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楊風雷
(貴州銅仁學院,銅仁 554300)
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學科建設研究——以銅仁學院為例
李 瑩1楊風雷2
(貴州銅仁學院,銅仁 554300)
【摘 要】學科是高校建設的基礎,只有學科建設好了,高校的內生動力才能增強。銅仁學院是貴州省經濟欠發達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銅仁市的最高等學府,該校注重學科專業的發展,注重特色學科的打造,多年來,一直在摸索著一條適合自己的特色學科發展道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該校體育專業的一大特色,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長期的大力扶持使得該學科在教學、訓練、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要使學科的發展隨時保鮮,我們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地域優勢,補發達地區高校的學科發展空白,走差異化的學科發展道路,才能維持自身特色學科發展的持久生命力。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特色學科 學科建設
銅仁學院處于經濟欠發達的貴州省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銅仁市,作為地方最高等學府的銅仁學院在學科建設方面在各級教育部門領導的大力扶持下注重搶抓機遇,不斷引進來(辦學思路和管理手段)和走出去(自身特色),使得部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初具端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是體育學學科下的一個二級學科,也是銅仁學院特色學科的“后起之秀”。2009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這一學科因當時學校升格所需由原銅仁民族師范學校并入銅仁學院而引入,同年6月貴州省民族體育基地在銅仁學院正式掛牌,9月銅仁學院體育系成立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2012年12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被立項為銅仁學院院級重點支持學科,2014年12月被立項為院級重點學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建設不但豐富了學校課程教學的內容,擴寬了學校體育教育專業育人的文化視野,而且有效地傳承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一些藏于“深閨”的傳統體育文化借機走出了大山。此舉在豐富學科專業發展和特色學科建設的同時為民族民間體育的可持續發展乃至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一)師資隊伍
銅仁學院體育系目前設有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學、民族傳統體育學、運動訓練學和公共體育共5個教研室,現有專任教師45人(女教師16人),其中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共有教師7人(女教師1人);體育系共有博士1名,碩士研究生15人,教授4人,副教授26人,講師10人,助教5人,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目前沒有博士也沒有教授,只有碩士研究生1人,副教授6人,講師1人,年齡情況為:35歲以下1人,36-40歲2人,41-45歲3人,46歲1人。從2009年到現在,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人員幾乎沒有新增。
(二)課程的設置
銅仁學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設置由最初單一的術科課發展到現在的理論與術科兼并。術科課有傳統的武術(內容包括五步拳、太極拳、初級長拳、初級棍術、初級刀術以及初級劍術)、民族民間體育(內容包括蹴球、高腳競速、押加、陀螺和板鞋等)和舞龍舞獅(內容包括舞龍規定套路、舞獅規定套路、鼓樂技術),其中武術課的總課時為比重最大,54學時占3學分,民族民間體育共24學時占1學分,舞龍舞獅18學時占0.5學分。理論課有民族傳統體育概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與競賽、傳統養身健身方法等,這些理論課有的是夾雜在術科課中上,例如民族傳統體育概論,一般都是下雨天安排,其課時最多不超過4個學時,另外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與競賽和傳統養身健身方法沒有固定的安排,即使有多半也只是見縫插針,與其它課程交叉著上。
(一)教育資源的匱乏(如硬件設施、師資、資金等),使得特色學科的生命力極其脆弱
