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露
(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長沙 410128)
首先,政府應該加強培訓與宣傳,增強當地農民的環保意識。通過電視、廣播電臺、刊物、宣傳欄等方式普及農業區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措施,使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其次,通過立法加大環保監督力度。我國的《環境保護法》中有些規定不盡完善,需要修訂,湘潭市應該制定一些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政策和規定,使環保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定了環保政策之后應該加大執行力度,使農業生產依法進行,對于違反環保規定的做法嚴重懲處[1]。
再次,通過利益平衡制度,激發農民環保積極性。環境問題也是利益問題,從傳統農業向著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過程本質上是利益再分配過程,新制度的實施會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出現沖突。農民改變生產模式實現了環境保護,但是卻增加了農產品的成本降低了農民的收入。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實現利益的平衡,可以通過退耕還林補償制度、環境保護補貼制度,讓農民感到環保對于其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都有好處,從而調動其環保的積極性。
農業投入品包括農藥、肥料、飼料等,這些東西對于農業生產區的環境和農產品有著直接的影響,要想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安全,就應該嚴格控制農業投入品的使用。
首先,湘潭市應該嚴格農業投入品準入機制,嚴抓其生產和經營管理。廠家和銷售商應該對農業投入品的質量和安全負責,所有農藥、獸藥和肥料等的生產經營應該嚴格登記審查,嚴格市場準入條件,實現農業投入品產銷結構優化,杜絕高殘毒農業投入品進入市場[2]。
其次,湘潭市應該加大科研力度,研究新型無污染的農業投入品代替高污染的農業投入品。我國農業生產污染嚴重的有肥料、農藥以及飼料添加劑等,無公害農業投入品較少。國家已經加大了科研力度,研制高效低殘留的農藥和飼料制品。湘潭市應該調動可利用資源,建立穩定的科研隊伍,致力于無公害農業投入品的研制和開發。
我國城市中農產品流通方式為批發市場、加工廠以及農貿市場等,對流通過程中的質量監管直接關系到百姓的消費安全。為了落實經營生產者的責任制度,在這些流通場所應該配備必要的農產品檢測設備和檢測人員,健全檢測規范和檔案,有計劃的進行進貨把關檢測。檢測出不合格的產品應該上報湘潭市農業行政部門。
我國農產品市場主要有三種,露天集市、農貿市場、超市,前兩種市場中很難控制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農貿市場銷售蔬果、畜產品和水產品,但是條件簡陋、設施不全,農產品容易腐爛變質;農貿市場個體經營、進貨渠道不一、不容易管理。雖然主營農產品的超市比較少,但是卻是目前比較先進的經營模式,容易進行農產品質量把關和貨源管理,進入超市的農產品有貨源地、產品標準和質量標準,使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有一定保障,對于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重要作用。湘潭市應該鼓勵農產品連鎖超市的發展,這對于農產品的流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質量追溯體系是農產品質量管理的重要途徑,它最早是在1997年歐盟為防范瘋牛病建立的。所謂質量追溯體系就是保障農產品生產流通各階段信息的體系,信息可追溯體系是通過記錄,追溯農產品使用情況和所在位置的能力。要實現農產品追溯性可以給產品貼商標及,比如序號、批號等,便于根據標記追查產品流通情況。對于出現問題的農產品及時查明原因并想辦法進行補救。
我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農業生產經過量的積累,開始進行質的飛越,農產品市場已經由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市場疲軟價格低廉。最近幾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日益凸顯,隨著國外農產品的涌入給我國農產品帶來大更大的挑戰。未來國家和政府只有加強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的監管,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才能實現我國農民的增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祁勝媚.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1.
[2]李鐵林.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補償機制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