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安樂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作為新形勢下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總綱領、總方針,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和哲學智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生動展開和靈活運用。深入學習貫徹“四個全面”的總方略,必須科學把握“四個全面”所蘊含的辯證思維及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辯證關系,這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科學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立足治國理政的全局和根本,抓住改革發展穩定關鍵,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戰略目標,深刻體現了融科學性與人民性于一體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廓清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全貌,具有科學性。古話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四個全面”的重大戰略布局,第一次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統一在一起,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進行闡述。同時,每一個“全面”又是一整套結合實際、繼往開來、勇于創新、獨具特色的子系統。“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確立了中國由大向強的總方略。由大向強,不僅是量的積累,更是質的飛躍。如何實現這“關鍵一躍”,是中國“發展起來以后”面臨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課題。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深水區,要用幾十年解決西方在幾百年的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還要解決自身特有的突出矛盾問題。國內外安全風險疊加交織,面臨“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和“貪污腐化陷阱”等,這些都給黨治國理政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更高要求。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更好地統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堅持實現中國夢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統一,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統一,堅持改革與法治的統一,堅持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與抓好黨的建設這個最大政績的統一,破解民族復興和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各種深層次矛盾問題,確保發展風險有序可控,為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提供“路線圖”。“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確立了中國夢實現的總抓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實現中國夢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宏圖偉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堅忍不拔地共同奮斗、接續努力,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懈前行。現在,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手中。“四個全面”的協調推進,不僅使我們黨著眼總的戰略大局,著眼當下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從實際出發所做出的英明決策,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目光遠大,追求高遠,矢志不移,立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寫照,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總遵循,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四個全面”不僅深刻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而且體現了我黨的人民性本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的莊重承諾,展現的是我們黨執政的宗旨信念和奮斗情懷,體現在對群眾的關心、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對民生的關注上,更體現在我們黨履職盡責、制定發展戰略,抓住根本、著眼長遠、謀劃全局,回應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上。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個夢想,是人民對民族復興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眾表達,是全面小康藍圖的生動呈現。全面小康描繪了人民幸福的近期愿景。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不僅是溫飽富足,而且要社會公平公正,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共同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全面小康的核心就在于“全面”。這個“全面”體現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等一系列論斷,充分體現了把13多億人全部帶入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這個“全面”也體現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的全面小康,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創新精神開拓國防和軍隊建設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支撐”的全面小康……方方面面,著眼的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實現人民幸福的體制障礙,全面依法治國夯實了保障人民權利的制度基礎。人民群眾的小康生活能否實現,關鍵在于黨能否永葆先進性質和恪守根本宗旨。黨風關乎民心,反對腐敗順應民心,全面從嚴治黨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認同和高度支持。“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以人民利益為根本謀篇布局,是人民愿望的表達,是新形勢下黨執政為民的集中表現。
二、理論與實踐的互動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理論工作,強調理論來源于實踐,必須同實踐相統一,由實踐來檢驗。“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既是理論也是實踐,既是目標也是綱領,集中體現了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總方針,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新飛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創新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四個全面”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雙向互動的辯證思維。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是治國理政基本方略認識與實踐上的不斷深化與發展的過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四個全面”的逐步形成就體現為過程的集合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這就深刻揭示并闡明了“四個全面”提出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全面依法治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宣示“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清晰展現,把這四項帶有根本性的工作有機統籌在一起,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大政方針有了清晰認知和整體把握后,對黨和國家全局工作做出的嶄新部署,是治國理政思路的重大升華。“四個全面”立足治國理政全局,抓住了改革發展穩定關鍵,統領中國發展總綱,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主攻目標、戰略方向、重點領域。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正是中國“發展起來以后”更加注重發展和治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對“四個全面”的定位也是一個不斷升華與深入的過程。最初,這“四個全面”是作為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務、要求以及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提出來的。