銅仁學院體育系目前有專職教師45人,其中女教師16人,而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共有教師7人,占體育系教師比例的15.5%,女教師只1人,占體育系女教師比例的6%。因此,教師人數不管是總人數還是性別比例均未達到全系1/5的比例,這于教師從事教學、訓練和科研都是不利的;從教師學歷結構層面分析,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沒有博士,只有碩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的比例既沒有達到全系碩士總人數的1/5,在本教研室總人數中其比例也未達到1/5;從職稱結構上看,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雖然副教授達到了全系比例的1/5,但是目前沒有1個教授;從年齡結構層面看,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平均年齡40歲,基本趨于年輕化。從總體結構分析,目前銅仁學院體育系民族傳統體育教研室師資力量還處于較為薄弱階段,尤其是學歷結構,加上學校一些硬件設施的不完善,從長遠發展來看,需要不斷完善一些軟硬件設施,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才能提高該特色學科的生命力。
(二)學科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實踐課程設置忽略特色構建
特色是學科建設的靈魂,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學科專業發展的生命力持久與否往往與學科特色捆綁在一起。從銅仁學院體育系民族傳統體育術科課程的設置不難看出,其課程的重心還是武術,而作為真正特色的課程并未得到很好體現。這種課程的開設現狀還是沿襲了傳統的體育教育課程開設模式,完全沒有注意學科特色的構建。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我們的傳統體育資源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應該是別具一格的,但是在課程設置中確沒有突顯我們的特色。另外,從我們的課程現狀分析,作為民族民間體育教學的內容,要在24學時內完成蹴球、高腳競速、板鞋、押加和陀螺的教學,從技術學習的角度出發,這些屬技巧性且具有高難度的技術教學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例如高腳競速,就是人與器械的磨合至少也要7-8個學時,至于要能嫻熟地駕馭器械那需要的時間就更長,加上體育術科教學受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完成這些教學任務則只能是一些表淺的方法和規則的學習,對于特色的熟練掌握通常達不到理想。因此,目前不管是內容的設置還是課程學時數的設置都忽略了學科特色的構建。
(三)學科方向定位模糊不清,淡化特色內涵
學科建設是實施“科教興國”的重要戰略之一,發揮學科的優勢是學校科技進步的關鍵,伴隨著國家對學科建設的重視以及大量經費的投入,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這同時也為地方高校服務于地方奠定基礎。銅仁學院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其服務的對象應該是邊遠山區。然而,我們在學科建設方面由于辦學條件、知名度以及整體實力都不及發達地區,因此我們的學科建設整體戰略就應量力而行。從目前的起步摸索階段看,我們的學科建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點傾向于上規模、上檔次(開設舞龍舞獅),由于自身能力有限,這種耗資耗材的課程設置從戰略發展的層面看它會使得我們的目標過于高遠,戰線拉得太長而實現的可能性又很小,這會打消師生的積極性,從另一方面看,我們地方豐厚的傳統體育沒有進入課堂而閑置一旁,這種貪大求全的學科設置導致學科建設喪失自己原有的優勢和特色,直接造成教育資源浪費。
(一)學科定位清晰
學科定位是學科發展的藍圖,是學科努力達到的目標[2],特色學科可能是優勢學科也可能是非優勢學科中的亮點,它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項目上占有優勢,這是特色學科建設的生長點,應努力抓住這一節點把該學科發展為特色學科。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因地域優勢而擁有得天獨厚的傳統體育資源,這一資源足以彌補學科建設經濟欠缺帶來的困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體育學科中的一個亮點,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效依托這一亮點就足以辦大辦強,但是前提條件是應當有清晰的學科定位,立足于服務地方,充分挖掘整理和收集存留于民間的傳統體育,將之引入課堂并通過該學科課程中的教學、訓練、表演和競賽等實踐環節,形成組織和參與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活動的能力,為學生日后在民族地區和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積極開展全民族健身活動和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打下扎實的基礎。努力走應用型學科的發展道路,培養既有現代體育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又有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適應少數民族地區體育事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體育教育人才,根據區域優勢和學科特色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
(二)找出本地特色,大力發展其優勢
