張 莉
CET-4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反撥效應研究
張莉
【摘要】測試對教學的影響稱為反撥效應,反撥效應有正面反撥效應和負面反撥效應,充分利用好反撥效應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大學英語四級測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考試大綱和考試方式經過數次更改,能夠推進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本文以CET-4為研究對象,分析CET-4的反撥效應,提出提高CET-4正面反撥效應的途徑,真正培養出二十一世紀需要的外語人才。
【關鍵詞】CET-4大學英語反撥效應
所謂反撥效應就是指測試對教學的影響。英語教育學家認為任何一個測試都會產生測試效應,測試效應是測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測試效應可以為教學執行者提供重要的教學依據。反撥效應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但只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被引起重視。近年來,許多英語教育學家大量關注托福、雅思和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等對教學的反撥效應。大量的研究人員參與該項研究,大大反作用于這些考試培訓或考試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有效檢驗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CET-4可以有效的檢驗當代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及英語技能的使用情況,同時還能可靠地檢查《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效果。CET-4考試能夠全面的檢驗大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能給學生提供一份非常詳細的英語能力評估報告,有利于社會機構查看學生的英語水平。
(二)有效衡量學生的真實水平
CET-4考試范圍非常廣,通過一系列考題來考查學生聽寫、翻譯和口語的能力,能有效衡量學生的真實水平。通過幾次更改考試大綱,能非常貼近的偏重實際英語應用能力的考核。已經不是單純地只考核英語語法結構,詞匯量,而更重視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考核。CET-4測試為《大學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動力,輸送了新的源泉,讓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生都有了新的目標和奮斗的動力。
(三)有效評估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新一版CET-4考試大綱更在意評估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不過片面的考核學生英語語法和英語詞匯量,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更貼近工作環境,真正考核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有效評估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更能適應二十一世紀人才的需要。
(四)有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新一版CET-4考試大綱對學生考核成績的權威性沒做要求,沒有將CET-4考試成績與本科畢業證或學士學位等掛鉤,在意學生英語能力的評估,考核通過出具的成績單也僅是一個能力評估報告。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對于以后工作、學習環境用不上英語的同學CET-4沒過也不是非常要緊,只代表自己英語應用能力不是非常強。
(一)應試的概念大于英語技能的掌握
CET-4考試仍然是一個測試,仍然是學生英語能力的代名詞。雖然不再頒發證書,但社會還是公認為420分為及格,甚至部分學校仍然將420分以上才算通過了英語測試為標準來衡量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這種傳統英語考核概念制約了學生真實能力的考核,好多用人單位也仍然看重CET-4是否過了420分。學生為了通過420分,拼命做習題,應該的概念大于英語技能的掌握。
(二)影響正常的大學英語教學任務
大部分學生為了在CET-4測試中取得好的成績,擠占專業課程學習時間來應試CET-4,忽略了平時英語技能的掌握。部分英語教師為了讓學生通過CET-4考試,開展CET-4題海大戰,忽略《大學英語》聽、說、讀、寫的全面發展,甚至完成不正常的教學任務,影響正常的大學英語教學。
(一)開展行之有效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充分利用CET-4正面反撥效應,開展行之有效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盡最大努力改善教學條件,提供多媒體語音室,網絡教室等給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空間。英語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采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探究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鼓勵學生互動學習,多參加英語俱樂部等社團機構,實現學生之間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
(二)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
教師的教育理念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也間接影響了學生CET-4的測試成績。英語教師應該更新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承認學生英語學習水平和英語學習能力的差異性,盡可能發揮學生的潛能,實行分層教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不同起點、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都能各取所需,有所收獲。
(三)設計新的教學模式
英語教師將原來以閱讀為主的英語課堂設計為兩大模塊,一塊為視聽說模塊,一塊為讀寫譯模塊。視聽說中的視聽練習盡量提供學生進出自如的語音室或多媒體教室或網絡教室。,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水平合理安排學習進度和學習時間,為學生自主加強語言練習提供了條件和可能。讀寫譯模塊需要英語教師重新設計課堂教學形式,通過設計引導性問題,鼓勵學生自主完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慧婷.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題型改革對教學的反撥效應研究[J].教育與考試,2014(2):36-39.
[2]張秀英.CET-4翻譯測試改革正面反撥效應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考試周刊,2015(40).
(作者單位:新余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