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小戎
格言與“損失厭惡”
今年是哈潑·李女士的小說《殺死一只知更鳥》出版50周年。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一個女人咒罵養花的茂迪小姐:“今世浮華者下場必黑暗!”茂迪小姐馬上應戰:“清其心者必然美其表!”她們引用的都是《圣經》,分別出自其中的《傳道書》和《箴言》,對立雙方都從《圣經》中為自己的態度找到了佐證。
英國《哲學家雜志》主編朱利安·巴吉尼著有《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等書。日前他出版了新作:《100句常見格言和引語新解》。他寫道:“一個關于民間智慧的幾乎普遍的規律是,每一句格言都有一句與之相反的格言。”比如“老狗學不會新花樣”,與之相反的是“從未為晚”。我們說“英雄所見略同”,但也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叭齻€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可是“廚子多了煮壞湯”。
他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這些相反的說法并不意味著格言相互抵消了,而是說,每一句格言都只抓住了真理的一部分。格言因為其巧妙和簡短,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把握了某種高深的思想,但我們有時要對這些依葫蘆畫瓢照搬的句子加以省察。不假思索地復述的話,智慧就會變成蠢話。曾經有人問我對格言的看法,我用我的一句格言回答說:一個對任何事情都用格言來處理的人,就是一個不認真對待任何事情的人。”
海外的中餐館有一種食品叫“幸運餅干”,里面夾著一張寫有一句格言的紙條。有一些不一定是中國傳統的人生格言,看上去都挺有道理,如:“為你想要的東西祈禱,為你需要的東西努力?!薄皩δ切┛扛兄钪娜藖碚f,生命是一場悲??;對靠理智活著的人來說,生命是一場喜劇。”“自然、時間和耐心是3位偉大的醫生?!钡覀儾荒馨迅裱援敵善毡橐幝?,認為永遠可以在生活中加以運用。事實是,很多格言描述的只是我們遇到的特定情形。比如有幾次我們先前聽到的傳言、小道消息被證明是真實的,于是我們說“無風不起浪”——英語里對應的是“無火不生煙”。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無火不生煙,但問題在于人們認為他們可以確定煙和火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如果有很多關于某件事的流言在傳播,這肯定是有原因的,一定是有了火,才產生了這些煙霧。但流言的起因不一定就是人們所說的正在發生的事情,也許是有人為了出名或敗壞別人的聲譽而故意散布的。
巴吉尼挑選的100句格言中有一些確實是耳熟能詳的:“熟能生巧”、“事實勝于雄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悲觀主義者看到的是杯子的一半是空的,樂觀主義者看到的是杯子的一半是滿的”、“入鄉隨俗”、“種瓜得瓜”……也有一些哲學史上的經典命題,如:蘇格拉底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
巴吉尼在修正常見的格言時,運用的不只是思辨能力,還有一些科學證據。
在重新解讀“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林”時,他引證了心理學家做的一項實驗。實驗表明,一只在手里的鳥可以值2.48只在林子里的鳥。實際的實驗用的是咖啡杯。受試者被分成兩組,每組一半的人每人得到一個咖啡杯。這些人扮演賣家,其他人扮演買家。然后問賣家他們想賣多少錢一只,問買家想出多少錢。平均而言,買家的出價為2.87美元,賣家的要價是7.12美元。賣家已經擁有杯子這一簡單的事實導致他們認為杯子的價值很高。這種現象被叫做“損失厭惡”,已經被無數次觀察到。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情緒?!耙圾B在手勝過兩鳥在林”這句格言所包含的意義是:最好守住你已經擁有的東西,而不是冒險去獲得更多的東西。不存在風險時,我們仍然堅守已經有的東西,哪怕放棄它對我們有利。在你已經有一只鳥的情況下,也許不值得去獵取林子里兩只很難捉到的鳥。但如果它們坐在那兒靜靜地等著你去逮,這時候仍寧要手里的一只就很愚蠢了。然而實驗表明,這種愚蠢的做法是我們需要加以克服的自然傾向。