前任教育部部長周濟曾指出并不是辦學層次越高越好,每個學校應根據自己的歷史背景、所面臨的環境條件以及學科特色資源等實際情況,整合學科資源,在自己所處的類型中把學校辦成一流。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針對高等現階段教育“存在同質化傾向,缺乏辦學特色”的問題,指出“要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充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的辦學方向[3]。特色學科建設應本著為地方經濟和文化等服務的原則,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應根據當地的經濟狀況和發展趨勢培養其急需的人才,當然,這需要借助于地方較強的區域特色和文化經濟資源來突顯自己的特色才能有自身的立足之地。因此,要求發展特色學科必須對地方高校自身和周圍環境資源有一個全方位的梳理,對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以及其優缺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緊緊抓住有利于特色學科建設和發展的主要優勢,對這些優勢進行一個前瞻性的分析和把握,這就為學科的特色發展贏得了關鍵的一大步。
(三)選拔優秀學科帶頭人,建設特色學科發展團隊
學科隊伍建設是特色學科建設的中心,一個學科的建成和發展必須是集體的力量而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尤其是特色學科更需要凝聚出類拔萃的人物。特色學科的建設離不開團隊的力量更離不開團隊中能起絕對核心作用的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是一個學科團隊的靈魂。作為一所大學的特色學科,必須具有事業心、責任感和獻身拼搏精神的學科帶頭人,具備一流的管理隊伍,一流的師資隊伍,具備一流的科研學術團隊,沒有學科帶頭人領軍人的作用學科團隊似一盤散沙,沒有團隊集體的努力,靠學科帶頭人孤軍奮戰,學科的發展同樣也會以失敗告終。因此,只有團隊成員捆綁在一起各負其責各司其能,團隊才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學科團隊的不斷發展壯大中,要鼓勵梯隊成員不斷提高學歷,參加各種國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培訓及在職攻讀學位,在教學、訓練和科研方面充分發揮課程治學嚴謹、師德高、教學經驗豐富、
學術造詣較深能力強的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實行指導青年教師制度,大力開展教師合作教學研究,逐漸打造一個高層次的學術團隊。建設一支思想素質過硬、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合理、學歷職稱高、教學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師資隊伍;努力打造職稱、學歷、年齡、學緣結構合理,團結協作,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學科優秀科研創新團隊,形成一支以學科帶頭人為龍頭,以學術帶頭人為主體,以中青年學術骨干為支撐,具有穩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術梯隊。
(四)重抓特色學科質量,力求為地方經濟服務
質量是學科建設的生命線,求精、求特、求強是學科建設的關鍵所在。學科是高校建設的基礎,只有學科建設好了,高校的內生動力才能增強。我們應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抓住機遇,樹立服務貴州,服務武陵山區和服務銅仁的意識和理念,通過改革與創新,讓特色學科從有到優。在人才培養方面,不斷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培養素質高、知識面廣和適應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加強學習與交流,采用引進來(辦學思路和管理手段)和走出去(自身特色)的交流模式來提升自身特色學科的影響力。在基地建設方面,應增加學科建設的軟硬件設施,為特色學科的建設盡量創造好的條件,讓教學與科研條件盡量與發達地區接軌。在服務于社會方面,本著“以服務求生存,以貢獻促發展”的原則,承擔起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代使命。
銅仁學院是典型的經濟欠發達的地方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學校大力扶持的特色學科之一,其學科建設的質量只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承擔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于社會的三大職能,才能在教學、科研、訓練和服務上突顯自己的特色,才能在信息時代、知識經濟來臨的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wDCZbnJj4Oep8 UmykftoCAnrfezNu_vvZfRUNSaCvCEUouB52bzqWE jSlPHLTk0TxoHuWGimmKpMLaWvPjIJdn2UlqgxEZ5 EPgKqShVT6ri
[2]余為,黃琨.地方高校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問題分析與對策[J].科研管理,2010.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EB/OL].中國教育部門戶網站,2010.
作者簡介:李瑩(1972-),女,穿青人,貴州納雍人,副教授,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楊風雷(1973-),男,土家族,貴州思南人,副教授,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少數民族。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首屆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編號:2013B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