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陽
(曲靖師范學院,曲靖 655000)
作為地方高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客觀來講,從課堂教學來說,播音與主持專業小課教學課程大部分是專業實踐課,不論從課程體系還是專業特點來說,教學過程以小課的方式進行,可以讓每位學生有發揮的空間,在教學中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當學生和老師形成一種非常良好的溝通氛圍之后,學生更容易習得專業知識,而教師也可以充分了解學生,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教學相長。具體說來,小課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學習,通過對知識遷移、類比、聯想、綜合、舉一反三,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應對能力。其次,教學過程中有目的的進行任務設計,通過開放性和挑戰性較強的任務設計,讓學生自主思考,聯系生活學習實踐,主動的有層次的學習。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在本科學習的過程中對本專業的學習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明顯彰顯了較強的自我意識,特別是小課教學的過程中,因為人數相對較少,小課教學使得每個人都有機會表現自己,在自我表現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鍛煉。但是,由于社會、家庭多方因素影響,學生自我表現欲過強,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我行我素。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這些情況,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意設計合作任務,讓學生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習得專業知識的同時也習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另外,任務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與其他課程的整合,這樣可以將文化課和專業課有效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對文化課的學習。
小課教學相對大課理論教學,開放程度較高,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體現在教學環節的控制上。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的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自由發揮展露個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對課堂的把控,如果把控不好,學生很容易流于主觀,不但讓教學顯得被動,而且也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創設教學情景,教師起著協助作用。在方法和內容上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同學聽,老師提問同學回答的大課授課方式,在小課教學的過程中,結合主持實例分析和講解具體的播音創作中的方法和技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的講授實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選擇自己的主攻方向。比如有的同學對重音、停連等語感掌握的比較好,而且從個人的形象氣質上來說形象端莊,從聲音條件上來說音色渾厚,這類同學就非常適合走播音員的方向,適合新聞類節目主持。而有的同學語音條件一般,但是個人特色明顯,語言幽默風趣,比較適合主持綜藝娛樂類節目。理解各自聲音的特長很有必要,理解聲音需要從聲音的“物理屬性”和“心理屬性”兩個層面給予關注。
古人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有疑而問,疑問是智慧的源泉,是發現和創新的基石。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尤為重要,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達到對專業知識掌握的全面性。作為一門學科,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學科體系相對年輕和開放,學生質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感,比如教師示范重音練習,有的學生認為重音應該放在另外的地方更有效果,這樣通過對比練習,既能讓學生靈活習得重音的要領,又能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作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小課教學,教學的成敗與教師講了多少知識關聯性不大,好的課堂應該是讓學生充分的參與進來,在質疑、思考和提問的過程中,主動地參與學習,真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破除“教師中心說”,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弘揚學生的個性,激勵學生主動成長。
作為地方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在校的學習積累經驗最終能夠勝任社會角色。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目標作品創作來檢驗自己知識的習得,而大三、大四的同學可以通過專業實習的方式查找問題,從而進行改正,完成對知識的再生。使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畢業后能很快的適應工作環境的要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再生能力是關鍵。作為創作主體的學生,一般播別人寫的稿子多,容易“人云亦云”。為了彌補這個缺欠,不愿多動腦子,不學習分子方法,是達不到目的的。嗓子好,腦子懶,是不會成為合格的播音員主持人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小課教學的方法就是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過程中著重去引導和開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讓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主動探索發現,從而達到獲取知識為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關系盡量保持平等,這樣才能保證師生的互動,在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適度地引導和點撥。在此,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但要掌握好度,教師的主導性教學很容易產生對學生的壓迫,從而限制了他們的自主發揮,相信學生能夠通過自己以前所習得的知識體系去主動的學習新的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把學習的自主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大膽探索,從而鍛練了其創新能力。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所以當學生走入社會之后,就業單位在選擇的時候也會非常注重學生的實際主持能力。小課教學法通過目標作品創作,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表現機會,通過一次次主持實踐中磨礪才能讓學生真正領會和掌握各類節目主持的方法和技巧,并形成有自己性格特點的主持風格。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保持平等的地位,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更多的角色是引導和旁觀,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培養出多元化的具備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知識的學生。那么作為地方高校播音主持專業的小課教學法還有很多值得去探索和改進的地方,針對自身的特色而進行的教學才能達到服務地方經濟,培養適宜人才的效果。針對目前的媒介環境,大眾化的泛泛培養很難培養出優秀的拔尖專業人才,只有通過多元化的教育,通過不同類型的精品教育,因材施教,培養一專多能的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媒體環境,才能適應社會對“媒體人”的選拔模式及要求,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自我素質。
[1]龔發興.關注教學情境創設提升情境教學功效[J].寧德師專學報,2008.
[2]吳郁,曾志華.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3]施良方.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姚喜雙.播音學概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