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把握新常態實現航運業新跨越
——專訪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董事長馬澤華
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回暖,處于長期低迷的全球海運業終于看到了復蘇的曙光。對于我國航運業來說,在《國務院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后,海運業上升為國家戰略,迎來了全面深化改革、穩步擴大開放的新機遇。在此形勢下,海運業出現了哪些變革和新的戰略構想?在2014年國際海運(中國)年會暨第十一屆國際海運(中國)年會上,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董事長馬澤華,請他回答這些問題。
中國遠洋2014年三季報顯示,2014年1月份至9月份,實現營業收入474.27億元,同比增長2.8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54億元,同比減虧67.8%。其中,第三季度凈利潤16.22億元,實現單季度扭虧,公司的各項指標皆在好轉。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88%,營業成本同比下滑3.7%。對此,馬澤華冷靜地說,數據顯示,航運企業持有新訂單的數額依然龐大,運力過剩的現狀沒有改變。雖然近期航運市場有所回暖,但短期內并不會有本質好轉。
三中全會后國企全面深化改革,海運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此馬澤華表示,中國遠洋正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努力把握深化改革的內涵和方向,在不斷創新中穩步推進中國遠洋集團的轉型升級。中國遠洋將以創新的理念和求實的態度,不斷增強自身的經營活力,繼續發揮中遠集團“走出去”與海外企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的豐富經驗。
馬澤華表示,中國遠洋將進一步擴大在東南亞、歐洲乃至美洲洲際內航線市場份額,并增加收益穩健的長期客戶比重。今后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作是大勢所趨,我們也將進一步擴大與國內外大型航運企業的合作。
2014年海運年會以“合謀共贏新常態”為主題,馬澤華對這一提法深表贊同,他說,順應新常態,重塑新動力,對航運產業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研究經濟新常態給航運市場未來帶來哪些變化,業內應該如何應對,這是很重要的課題,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第一個層面是經濟新常態與航運。馬澤華說,目前全球經濟步入了新常態,各界對此的探討和觀點都非常多。經濟新常態對我們航運業有何影響呢,我認為有這么幾個方面值得思考——
第一個方面是經濟增速下降的影響。經濟增速的下降使得航運業長期在低位運營。經濟新常態最為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經濟增速明顯下降。從全球經濟來看,金融危機以來,始終在3%~4%這樣的一個低速的通道中運營,發達經濟體基本上只在1%~3%這樣的區間水平發展,而新興經濟體也由原來的7%~8%這個區間降為4%~5%這樣的發展速度。中國的經濟更加明顯,三十幾年來中國的經濟都在以10%的速度發展,現在回落到7%。這些變化影響到各個行業,可以預見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航運業會處在低位運行階段。具體體現在供求的失衡、運價低迷,可利用空間非常小。以BDI(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為例,危機前六年平均指數為4523點,危機后六年回落到年均1815點。集裝箱在干線上的運價近三年比危機前持續下降了30%多,尤其是在歐亞航線上,集裝箱運力過剩超過了27%,散貨運力全球的過剩超過了30%多,這三年來航運業有一半以上企業虧損,今年上半年干散貨的虧損面達70%多,可見這個低位運行是非常低的,大家都在艱難運行著,而且短期內得不到有效緩解。
第二個方面是受經濟結構轉型的影響。經濟結構的轉型造成了航運貿易格局的深刻調整,經濟新常態不僅僅是增長速度的下降,更主要體現在經濟結構內在的調整,特別是世界經濟由以往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化向多極化轉變帶來的影響非常廣泛,一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涌現出來,比如說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這些會極大地改變航運貿易的流量和流向。現在經濟發展速度下來了,新興經濟體出口的貿易就會減少,與此同時進口可能會增加,這對航運市場的貨量、平衡度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隨著區域貿易一體化的發展,貿易保護主義也在有所抬頭,并導致全球貨量和運輸的距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市場空間也會出現轉化分化。馬澤華認為,這些變化對航運業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影響會持續很多年。
第三個方面是經濟動力轉化的影響,這種影響也造成航運業產業運輸關系走向了新的平衡,經濟新常態的一大特征就是動力的轉化,以前經濟的發展都是靠投資,靠貿易,靠經營活動等要素的拉動,而下一輪恐怕會轉變為依靠科技創新,在這些內在因素驅動下帶動經濟發展,這種發展會更加追求經濟的質量和效率的均衡。中國經濟會在這方面表現得特別明顯,以往投資拉動會占GDP的44%左右,這比一般的發展中國家20%~30%的普遍水平高出許多,現在中國的經濟結構在調整且不斷深化,下一步內生性的消費拉動會發生巨大的作用。以往的拉動是投資貿易,這會提供很多的貨運需求,產生許多的貨運量,加之中國對于世界航運的拉動因素是比較多的——全球的礦石貿易,2014年可達13億噸,中國進口高達9億噸;煤炭全球的貿易量為12億噸,中國進口4億噸;全球原油貿易18億噸,中國進口3億噸。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變化,這些情形也會發生變化,我們原來看到的巨大需求會逐步弱化,同時新的帶動需求短期內會缺位,總體來看海運的需求量會趨緊。我想這就是一個層面經濟的變化對我們這個行業的變化造成的一些新常態。
