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歡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流行文化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人群中廣泛傳播與崇尚的文化,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現象的統稱。高校流行文化是一種在大學生群體中廣為流傳的,并反映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文化形態,直接表現在大學生的行為、語言、娛樂休閑以及衣著打扮等方面。
高校流行文化具有時尚性、娛樂性、互動性等特點。此外,與一般意義上的流行文化相比,高校流行文化還具有可選擇性。由于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審美和評價能力,社會上普遍流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只有經過大學生的篩選并獲得大部分學生的認同,才能在高校廣泛傳播,成為高校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這就大大降低了流行文化中的低俗性因素。
社交文化:隨著網絡的廣泛應用和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QQ、微博、微信等“微”媒體成為大學生日常溝通、傳播信息的主要手段。
網絡文化:“十動然拒”、“不明覺厲”、“顏值”等發展迅猛的網絡流行語儼然已成為與大學生交流的“密碼”;流行的網絡游戲成為大學生休閑減壓的重要方式。
影視文化:影視劇中人物的打扮、言談深受大學生喜愛并模仿。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曾讓炸雞+啤酒成為青年人點餐的“標配”;江南style一度成為大學校園各種文藝演出的熱門節目。
服飾文化:大學生以其敏銳的嗅覺從流行雜志、影視劇中捕捉流行信息,從中找出適合自己個性特點和不同場合的服飾元素,在大學校園形成獨特的服飾文化。
大學生的社會化是指大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慢慢由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高校流行文化為大學生提供大量新信息、新觀念、新思想,為大學生日后參與社會生活打下一定基礎。同時,高校流行文化激勵大學生沖破傳統教育的種種禁錮,擺脫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經濟收入的干擾,從容地進行社會交往,積極樂觀地充當社會發展參與者和創造者,積極地塑造自我,發展和創新社會文化,大大提升了大學生的社會性。
流行文化以其多元化的表象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內容,開闊了他們的視野。“達人秀”“超級女聲”等選秀節目以各種形式登上大學校園文化生活的舞臺,滿足了普通大學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微”媒體使大學生便捷地在網絡上構筑自己的家園,記述自己的心路歷程;微博、微信等突破了傳統社交的時空限制,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即時互動交流。
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流行文化活動,在精神世界得到暫時性的滿足,以此宣泄情緒、平衡心態。影視音樂能帶給大學生愉悅的視聽覺享受,服飾美容迎合了大學生的愛美之心,網絡游戲有效緩解心理壓力,各種草根舞臺讓大學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樂觀和自信。高校流行文化中包含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極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無形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新事物更敏感、接受能力更強,有一定的鑒別能力,思想觀念趨于成熟,但仍有較大的可塑性空間。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高校流行文化,使大學生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積極踐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自覺營造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完成自我成長。
首先,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現實國情,分析時代特點,推進理想、信念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其次,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不回避、不粉飾,真誠客觀地加以分析解讀;同時加強形勢政策教育。三是抓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烈士紀念日”等重大紀念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學活動都要將高校流行文化巧妙滲入其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利用那些影響大、最典型的流行文化現象充實傳統課堂教學內容,如針對《小時代》的流行,在課堂上組織金錢和信仰哪個更重要的辯論;針對校園追星現象,開展偶像崇拜的課堂討論……讓大學生在討論中提升正確認識、分析、評價流行文化現象的能力。
團學工作者要將流行文化內容有效植入團學活動,如在歌手大賽中安排弘揚主旋律的歌曲,在心理劇大賽中安排充滿正能量的優秀作品等,使活動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實現育人功能。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戳中大學生的“淚點”,在大學生感情上引起共鳴、思想上達到共識、行動上形成共振。對于學生們為求空調改編的《董校長》,北京師范大學生后勤處以《行動代表我的心》回應,收到良好效果。
流行文化的快速傳播和新鮮元素從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大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的興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廣闊的網絡陣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流行文化元素,激發大學生的創作熱情,抓住新生入學、軍訓、實習、畢業等大學生生活的標志性時刻,引導他們創作既張揚個性又傳播正能量的原創影視、音樂、文學作品,為大學生提供展示才華、宣泄精力的渠道,在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實現自我價值,同時有效拓寬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充分利用QQ空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興平臺,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情緒引導,做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領路人和知心人。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工作,也是所有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的工作內容。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從高校流行文化中選擇合適的案例,充實傳統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其次,專業課教師特別是藝術類學科教師,要從專業角度引導學生理性認識流行文化的實質和內涵,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輔導員、班主任老師要在熟練運用“微博”、“微信”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價值判斷和思想判別能力,從多方面了解和把握各種社會思潮的較大影響力,挖掘社會生活中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內在核心價值觀。同時,要對網絡媒介的發展趨勢保持高度敏銳,始終充當媒體傳播的引導者。
學生管理部門和學生干部要積極關注高校流行文化,利用流行元素組織開展課余文化活動,讓大學生在欣賞流行文化的過程中受到陶冶,切實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1]夏建中.當代流行文化:概念、歷史和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0,(5).
[2]汪明穎.淺議流行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時代教育.
[3]顧洪英.流行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科學家.NOV,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