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層面看互認
在法律層面,互認結果導致的糾紛如何處理,存在不明確之處。出現醫患糾紛后,所有的檢查結果,都可作為證據存在,來自本院的結果,不僅具有本院認可的法律效力,負責檢查的醫生也會與看病的醫生一起,共同承擔法律后果。而使用外院的結果,將使醫患雙方的矛盾,變成多個醫院和一個患者之間的矛盾。何況,醫檢結果“只對本標本負責”是普遍現象,一旦因誤差而出事,通常只能由本院醫生負責。因此,對于容易產生變化的結果,醫生出于自保,互認會十分謹慎。
在技術層面,有些結果不適合互認。同一個病人,不同醫院的檢查會有所不同,同一個影像或標本,不同醫生的解讀也不同。有時,醫生需要與檢驗、影像醫生一起閱圖看片,才能作出診斷。而對于來自外院的結果,本院的醫生無法加入主觀思維,不能與負責檢查的醫生溝通,心里就沒底。更何況,來自中小醫院的檢查結果,是否有誤診和漏診,也值得懷疑。
在制度層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引導。為了控制藥品費用,醫保對藥品費用占醫療費用的比例(藥占比)有嚴格的規定,通常三級醫療機構控制在45%以下,而門診患者藥費比例不超過20%。為了讓藥占比達到要求,醫生可以少開藥、開便宜藥,但也可能通過多開檢查來實現。
檢查結果當然有互認的必要,但假如不分析具體原因,不解決具體困難,不出臺操作性強的規則,就無法落實好。只有多聽聽醫生的意見,為他們消除種種顧慮,清理一些不合理的規定,檢查結果才會被最大限度地利用。
難點調查:風險大,病情變化快,還有錢的老問題
2015年4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3%的受訪者表示遇到過在不同醫院重復做檢查的情況。70.1%的受訪者期待醫院檢查結果互認。受訪者認為檢查結果互認難點主要在于:醫生風險大(49.9%)、部分檢查結果容易產生變化(43.8%)、檢查費關系到醫院創收和醫生獎金(37.5%)。
65.6%受訪者相信檢查結果互認有助于減輕患者負擔
廣州市民陳先生退休后享受職工醫保,按規定每月能報銷的限額是300元。3月26日,陳先生因左胸疼痛,先到廣州南石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病,“醫生要求進行心電圖檢查及胸部拍片檢查。拍片檢查費130多元,藥費10多元。但是查不出病因,醫生建議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
陳先生于第二天來到廣州紅十字會醫院疼痛科門診。社區醫院拍的胸片存在電腦里,紅會醫院醫生無法看到,只能再次進行胸部拍片檢查,費用220元、藥費165元。因重復檢查,陳先生300元的報銷限額用完了,自付的比例很高。
“醫院拍完片后,沒有沖印底片,而是存在本醫院的電腦系統中。本醫院的醫生打開電腦能看到,但不同醫院之間不能共享。”陳先生說,“不同醫院設備水平和診斷水平不一樣,檢查的方向和重點也不一樣。要是以后看病都這么費時費錢,我這樣的退休人員可承擔不起。”
山東某三甲醫院醫生陳媛(化名)告訴記者,山東省已基本實現同級醫院檢查互認,但到底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由具體負責的醫生決定。由于下級醫院的檢查效果不全、不清楚,需要再次檢查的情況很多。如果只按病人手里的檢查結果看病,往往容易誤診。病人換家醫院看病,也是擔心上家醫院診斷錯誤。
調查發現,73%的受訪者表示遇到過在不同醫院重復做檢查的情況。70.1%的受訪者贊同醫院檢查結果互認,17.8%的受訪者不贊同,12.1%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對于醫療檢查結果互認,65.6%的受訪者表示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時間成本,58.8%的受訪者認為有利于合理有效利用醫療資源,45.4%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改善醫療服務、緩解醫患關系。也有19.9%的受訪者表示,為了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性需要重復做檢查。
35.4%受訪者建議增加對基層醫院的投入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周子君指出,我國目前所有的化驗室都是醫院自己的,國家沒有一個統一的檢測標準。檢查結果互認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你檢測的結果能不能達到其他醫院的要求,你的結果是否具有可信性,不同醫院的醫生如果按照原來的檢查結果來治療,一旦出事,醫院會產生糾紛。
“根據醫院內部規定,檢查費用跟醫生收入是有關聯的。這種情況在各個醫院都比較普遍。”陳媛坦言,醫療檢查與院方經濟利益相關。
對此,周子君表示,醫院檢查跟收入掛鉤導致的情況是,即使檢查是出于醫療方面的需要,很多病人也會懷疑是因為經濟因素。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梁淵說,患者的病情是會變化的,不同指標的測量也存在不同的情況。有的時間跨度比較短,一個月、一個星期,甚至一天之內都有可能發生變化,這種情況就要再次檢查,動態監測;有的時間跨度比較長,那檢查結果就可以實現互認。所以到底能否互認要看情況,不同的檢查項目應該有不同的互認標準,不能一概而論。
檢查結果互認難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調查中,35.4%的受訪者認為應增加政府對基層醫院的投入,35.2%的受訪者建議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34.1%的受訪者表示提升基層醫院醫務人員的治療、診斷水平很有必要,33.6%的受訪者建議為不同檢查項目確立不同的互認標準,33.3%的受訪者認為患者要多了解自己的病情,23.4%的受訪者建議合理投資并分配檢驗資源,25.2%的受訪者表示要將醫生的收入與檢查收入剝離,20.7%的受訪者提出研究構建統一的醫療信息服務平臺,18.6%的受訪者希望加大對醫德醫風的監督力度,13.9%的受訪者建議物價部門核實并規范醫檢價格。
梁淵認為,所有的檢查結果都應該留著供醫生參考,不同指標的變化確實應該讓醫生完整了解,只看一次性的結果容易導致判斷錯誤。
周子君介紹,國外很多小醫院沒有化驗室,都是集中送到一個地方檢測,這個檢測是按照國家或行業協會的統一標準,結果基本都會達到要求,這樣各個診所都會信任這個檢查結果。我國也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檢測標準。“沒有必要每個醫院都設化驗、影像中心,可以去第三方的檢測中心或區域性的影像中心、檢驗中心集中檢測。檢測中心可以是社會辦的,也可以是政府依托大醫院辦的,開放出來面向一些小醫院。這樣可以共享檢查結果,對病人來說會減少時間、金錢上的浪費”。
此外,周子君指出,從醫療保險方面來說,醫保后臺能監管到這個病人,多長時間做一次檢查,有沒有必要做檢查。如果頻率太高的話,醫保后臺就應該去了解,為什么要做,有沒有必要做。從患者的角度來看,如果信息能夠互通,檢驗結果能及時推送的話,效果會更好一些。所以要有統一的信息平臺,檢驗結果都在這個平臺上共享。
本次調查中,51.2%的受訪者在一線城市,34.9%的受訪者在二線城市,11.0%的受訪者在三線城市,在四線城市及以下的占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