第二個層面是航運新常態與經營。馬澤華說,中國現在有22大行業,99個子產業,經濟新常態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可能差異不同,比如對基建投資產業是壓力,但是對環保,對綠色經濟可能是一個新的機會,對航運和港口的影響也明顯不同。我認為所謂航運的新常態,并不是經濟新常態的自然表現,而是取決于業內應對經濟新常態的一些做法。這些做法、這些行為不僅僅是一種目前的短期應對、局部策略的調整,而且是持續發生的普遍的調整,這些都會形成航運業的常態。這里面包含幾個方面:一方面是超低成本的競爭將成為我們這個行業能夠應對當前挑戰的一個常態。低成本雖然是航運企業一直以來追求的經營手段,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到現在六年了,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低成本已經不再是一個常規的經營手段或者是短期的應對策略,而是航運企業應對長期低迷市場的核心競爭能力,甚至可以講是救命稻草。
目前市場上有許多行業,都可以把他們的經營策略叫做低成本經營策略,航運業也不例外,通常的做法就是以減速航行節省成本,而船舶大型化更是一種常態。大型化可以把單位成本有效地降低下來,這從一些數字分析可以看出,13000箱的船舶與18000箱的船舶相比,18000箱單艙的成本要比13000箱單艙的成本降低26%,可見成本降低得非常明顯。現在大家都認為船價比較低,都去造船價更低的船。2012年到2013年時由于造船價格比較低,船廠吸引了大量的訂單。低成本的造船也會對成本的降低產生很大誘惑,大家都來造新的船,使得船價更低,這樣就增加了自己的競爭能力。這個做法或許在一段時間內會成為一個潮流。

本刊記者與馬澤華合影
第二個方面是資源內外整合可能也會成為我們加強競爭能力的長期做法,這也是一種常態。2008年金融危機剛剛爆發的時候,為了應對低迷的市場,應對航運界的嚴冬,很多公司采取抱團取暖加強合作。通過這幾年的情況來看,這個嚴冬短期內不會結束,恐怕比預期要長很多。甚至有人認為這已經不是一個冬季了,可能已來到一個持續嚴寒的極地冰區,所以大家這種合作抱團取暖方式要長久地堅持下去。
在這種形勢下,近幾年各種聯盟、聯營體的興起也反映了大家的訴求,像集裝箱基本上就四個聯盟。除了集裝箱,油輪的聯營體,甚至一些雜貨船的聯營體,都在不斷增加,不斷發展,大家都希望能通過這種聯營聯盟來應對這個市場的挑戰。像油輪現在有五家大的聯營體,他們已經集中了一百多艘VLCC,目前來看規模還在不斷擴大中;干散貨由于業務的特點,不定期性更強,這種聯盟的速度目前還是比較慢的,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種聯盟也會不斷增加,不斷發展。
總之,通過聯盟,通過聯營航運業從各自內部的資源來整合出發,集中調控,資源集成,業務協同會成為一種常見的做法,長期堅持下來就可促進航運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應對這個漫長的冬天。當然漫長的冬天可能說得太悲觀,也不一定有想象的那么漫長,但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能量來度過這個冬天,就能迎來更好的未來。
第三個方面,企業跨界融合也成為推動行業產業鏈的一種常態,航運業以前分工比較明確,有貨主、船東、中介等等,但是現在更加多元化了——行業內除了傳統的船東以外,貨主也在搞自己的團隊;一些機構搞了很多的平臺,發展了很多的船類,港口投資公司甚至信息產業也逐漸成為行業的參與者。市場的參與者的成分越來越多了,船東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會慢慢顯現出來,用一個詞來說,我們這個行業慢慢成為“混業化”。我想出現這些情況可能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因,一個是航運業在2003年到2008年時處于高度繁榮期,對資本的吸引力非常大,那時很多資本都進入了這個行業。第二由于近年來全產業鏈的發展成為一種發展戰略,很多行業把航運作為一個鏈條進入到這個行業。這樣隨著航運成分多元化,航運業局面形成很大的變化,造成很大的影響,當然有很多有利的方面——大家的參與會對行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有利就會有弊,弊的地方就是造成過剩嚴重,集裝箱和油輪增長了將近20%,散貨船增長了45%。這些過剩需要相當一段時間來慢慢消化,而這種態勢將來也會成為常態。
第四個方面是服務模式創新。這方面隨著航運業不斷推進,不斷探索,不斷發展,會得到廣大客戶越來越多的認同。比如最近很多企業都在追求解決方案的營銷模式,為客戶不斷提出一些新解決方案,說明航運業也可以產生更大的附加值來吸引客戶。現在電子商務的廣泛使用,為客戶帶來非常快捷非常方便的服務。以前沒有這種條件,很多客戶不得不委托中間的一些渠道來做,這樣就提高了成本。現在有了電子商務,客戶的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信息也更加透明,更便于掌握。電子商務為客戶帶來的變化,會越來越多,由此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客戶。假如服務中增設延伸輻射,提供全球的解決方案,甚至端到端的服務,會促使航運業有更大的進展。
對于行業內存在的問題,馬澤華坦言有三個方面需要業內深入思考。第一是要加強合作,合作能解決各種問題,合作使各種資源形成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合作使行業實現共同進步;第二是持續創新,以前靠企業單一的能力,靠一家公司大規模的優勢就能贏得競爭,而現在需要不斷創新——在一些服務模式上的創新,在一些商業上的創新,以此贏得了更多的商機和優勢;第三是對于當前低迷的形勢,希望航運業能夠理性對待,以形成持續發展的模式,這些是在新常態下業內需要認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