目前關于天才的理論層出不窮,巴吉尼也作了討論。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巴吉尼說:“當關鍵是質量而非數量時,1%也會造成很大的差別。比如人類的DNA,大部分科學家認為,人類的遺傳密碼跟黑猩猩的遺傳密碼有98.5%是一樣的,但不能說人類的98.5%是猩猩。人類的DNA,50%還跟香蕉是一樣的,這也并不等于說我們的一半是香蕉。使每一種生物有機體獲得其獨特性的只是很少的基因上的差異,而不是它們在數量上更多的相同之處?!?/p>
DNA的情況與天才的情況類似。愛迪生的話通常被理解為我們都可以很杰出,只要我們足夠努力。但就像黑猩猩與人在DNA上1.5%的差異確保了黑猩猩不會成為人一樣,天才們1%的天賦就足以使他們不同于我們這些非常努力但天賦不夠高的人。單純地用功能讓你離天才更近,但不足以使你成為天才。愛迪生的這句話不適合努力走向卓越的大多數,只適合提醒天才們如何開發他們的天賦。我們所缺少的1%也許永遠也得不到。漢語中與之對應的格言是“玉不琢不成器”——下功夫雕琢一塊完全不是玉的石頭時,要對結果有心理準備。
“跟隨你的內心”
勵志大師們都喜歡這樣鼓勵人們:“所有經歷過的一切,只會使你的生命力更強?!痹捠悄岵烧f的:“那些沒有殺死我的,讓我變得更強大。”巴吉尼說:“尼采這句格言不是陳述一種事實,而是表達一種決心,意思是,我要努力確保我扛過來的每一種經歷,不管有多糟糕,都會變成我的優勢。因此只是引用尼采這句話給某個處境艱難的人聽,希望能安慰他是沒用的。這個人在熬過苦難之后并不是必定會變得更強大。把苦難變成優勢需要意志,或尼采所說的權力意志。認為苦難自然而然會使我們變得強大,就完全誤解了尼采的意思,因為他要說的是,如何應對困難,完全取決于我們。那些沒有殺死你的也許會讓你變弱,如果你聽之任之的話。”
勵志大師們有一句特別蠱惑人心的話:“跟隨你的內心?!眱刃谋容^玄,它究竟是什么呢?“有3個器官爭著充當個人決定的制定者:頭腦、心和內心。頭腦告訴你理性得出的是什么樣的結論,心告訴你喜歡怎么做,內心告訴你本能讓你怎么做。理智的人都認為,在這場戰爭中你不應該總是只信任某一個器官。但在所有的情況下,這種區分某種程度上是人為的。我們所說的頭腦、心和內心都是大腦功能的具體體現。我們的思考會受到感情的影響,反之亦然。有時應該去引導你的內心,而不是跟隨你的內心。當缺乏干勁的時候,束手等到你覺得愿意去做你想做或該做的事情,這是不明智的。不情愿地開始動手通常是創造更多干勁的最佳方式?!?/p>
巴吉尼的論述中還有一定的社會批判色彩。與“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相對應,英國人說“受不了高溫,就滾出廚房”。這句話真是說得很陽剛、很干脆、咄咄逼人,可是廚房里很熱,就不能裝一臺空調或者打開窗戶嗎?為什么非得忍受高溫?這句話讓那些關心婦女在工作場所權利的人很憤懣。每一種職業都有其既定的運作方式,新來的人會被告知,受不了就走人。但是事情不一定非得是這個樣子?!皞鹘y方式的形成是因為男人多個世紀以來在唱主角。英國下議院半夜開會并不是出于民主立法的需要,而是為了在議院造成類似紳士飲酒俱樂部的氣氛。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儀式和傳統也會造成一種‘高溫。在各種場合穿著荒謬的服裝不是為了滿足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需要,而只是為了將那些出身不夠高貴的人拒于廚房門外,人為地保持廚房內的高溫。這個時候,應該要求他們通風,而不是妥協。”
莎士比亞說:“世界是一個舞臺?!泵绹鐣W家戈夫曼對此加以引申,寫出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他在書中說,很多人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都會自動產生跟莎士比亞這句話類似的體會:為了工作、應酬或滿足家人的期待,不得不扮演某種角色。“但這一說法的前提是存在個人真實身份和角色之間的差別。如果全世界都是一個舞臺的話,我們一直在扮演,我們就只是角色。后面沒有真實面容的面具或從來都不會摘下來的面具就不是面具,而是臉。認為我們一生都在假扮我們所不是的人就太簡單了。當假裝成為常態時,它根本就不是假裝了。因此我們要小心地選擇角色,因為當我們入戲太深時,就成了我們所扮演的角色?!薄献臃Q之為“久假而不歸”。
(摘自《上海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