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霖 曾 廣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長沙 410000)
經驗主義不可取,定式思維需摒棄
劉 霖 曾 廣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長沙 410000)
【摘 要】經驗對于戰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但是在戰爭中如果過分依賴既定的經驗,就容易導致思維定式,固步自封,用陳舊的經驗指導新形勢下的戰爭,則猶如用冷兵器對抗火器,是極為危險的。
【關鍵詞】經驗主義 定式思維
在戰場上,擁有新型武器裝備和新的戰略戰術的一方在很大程度上占據優勢,但如果過分固守這種既有的戰略思維,不對新的武器裝備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不與時俱進發展新的戰術,那么所謂的優勢就會喪失甚至變為劣勢。二戰中法國之所以沒能經受住德軍的“閃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法軍堅持對坦克的固有認識,不了解戰車在運動戰中的意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兩國首先使用坦克,這對戰勝德國功不可沒。1916年11月,法軍的戰車憑借它的巨大威力,沖越敵人的攔擊,碾過重重布陣,壓過鐵絲網,直沖德軍防線中心,使德軍遭到重創。在陣地戰的條件下,法國這種坦克使用的戰略戰術無可置疑。
戰后,法國一片沸騰,舉國上下無不洋溢著勝利的喜悅,此外,還開展了一系列的總結大會,從中得出經驗:戰車作為步兵的支援武器,對于戰爭具有重大意義。對首次提出該戰術思想的先進個人進行表彰,并令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巡回演講,以推廣普及其戰術思想,從中央到地方,從高層到基層,都要堅決予以貫徹落實。這種經驗總結而來的戰術思想被視為真理,不可更易;被奉為瑰寶,不可丟棄。于是,法國人對于戰車的認識止步于此,受陣地戰理論的束縛,他們一直把戰車當作步兵的支援武器來使用,只將戰車用于陣地戰從而忽視了戰車在運動戰中的意義。
相反,德國人從此次戰敗中吸取教訓,認識到了戰車的重要性,并且組建了裝甲部隊。此外,由于德國人對此沒有形成定式思維,不受條條框框的局限,因此他們突破了當時所謂的權威觀點“戰車屬于一種輔助性兵器”的束縛,對裝甲車的制造和對裝甲部隊的使用形成了自己的新見解,探索出了坦克使用的最佳效果,提出將戰車集中使用而非一種輔助性兵器的觀點。1939年,從9月1日至9月28日,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德軍便占領了波蘭,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坦克集中使用帶來的巨大攻擊力。
但是,法國人對此卻無動于衷,依舊滿足于其陳舊的經驗,固守陣地戰坦克使用的那套戰術,既沒有考慮自己的坦克的集中使用問題,也沒有研究防御德軍新戰術的辦法,致使1940年5月德軍的裝甲部隊以勢如破竹之勢闖進法國領土,閃電般地到達大西洋海岸,將法國展現一切為二,各個殲滅。
這就是所謂的經驗主義害死人。雖然法國在戰爭中使用坦克先于德國,使法國在這方面獲得了一些經驗,但正是由于所謂的經驗,使法國對于坦克等戰車的使用問題陷入了思維定式,僅僅將其看作一種輔助性兵器,而沒能夠進行戰術創新,研究其在運動戰中的使用,導致了二戰中被德軍戰敗。集中和分散,配屬和獨立,表面上看來僅僅是一個使用方法的問題,實際上卻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國家的存亡。因此,經驗主義不可取,定式思維需摒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的凡爾登面對德軍的槍林彈雨,18座堡壘中13座巍然屹立,安然無恙。這樣牢不可破的陣地最終使德軍消耗殆盡,敗下陣去。
于是,法國人看到了堅固陣地的威力,法國元帥貝當總結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寵兒—堡壘陣地與步兵火器兩者結合,構成了法軍的勝利,今后如將全部國防線建筑保壘,則敵人在陸上即無法摧毀我們。于是,法國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不久,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修筑堡壘工程,八年計劃,十年施工,全民參與,積極響應,耗資七十億金法郎,沿法德邊界修筑了三英里寬、三百英里長的馬奇諾防線。防線修好后,法國舉辦了隆重的剪彩儀式,國家元首發表講話,宣告大功告成,表示馬奇諾防線投入運營,將會給法國帶來巨大的政治效益、經濟效益以及文化效益,從根本上抵御外敵入侵,保證國家安危、社會穩定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但是,法國人拘泥于此次勝利經驗,思維受到限制,天真地認為只要修筑好防線,就能夠抵御外敵,穩奪勝利,卻沒有考慮未來戰爭發展變化的種種可能。
萬物皆流,萬物皆變,德軍吃一塹,長一智,總結了上次的教訓,放棄了攻打堅固陣地的念頭,而是出其不意,繞過了法國人精心準備的馬奇諾防線,轉而攻打英吉利海峽地區。于是,很快,在巴黎淪陷后,法國便挺不住繼而投降。
經驗,能助人,亦能誤人。頑固地堅守陳舊的經驗在千變萬化的戰場上是行不通的,對于取得的經驗不懂得變通,局限于經驗所造成的定式思維,實際上是思想惰性。在戰爭中,應摒棄經驗主義,打破思維定式,時刻保持警惕,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能夠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