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逸
(江蘇省昆山市周巷幼兒園,昆山 215300)
淺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姚 逸
(江蘇省昆山市周巷幼兒園,昆山 215300)
【摘 要】幼兒期是道德、行為習慣和個性開始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正是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的好時機。本文介紹了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幼兒 習慣 培養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來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現在家長對孩子都較溺愛,大部分孩子在家中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怎樣父母都會順從,導致很多孩子動手能力很差,養成了“懶惰”的壞毛病。絕大多數家長的觀念是孩子送到幼兒園,教育孩子就成了幼兒園的責任。
幼兒園的確是幼兒平時生活的主要場所,所以我特別關注幼兒在幼兒園的的一日生活,細心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隨時抓住活動中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引導和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貫穿于幼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幼兒各方面的發展緊密相連,有機結合。
教師應該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滲透在幼兒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和游戲中。例如培養孩子的能力,可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已穿脫衣物,自己獨立進餐;游戲結束后自己整理玩具等。并進行當眾表揚肯定、給予一些小獎品的方式鼓勵幼兒反復練習,直到掌握;對于能力水平稍弱的孩子,我們也可以采取邊講解示范、邊一對一教,鼓勵幼兒,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獲得信任和認可。
好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個月兩個月就能夠形成的,這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要依靠幼兒園的力量,還需要家園的配合、父母的教育。
孩子僅僅靠在幼兒園的學習,靠老師教還遠遠不夠,需要得到家長們的支持和配合才會產生良好教育效果。教師緊密與家長交流,向家長們宣傳科學的育兒經驗,讓家長意識到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充分發揮班級主頁、教師博客、家園聯系欄的作用。讓家長成為幼兒習慣培養教育的檢查者和監督者,配合教師一起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只有做到幼兒園、家庭教育步伐保持一致,形成共識,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才能有效的形成。因此,我再次與孩子的家長進行了溝通,讓家長們在家里為孩子提供一個自己動手的環境,家長做好榜樣。沒過多久,孩子慢慢地意識到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雖然很多事情做得不好,但再接下去的活動中孩子都要求自己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非常重視在做中學,他主張在做中養成習慣。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教師的指導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班孩子常常會出現一些吃飯掉米粒、玩具亂扔等不良現象,針對這些情況我會開展各種活動來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如:講述故事“大公雞和漏嘴巴”,引導幼兒吃飯不掉米粒;情境表演“娃娃家”中發生的事兒讓幼兒感受玩具凌亂、不分類擺放等情境,讓幼兒觀察,說說自己的感受,讓幼兒更加直觀地接受自己不在意的一些行為。然后讓幼兒將玩具收拾好,體驗環境整潔的好處,從而使幼兒懂得整理玩具的重要性。
游戲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最有效的教育途徑,在平時的活動中,我還大量運用游戲的形式,通過游戲,讓幼兒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質。在起床、晨間鍛煉、、午睡等日常生活環節運用游戲,例如:在午睡之前,引導幼兒把脫下來的“鞋子頭碰頭”的游戲讓幼兒放整齊;戶外活動時設計有趣的聽指令游戲,讓幼兒整齊排列隊形。具體操作中,更多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規律,綜合采用反復練習、模仿學習、情境表演、兒歌提示、教師示范等多種方法。
在對孩子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同時,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注重自身的修養。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好模仿,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幼兒園里,成人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成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們很自然的就去模仿學習。有時可以發現誰帶的孩子像誰;哪位老師教的學生像那位老師就是這樣的道理。如果成人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你怎么去要求孩子做到呢?因此要想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老師和家長首先要做好榜樣。
俗話說:“貴在堅持”只有把這項工作堅持到底,教育才會成功。這就要求我們要提升自己的素質和修養。首先是心理素質,我們要有耐心,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安排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其次是專業修養,通過各種途徑不停地自我增值,還有身體素質,要加強身體鍛煉,保證一個健康有活力的精神狀態。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到方方面面,對孩子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我們更需要多一些寬容和鼓勵,多一份耐心和愛心,多一些細心和關心。
參考文獻:
[1]李洪燕.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J].讀與寫(下旬),2011.
[2]韓蓉蓉.陶行知教育思想與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J].讀寫算(教研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