2015年2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首次把這“四個全面”定位于黨中央的戰略布局。黨的工作戰略布局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工作布局正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就比較順利。反之,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和挫折。“四個全面”是從實踐中得出的正確認識,是我們黨在實踐創新基礎上積極進行理論創新的產物,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必然對實踐起到巨大的指導作用。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推進各項工作,要靠實踐出真知。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對經過反復實踐和比較得出的正確理論,要堅定不移堅持。”現在,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因而在實踐中越來越心中有數、充滿自信。我們要沿著這樣的方向繼續前進,不斷形成新認識、開辟新境界、打開新局面。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要發揮好戰略布局對實踐的引領和指導作用,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并使之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然后再上升到新的理論高度,對新的實踐又去進行引領和指導,從而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四個全面”統一于我們正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實踐中。它的每一個“全面”的演進都是這樣一個過程,它的整體協調推進也將是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變動不居、循環往復、發展變化的,直到其目標任務的完成,新的歷史使命的開始。在實踐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一是要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即便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人均下來也只是世界中游水平。從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到相對落后的自主創新能力;從亟待破題的“三農”問題,到不斷增加的環境資源壓力,這些基本國情,都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工作的客觀基點。二是要堅持實踐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呈現新特點、產生新問題。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們基本國情的內涵在變,面臨的風險和困難也在變。如何升級中國制造成為中國創造,怎樣推進騰籠換鳥取代傻大黑粗,如何驅散“十面霾伏”重塑美麗中國……新的矛盾不斷出現,其中很多是我們沒有遇到、沒有處理過的,要堅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為轉移,不能以孤立的、靜止的、僵化的觀點看問題,思想認識上的與時俱進,是解決好“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的基本前提。三要認識規律、尊重規律、把握規律,不做違反規律的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減少工作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三、繼承與創新的結合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還是繼承與創新的結合,集中體現了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總方針。深入領會“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大意義和深刻蘊意,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在繼往開來的基礎上產生的。任何事物的持續發展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展開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繼承了我們黨關于小康社會、關于深化改革、關于依法治國以及從嚴治黨的一系列重大思想,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接力探索的基礎上整合起來的,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偉大實踐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例如,從“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黨的十八大描繪出“全面小康”的清晰圖景,體現了我們黨對小康社會認識的不斷深化。“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一以貫之的延續性。當前,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引領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正確道路,不斷拓展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它開創了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嶄新模式,是適合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的發展道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時代賦予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使命,我們要以更大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正確的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闖難關,著力解決我國發展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化解來自各個方面的風險和挑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而沿著這條道路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構建了繼承與發展相統一的宏闊戰略視野。歷史常常在繼往開來中展現新氣象新境界,也在繼承與創新中開辟前進的道路。創新,是事物生生不息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固有品質,雖然“小康”、“改革”、“法治”和“從嚴治黨”以前都提出過,但這次在這四個方面之前加了“全面”,并作為一個完整體系提出來,賦予了豐富的時代內涵,使之成為一個閃亮的創新之點。“四個全面”第一次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并提出全覆蓋、全領域的新要求;第一次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一次將全面依法治國,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第一次為全面從嚴治黨標定路徑,要求“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鍛造我們事業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四個全面”中的每一個“全面”,都是一整套結合實際、勇于創新、獨具特色的系統體系。同時,“四個全面”又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戰略布局,圍繞一個戰略目標,構建三大戰略舉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內含法治建設的加強和法治體系的完善,用改革完善法治,使法治永葆生機;“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固化改革成果,用法治保障改革,實現改革和法治同步推進,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從嚴治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領導保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貫穿“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主題。總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基本思想,存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存在于十八大精神之中,存在于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之中,是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的凝練表述和顯著標識。可以說,“四個全面”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開辟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境界。
道路已開辟,航向已指明,“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不會扭轉,在協調推進中圍繞好、貫徹好、落實好“四個全面”,是充分發揮這一戰略布局實踐威力的核心要義。“落實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要求全黨同志以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斷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繼續書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軍隊政工理論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