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路璐
接受美學強調以讀者為中心的,這種視角給翻譯活動提供了新的方法來解決翻譯中的問題。電影《夜宴》中有名的《越人歌》的字幕翻譯可以從這一理論出發,從而得出對該詩歌之翻譯的合理評價。
接受美學是西方重要的文學理論,它強調對作品的理解應該以讀者為中心。這種觀點能夠給翻譯者提供新的視角來理解和解決翻譯中的問題。本文從這一理論出發,聯系電影《夜宴》中《越人歌》的字幕翻譯,試圖做出對該詩歌之翻譯的合理評價。
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經歷了從作者為中心到文本為中心再到讀者為中心的演變過程。接受美學強調對作品的研究要以讀者為中心,以讀者的閱讀、闡釋為文學意義形成的主要依據。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爾(Wolfgang Iser)對接受美學做了系統性的論述研究。接受美學認為 “一部文學作品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文本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伊瑟爾認為文學作品中包含了許多意義不確定的 “召喚結構”,要求讀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去填補這些空白。姚斯提出了一個概念,既“期待視野”。它指閱讀一部作品時讀者的文學閱讀經驗構成的思維定向或先在結構,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等,同時也包括人們的直覺能力和接受水平等。若新作品和讀者既定的“期待視野”一致,讀者想要得到熟識美的愿望可以實現。但也會產生失望,不能獲得新的審美感受。當兩者不一致時,新作品就可以拓展讀者的文學視野。也就是說,當達到“視域融合”時,讀者所渴望的熟識美感就產生了,但同時期待陌生的美感也消失了。讀者總是期待文學作品中有陌生的東西,這種陌生的東西打破了“視域融合”,給讀者帶來的卻是一種“正面失望”。需要注意的是讀者的“期待視野”也會發生變化,對新作品陌生元素的期待也會不斷變化。
接受美學要求在翻譯過程中要分析讀者的需求。電影《夜宴》中出現的《越人歌》可以被認為是一首難得的愛情詩。因為它將男女間的欲說還休而又郁結于心的愛情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根據考察,一種說法是:原是楚國的《越人歌》,實際上最初并不是楚國產出,而是由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翻譯過來?!对饺烁琛贰翱梢暈槲覈鴼v史上的第一篇詩歌翻譯”。也就是說,我們難以確定現在看到的漢語版本是不是和原來語言相合?,F在這首歌要通過銀幕被外國人所認識,這又涉及到這首詩漢語版的英譯問題。銀屏上的翻譯如下文所示,我們將從意義,情感及語言等方面來分析其譯文。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電影字幕英譯如下:
What blessed night is this?
Drifting down the River Qian
What auspicious days is this?
Dreaming beside my Prince
Too bashful to stare
A secret I cannot share
My heart fills with longing
To know you,dear Prince
Trees live on mountains and branches live on trees
My heart lives for your heart
But you do not see me
翻譯此詩時,我們首先應該對“預期讀者”做相應的分析。我們的預期觀眾是:喜歡或者愿意了解中國文化的懂英語的外國人。我們可以大體上把他們分成兩類:一般英語水平讀者及較高英語水平讀者。我們將第一類讀者記為A 類,第二類讀者記為B 類。A 類讀者的期待視野大體是:翻譯文本意義通順,對詩的體制,韻律等要求不高,B 類讀者期待視野大體是:具備一定詩歌鑒賞能力,具有一定跨文化素養,相信詩應有詩體,譯文也應有詩體,譯文與原文字面意義不應丟失,譯詩應該有和原詩基本相情感意義。從意思的傳達上看,“今夕何夕兮”的翻譯中加上了blessed 和auspicious,這雖然原文中沒有說明,但為了便于外國人士理解,加上這兩個詞并不為過,而且把整首詩的情感基調也定格得很清楚。“搴舟中流”的意思是“駕著小舟在長江上漂”,譯文顯然是沒有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翻譯成為“Drifting down the River Qian”,這是與原文不相符的。“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和“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譯文中完全沒有譯得出來,而是換了一種說法。最后兩句把意思翻譯了出來,基本到位。從這里可以得出,從意義層面上看,這個翻譯不是一個完全“信”或者“忠實”的翻譯,能夠滿足A 類讀者需求,達不到B 類讀者的需求。
從情感方面上來說,原文傳達的是一種少女那種愛戀而又不敢說出口的感情。英譯版本整篇讀下來也是句句都是表達這種感情,排除漢語的干擾后再次讀這首詩,這種感情也是洋溢整個詩歌的始終,兩個版本表達的感情是一致的,只不過是英譯本更直地把這種感情表達了出來。從這個方面說,翻譯還是很通達的,能夠滿足A,B 兩類讀者的需求。
從語言層面上看,漢語讀者的第一印象是這首詩是古體詩,譯文沒有這種效果,不過用了一些適當的修飾來表達, 比如what a blessed night!中間的a 去掉也是有一定的目的。風格的翻譯在這里是比較難的,我們應該注意到這樣的問題,而不應妄加指責。再者就是音律方面,原文押韻格式為aabbcc,而譯文則不同,但也照顧到了音韻,而使其有了詩歌的形式。
因此,從表達感情方面看,這首詩的翻譯達到了目標,影片也達到了傳情達意的效果。不過對于翻譯研究者來說,這不應是最佳的翻譯,其中字句斟酌,有待商榷。
接受美學理論對翻譯實踐及翻譯批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詩歌翻譯應先判斷譯文的預期讀者,并對其審美要求做出相應分析,分析的結論可作為翻譯實踐和翻譯批評的依據。參照這些依據可以判斷翻譯目的是否達到。文學作品的理解過程是一個接受美的過程,翻譯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傳遞美的過程。接受美學應用到翻譯會給翻譯帶來新的視野,提升人們對翻譯作品的美學需求,進而推動翻譯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