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平平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自然很優秀經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有些文章語言上很具感染力,有些文章情感上很具煽動力,有些文章蘊含深刻的哲理……每篇文章都有其特點和值得我們學習、品味、借鑒的地方,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與教材之間還有隔膜之處,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蘊含的道理,體會作者傳達的情感。這需要語文老師在備課的環節中預想到,在教學中運用智慧來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
學生和教材之所以有隔膜,主要還是因為學生和作者所處的時間、空間都大不相同,年齡、時代都有差異,經歷各不相同。學生難以捕捉文章之妙也不難理解,此時就需要老師在課堂進行中智慧地運用一些方法架起學生和教材之間的橋梁,讓學生能理解文章作者,其中一種我很推崇的方法就是讓生活走進教材。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刺激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幫助學生理解。
有時學生對課文意興闌珊,那是因為課本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他們沒有熟悉感,難以引發他們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那我們就要對癥下藥,讓生活走進教材,讓學生有親近感,有感可發,有話可說。
比如蘇教版必修一專題三是“月是故鄉明”,所講為思鄉情結。但高中學生有過遠離家鄉體驗的人太少了,大部分的同學離家的經歷僅限于旅游,可旅游畢竟是歡愉的,不同于遠處他鄉的滋味,自然也很難體味人在異鄉那種強烈的思念家鄉的感覺。在開始講這個專題的時候,本以為學生對于這個“話題”總是有話可說的,但是事實上學生只能不痛不癢地喊兩聲“思念家鄉”,口號式地背著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以看出其實學生并沒有真正地理解何謂“月是故鄉明”。
要想讓學生恰當地理解這種抽象的情感,除非親身經歷。比如我上這個專題第一篇文章老舍的《想北平》時,就請學生來談談老舍對北平的感情,但他們更多的是只見“北平”而不見“想北平”。我想順勢讓他們在談北京的過程中再去品味作者對北京的情感,于是我讓同學談談自己對北京的認識、感覺,同學們顯得很踴躍。他們對北京的認識真的很多,長城、故宮、地壇、天安門、頤和園、王府井……甚至連北京文化的代表——京劇也有同學站起來說一說的。這個時候我發現他們口中的北京是平面的,是北京的旅游指南,而不是立體的北京,不是活生生的北京城,再接下去舉例作用也不大,他們還是不能理解老舍。但比較幸運的是,這時站起來一個孩子,他說他眼中的北京有四合院,有豆漿油條,有四九城,有胡同兒……而且說起這些的時候他飽含情感。教室里突然靜下來,悄無聲息,然后周圍的同學紛紛鼓掌,有同學直接喊他北京人。想來他對北京的陳述讓其他同學感受到他對北京的深情,這就是“想北平”啊。原來他小的時候在北京呆了很長一段時間,北京是在他的生活里,而不是在旅游指南上,這樣的他是能理解老舍的“想北平”的,老舍的《想北平》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共鳴。
這啟發了我,原來我們可以把生活帶進教材,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學生理解教材,理解作者。于是我就想到結合學生在高中開學初經歷的軍訓來展開整個“月是故鄉明”專題的教學,這也算是一次“背井離鄉”的經歷。為期十五天的軍訓是全封閉式的,所有學生都離家住在學校,遠離父母,躺在陌生的床上,不知不覺很多同學都曾默默垂淚過。時過境未遷,許多同學對這生平第一次的離家經歷其實印象很深刻,我們在上“思鄉”專題時,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學生這次難得的經歷,說說自己當時的感受,再來理解教材上那些離鄉的游子,他們的感情在此時是共通的,游子筆下對家鄉的牽掛也就能為學生理解了。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這種思鄉之情,我組織了一次小練筆,讓他們將軍訓時的“思家”之情訴諸筆端。班上有位來自鎮江的學生,他情有所動,竟仿著《想北平》寫了一篇《想鎮江》,洋洋灑灑千余字——“一個鎮江人一天的序幕,往往是一碗冒著熱氣的鍋蓋面揭開的。”“但在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鎮江的性格與脾氣,帶著一股子鎮江的醋味,并不是杭州的荷香,上海的繁華所能洗掉的。所以,即便神往,我的心中也似乎只有個鎮江。”這樣的文字頗有老舍的韻味,樸實卻情真意切。其實這孩子平時對語文興趣缺缺,語文素養也一般,但當他的生活走進文章后,他筆下的文字就飛揚起來。當我跟他說到這一點之后,他之后對語文充滿熱情,明白語文并不是那么“脫俗”,知道教材上的文學作品并非“紙上樓閣”,它們是有生活磚瓦在其中的。
用生活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教材看來行之有效,今后可以成為我們解讀教材的一種重要方法。這同時對我們教師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老師熟悉課本,挖掘出課本與生活相通的連結點,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我們對生活很了解,可以很好地利用生活,然后我們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世界,產生共鳴;我們也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將他們拉進課本,激起學生的課堂興趣;即使那些學生不熟悉的生活,也可以為我們所用,正因為這種不熟悉,才會引起學生的好奇,激起他們的課堂興趣。
讓生活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讓學生馳騁于開放的語文教學中,享受語文帶來的快樂。
我們的教材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文章,也有不少蘊含豐富辯證思維的文章。若教師能發揮教學智慧,利用熟悉的生活更好地對文章細加品味,觸類旁通,改變視角,不僅能使課堂活躍,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語文熱情,更主動地學習語文。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