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正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南京 210000)
《考工記》是中國戰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范和制造工藝的文獻。全書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類30個工種的內容,反映出當時中國所達到的科技以及工藝水平,為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文化史和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考工記?輪人》是其中的第一篇。這是一篇記載古代制輪工匠制作木輪的文章。它在中國工藝美術史、科技史、文化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和意義。我們研究“輪人”的設計思想,對傳統設計追溯本源,不僅要揭示出早在數千年前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科技、文化乃處于世界人類同時期的領先水平、地位,向世人展現出高度的民族智慧,勇于創新的實踐精神,同時也成為我們識讀、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實在、生動的縮影和窗口。我們通過對設計思想和文化內涵的探究,意為當代的中國工藝設計的走向,不可忽視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挖掘和傳承。亦能從民族、人類整體文化層面去思考,擇其先進文化理念來充實和武裝自己,踐行著全新的開拓。
在《考工記·輪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凡為輪,澤者欲杼,行山者欲侔”。大意是:凡是制作木制車輪,如果車要在沼澤泥地中行駛那么就要將輪子輪牙踐地的一面做削尖處理。如果車要在山路上行駛,那么就必須將輪牙的上下做的厚薄均等。原文描述、提示的是車輪制作的工藝細節和原理則要。即面對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車輪,必須要作出與之相適的車輪設計,使車輪實用價值最優化。
我們的祖先,很早之前就懂得為適應環境做出各種不同器械的設計。可見在中國遠古傳統設計中已經產生了類似“功能適應性”的概念,并在眾多工藝中都有體現。譬如,在商周青銅器時代,工匠根據不同的使用者、烹飪方式不同、或是所盛放的食物種類差異、禮儀有別,設計出眾多各具不同功能、適應不同使用對象、目的的青銅器皿。
“適應性”的慨念,最早出現在生物領域,指生物體與環境表現相適合的現象。而在前加上“功能”二字,就與設計息息相關,按照以上生物學的解釋套路,設計的“功能適應性”,就是設計品與環境和受眾需求相適合。亦或可解為設計中的“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禮制宜”等。
古人將輪子削減或將輪牙做的上下均等。他們是根據車輪在不同環境下的使用狀態,效果的總結經驗中,改良出了能適合不同環境的輪子。倘若匠人只求外表精致,忽視了車輪本身的使用價值,那么再好的工藝,最佳的用材,因不能適用于環境而勞作無功。車輪陷入泥潭使人困擾;車輪極易破損等情況出現,這對車輪選材和對匠人辛苦的勞作,都是對資源的浪費。而我們從他們嚴謹的設計、制作態度中,學習到了他們設計的科學的“理性”。車輪的價值在于讓車行駛,而使用的對象是人,輪為人做。與其說制造車輪在適應環境,不如說人在借用外力來適應環境。
輪子因其圓形構造,運動具有省力的特點。人們對這一事物特性發現、開發、運用,便逐漸替代了人力手提、肩扛的運輸方式。這樣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勞動效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而對于車輪功能適應性的開發、追求、利用,正是人們對在生產、生活中通曉物體相互間摩擦來克服、減輕阻力的基本原理的把握,并予以廣泛運用、推廣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輪人】設計、設計改進,即是要使設計品能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達到功能最大化。這是設計品設計必備的品質、原則和要求。
從《輪人》對車輪的設計,可以看到設計最終目的,是要為人服務的這樣的設計理念。這與我們當代工藝產品設計的宗旨、目的、理念等完全相同不悖。
