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方
(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長橋鄉九年一貫制學校,撫順 113000)
現有小學數量基本能夠滿足小學生上學要求,城鎮小學生大部分可以實現劃片就近上學,但是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偏遠地區的貧困農村,由于村落比較小,學生數量不足,沒有條件成立獨立的小學,因此在這些地區小學就會出現合并的趨勢。
教師數量與學生數量之比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無論是在教師的學歷水平還是教師的年齡層次方面,貧困農村地區同城市之間均存在很大差距。
優質的教師資源往往流入城市,分配給鄉村學校的教師學歷不高,能力不強,很多地方小學,一名老師甚至負責了所有科目的教學。教師學歷水平不夠,英語、計算機等科目教不了,就會影響孩子能力的提高。同時,農村小學校園的合并,導致班級容量增大,教師數量跟不上,過多的學生增加了教師的管理難度,也影響了教學質量。
另一方面,農村教師年齡普遍較大,女性偏多。年輕教師在外完成學業后更加傾向于留在城市,在國家扶貧政策下來到農村支教的大學生也僅僅是呆幾年,由于缺少中青年教師,老年教師一旦集體退休離職,教師數量就很難保證。同時,女教師數量比男教師多,對學生的心理發育極為不利。
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做出相關的政策傾斜,改善鄉村學校教學環境,鼓勵更多的高學歷年輕教師走進鄉村,以提高教師數量和質量。
硬件設施的配套情況也是衡量一個學校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貧困農村地區由于財政收入少,對教育的支出也就有所減少,當城市的小學開始使用多媒體進行授課時,農村的小學生可能連桌椅都不齊全。小學很多科目對于硬件設施的要求很高:英語課堂需要配備錄音機播放聽力、體育課堂需要配備種類齊全的運動器材、美術課堂需要配備各種繪畫工具,顯然這些東西在貧困地區農村通常得不到滿足。同時,很多小學生中午要在學校吃飯,蔬菜米飯的供應不足,讓學生的健康成長成為另一大問題。
這一系列問題拉大了城市學生與農村學生之間的差距,為了縮小這些差距,國家需要設立專項基金幫助貧困學校完善硬件設施,為學生提供充足良好的教學器材,保障基礎教育質量。
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學齡兒童輟學失學現象嚴重。原因有三:1)家長自身水平不高,認為學習無用。居住在貧困農村地區的人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他們認為孩子沒有讀書的必要,不如早早出來掙錢養家,因此,只有很少的家長支持學生完成學業,大部分還未讀完小學就被迫輟學。2)盡管國家免除了學雜費及書本費,但是學生每月要交的伙食費和住宿費對于某些家庭來說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了緩解家庭壓力,只好讓孩子放棄學業。3)學校合并后,很多孩子要走很遠的山路去上學,擔心孩子發生危險又沒有時間進行接送的家長索性讓孩子呆在家里。
國家要想改善這種情況,必須從家長入手,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讓他們明白讀書的重要性,同時要對貧困地區學校進行補助,減免學生吃飯住宿的費用。
留守兒童問題是當前中國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這個問題普遍存在。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教育就很難得到保障,不少學齡兒童因此失學,心智發育受到影響。這個問題若解決不好就會出現惡性循環,導致社會不穩定情緒的出現。因此,國家需要采取措施妥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包括:建立健全農村兒童教育體系,將家庭與學校聯系起來,解決孩子教育問題;改革戶籍制度,讓兒童能夠跟隨父母在城市就學;提高師資力量,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懷。
政府一直致力于縮小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為此需要將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貧困農村地區小學校園建設上來,幫助輟學失學的學生重回校園,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和良好的教育資源,對現有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同時鼓勵更多的優秀大學畢業生進入山區、農村以加強當地的教師隊伍建設。
[1]王舉.關于貧困農村地區小學教育現狀的幾點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2,01:71-72.
[2]劉澤云,胡文斌.貧困農村地區小學教育普及情況分析——以云南省為例[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03:124-13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