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明
(遼寧省測繪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遼寧 沈陽 110034)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防建設和科學研究亟需清楚掌握各類地理環境要素的分布關系情況。地理國情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全面獲取地理國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態以及人類活動基本情況的基礎性工作。地理國情普查是查明各類地理環境信息的重要方法,開展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系統掌握權威、客觀、準確的地理國情信息,是制定和實施國家發展戰略與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和各類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是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和應急保障服務的重要保障,也是相關行業開展調查統計工作的重要數據基礎。
(1)普查的目標、任務與時點
作為國家地理國情普查的一部分,遼寧地區的地理國情普查的目標是在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兩年零六個月的時間內,依據相關規范和技術標準,結合基礎地理信息、遙感數據及其它數據等一系列重要的專題數據,查明遼寧省范圍內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根據普查數據建立相應的成果數據庫,用以統計分析省內的基本地理國情,并完成相應的圖件和報告的編制。地理國情普查的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況,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的類別、位置、范圍、面積等,掌握其空間分布狀況;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況,包括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交通網絡、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的類別、位置、范圍等,掌握其空間分布現狀。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為地理國情常態化的監測工作奠定基礎,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提高了地理國情服務社會的能力。
普查工作需要大量的數據作支撐,技術手段包括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地面實時采集技術、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等,并充分利用1:10000基礎地理信息、1:50000基礎地理信息以及其它重大工程獲得的測繪成果。其中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具有精度高、分辨率強的優點,其獲得的遙感影像數據是地理國情普查的主要數據來源。
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思路是首先綜合利用與地理國情有關的專題信息數據及已有的普查成果資料,然后通過現場調查測繪等一系列的技術方法,對多源遙感影像數據進行快速的分析、處理,分類提取有用的信息,并通過統計分析地理國情的基本要素,查明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科技教育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政治狀況、社會狀況、文化傳統、國際環境和國際關系等在內的各類地理空間屬性,通過進行關聯與分析,從而得出能夠深入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時空演變和內在關系的綜合國情。
利用從2015年3至2015年6月獲得的遙感影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核準修整以往的普在查資料與成果,將2015年6月30日作為普查標準時點,最終形成符合地理國情普查要求的成果數據,同時原則上也將其它專題數據按普查時點進行要求。
(2)普查范圍、對象與內容
遼寧地區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范圍為遼寧省所轄陸地范圍。
地理國情普查的對象是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域、荒漠與裸露地、交通網絡、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普查的內容包含12個一級類、58個二級類135個三級類。普查采集的內容按照地表覆蓋和實體要素分別進行,其中按照實體要素方式采集內容包括5個一級類、16個二級類、53個三級類;按照地表覆蓋分類方式采集的內容有10個一級類、46個二級類、77個三級類;此外,普查中利用多尺度數字高程模型數據計算獲取的坡度、坡向數據,涉及一個1級類和3個二級類。城市地區 (指地級和地級以上城市規劃部門確定的中心城區)其采集指標更加細化,并要求兼顧與非城市區域的數據完成接邊、集成和匯交。同時,我省根據本轄區特點,與全國國情普查數據一致性要求有沖突的擴展內容按國家要求進行,而其它擴展的普查內容按照相應的規則進行了細化。
地理國情普查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現有的基礎測繪資料為前提、以適用性為原則確定普查的內容與指標。具體說來:
(1)以國家的重大戰略、發展規劃,和社會公眾對地理環境、資源和設施的需要為導向,確定地理國情普查的基本內容與指標。
(2)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類基礎測繪資料,綜合各項專題數據,為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提供前提保障。
(3)對相應信息的采集、處理、存儲、分析和應用應具有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所以遼寧地區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首先應明確普查人員對內容與指標的熟練掌握程度,從而為進一步結合國情要素 (包括各行業專題資料)進行統計分析,進而實施地理國情監測打下良好的基礎。而采集的主要內容為:
(1)地表覆蓋分類方式采集的內容共10個,包括水域、道路、耕地、荒漠與裸露地表、林地、園地、草地、建筑物、房屋建筑區等。
(2)實體要素方式采集的地理國情要素內容包括一級類道路、構筑物、人工堆掘地、水域、地理單元共5個。
(3)利用多尺度數字高程模型數據計算獲取坡度、坡向數據,涉及1個一級類和3個二級類。
明確了地理國情內容與指標后,還要了解其總體技術流程,如下表:

實施地理國情監測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制訂、氣候變化監測和自然災害管理,同時廣泛應用于交通、水利、農業和城市規劃等各行各業,其應用前景隨時間與科技的發展將會影響到各個領域并惠及我們每一個人。
(1)質量監督與管理
普查結果要逐級上報,按規定程序報批后對外發布。對在普查中所獲得的涉密資料和數據,必須嚴格保密。
地理國情普查的關鍵環節是質量控制,必須確保基礎數據完整、真實、可靠。任何地方、部門、單位和個人都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得偽造、篡改普查數據。在開展地理國情普查工作過程當中,要堅持全員參與,全過程控制,分級別分類型進行監控。具體來說,質量控制工作包括三個層面:①國家級質量監督、檢查和驗收工作;②省級質量監督、檢查和驗收工作;③項目單位質量監督、檢查和驗收工作。質量監督與管理要實行“二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度,層層落實每一個環節的質量責任制度,并由國家測繪質量檢驗單位負責實施全國普查成果的監督檢查及國家級驗收工作。
(2)質量的控制
①首先各級普查機構要依據全國地理國情普查質量檢查與驗收規定,編制本地區地理國情普查的質量檢查與驗收實施細則。
②普查人員、質檢人員等工作人員必須經過一系列的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
③做好普查資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質量控制措施,確保基礎資料的可靠性、真實性和準確性。
④在普查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二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度開展工作,準確把握普查內容與指標,統一尺度,內外業需按一定比例進行復核,保證數據真實性。
⑤對發布前的成果進行審核,保障數據發布的權威性。
⑥建立地理國情普查成果數據庫,共享并開發、利用普查成果。
創新驅動發展,主動適應新常態。通過科技的進步,質量控制手段和方法的完善,將進一步促進行業人員質量意識的提高,從而為地理國情普查數據的全面、真實、可靠保駕護航,進而建成的地理國情數據庫更加準確、權威。作為依據為全面構建地理國情監測動態化、常態化,為全社會準確認識基本國情,助力美麗中國美麗遼寧建設提供基礎信息;為制定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轉變發展方式,深化改革提供決策依據;為構建第三方監督,強化權力制約,依法治國,提供客觀公正的數據支撐。
[1]地理國情普查內容與指標 (GDPJ01-2013)
[2]地理國情普查檢查驗收與質量評定規定 (GDPJ 09-2013)
[3]陳立.基于MapGISK9的地質制圖的應用 [J];價值工程;2011年24期
[4]俞建.二調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與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1年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