能反應這一設計理念的在《考工記》對輪人制造車蓋中,有著具體生動的描述;“叁分弓長,以其一為之尊。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溜遠。蓋已崇,則難為門也;蓋也卑,是蔽目也。是故蓋崇十尺。”文中用數據詳細規定了蓋弓與蓋斗的合適距離,利用車蓋前后的高度差便于傾瀉積水,而設定的車蓋高度必須適宜。車高亦能夠保證車行無礙,蓋低不能遮住駕車者開闊的視野。如此精準的尺寸設計,完完全全體現出了人本主義的思想。他們在注重追求功能的同時,不忘關注人的感受。而人車和諧,人車與環境、自然的和諧,是對車的功能的一種升華。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它更加注重“用戶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之一即是“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道”觀。這在【輪人】設計中獲得了很好的詮釋。《考工記·輪人》為戰國時期所著,當時正值諸子百家爭鳴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他們從各個方面闡述了民本思想。“以人為本”的思想雖未被具體提出,但是在《考工記》中無不充斥著這種思想。這正是這部著作能夠流傳甚久甚廣的根本原因所在。
若是說設計師對設計品功能的追求不可或缺,那么將設計品與人適應的設計理念更加必不可少。如設計品即使擁有再強大的功能作用,若人不適應,那么這樣產品的設計終究為敗筆。比如一款牙刷,他在去除細菌、美白牙齒上都有超出同類產品的功效,但卻忽視了對使用者有可能造成牙齒出血,惡心等不良反應出現。這種設計就是不完備、不合格的產品設計。真正“以人為本”,完備、合格的設計產品,是在兼具優秀功能的同時,更要關注人的尚佳體驗。
輪子,被人們視為古人類的重大發明之一。人類使用輪子歷史不足萬年光陰。人們對車輪的發現、發明、利用有可能始于制陶。人們發現圓體運動,最省力。據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考證,有文字記載的文獻表明,約在四千五百年到三千五百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車輛。在對殷代的考古發現中,殉葬物中有車馬遺物。車廂、車轅、車輪清晰可辨。車輛設計已經成熟。在冷兵器時期,車不僅僅是作為運輸工具,而且已作為戰爭的重型利器。那時戰車的好壞,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進而能詮釋出一個王朝的榮辱與興衰。同時也對這個民族文化的傳承產生巨大影響。到了蒸汽時代,齒輪的發明,機器的出現,由農業文明向著工業文明的轉變。由“輪人”發展而來的工業文明,相比之下前后產生了質的飛躍。著名演員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中,借助人被卡在巨大齒輪中的表演,辛辣地諷刺了人類已成為工業文明產品生產中的機器和奴隸。這類具有西方現代文化特質的社會現象,從根本上違背了“以人為本”現代文明的宗旨。
從制陶的轉輪,到車輪,再到齒輪,人類的生產力因這些發明在不斷地獲得提升。人類智慧既是在守護一段文明,也是在將這段文明推向新的文明。期間,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正如《考工記》展現出的文化表明,承載著先哲心血的書籍,我們閱讀研究它們,并不只是歷史學家們的工作,包括藝術家在內的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義務去學習了解民族、人類的歷史。以史為鏡方能知曉得失興替。
《考工記》雖然實錄記載的是人們生活、生產的工具、器械、器皿等用品制作、加工、設計及生產工藝流程等科學技術問題,今天我們研究不是為著復制古董,而是要透過這一歷史現象,看到中華民族悠久文明,高度的民族智慧,嚴謹的科學態度,勇于實踐的奮斗精神。還應看到我們民族有過文化的昌盛、輝煌,曾經引領世界經濟、文化發展一千多年的農業文明史。我們現今的責任和義務是要努力弘揚、傳承、借鑒和創新民族傳統文化,負于我們偉大的歷史使命是要再造中華民族的文化輝煌,實現中國夢。
在民族、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每一發展時期、階段的科技發明創造成果,總是要匯集成時期、階段的文化面貌、內容、狀態、及其在整體文化中的價值、作用、影響、地位等文明內容。而整體、時期、階段文化的內容、價值等又深深地影響、作用、并決定著新的文明內容創新的質量、發展的速度和進程。可見,研究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新,處于同等重要地位。創新必須要在傳統文化基礎之上,方能獲得新的開創。這即是本文研究《考工記。輪人》設計思想、文化的根本出發點和主要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