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
[摘要]高校協同創新是當前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加強對高校協同創新的研究,能夠為高校的創新與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本文在對高校協同創新內涵做出論述的基礎上,對高校協同創新現狀與運行機制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高校科研;協同創新;現狀;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6-0001-02
一、高校協同創新基本論述
(一)高校協同創新的基本內涵。創新是研發高新技術的重要力量。協同創新則指的是不同的組織或部門之間通過相互合作、配合,以此來實現資源、人力等各方面的互補,用以彌補各自在技術、管理等不足之處。高校協同創新就是指高校與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社會企業以及其他的組織機構等進行合作,在共同發展目標的指導下,打破不同個體之間的障礙,實現跨領域的合作,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此來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從而實現資源的共享,達到創新的目的,共同研發更高科技含量的成果,以此來推動社會的進步。
(二)高校協同創新的內在本質。高校協同創新的內在本質實際上就是將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當代社會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傳統的知識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而協同創新則能夠為將知識轉變為生產力提供強大的推動力。主要是因為:其一,協同創新充分考慮到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兼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從而制定更具針對性的生產方式。其二,協同創新打破了不同學科與研究領域之間的壁壘,在更為廣闊的知識面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活動。其三,協同創新很好地借用了網絡信息技術的理論,提供了更為便利的交流平臺。其四,協同創新使知識生產的主體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共同創新的理想。
二、我國高校協同創新的現狀研究
(一)高校內部協同創新現狀研究
其一,校內不同學科之間的協同創新現狀研究。目前,高校教育與科研工作中,學科交叉與融合越來越明顯,并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協同創新實現了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有效地促進了學科的研究工作。同時,高校為實現更高效率的學科之間的協同創新而不斷地進行研究,探尋更為科學的協同創新措施,以便能夠發揮不同學科各自的優勢。
其二,校內不同團體之間的協同創新現狀研究。高校內部不同的團體負責不同的事務,然而,面對如今越來越嚴峻的科研挑戰,個體的力量已經不足以應對這種壓力,實現不同團體之間的協同創新,成為了高校內部協同創新的主流趨勢。通過跨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協同創新為高校科研工作所帶來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創造了一個更好的科研平臺。
(二)高校外部協同創新現狀研究
其一,高校與高校之間協同創新現狀研究。不同的高校之間,其教育、科研方面的重點有所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優勢,而實現高校之間的協同創新,能夠有效地利用不同高校中的人才、學術、科技等方面的優勢,共同培養人才、研發課程。高校之間的協同創新為高校的科研工作指引了更為明確的方向,提高了高校科研的效率,增強了高校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實力。
其二,高校與科研院之間協同創新現狀研究。目前,高校與科研院之間的協同創新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雙方共同建立實驗室,共享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雙方共同組建科研團隊,以科研項目為中心,將科研人員組織到一起,增強科研力量。三是雙方共同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科研工作打好人力資源基礎。
其三,高校與企業之間協同創新現狀研究。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是將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生產方式的直接表現形式,也是實現教育改革、企業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的進步、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我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不僅使高校獲得了更多的資源支持科研工作,也為企業培養了更多、更高素質的人才,實現了校企雙方的互惠共利。
其四,高校與地方之間協同創新現狀研究。高校與地方之間的協同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而地方經濟的發展又為高校教育事業和科研工作的進行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環境。一方面,校地協同創新使得地方能夠針對高校教育、科研的需求而制定更為可行的優惠政策,并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則通過科研研究和人才培養,為推動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我國高校協同創新運行機制的構建
(一)我國高校協同創新動力機制的構建
一是科技驅動。在當今社會,科技呈爆炸式迅猛發展,只有掌握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夠將其轉化為更有效的生產方式,并為社會經濟生產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要實現高校協同創新,科技是最為主要的驅動力之一。也正是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之下,才能夠促進高校與其他組織部門之間的合作,發揮獨特的科研優勢,研發出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
二是市場驅動。市場對于科技產品的需求,是指導高校協同創新的依據。一些高校、科研院等組織機構雖然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但由于其并不了解市場動向,未能把握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因而其研究成果無法得到市場的認可。而將市場作為高校協同創新的推動力,能夠使高校及時掌握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從而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知識和技術的產業化。
三是文化驅動。對于科研和生產工作來說,文化或許是一種較為抽象的內容,但其在高校的協同創新過程中,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外在表現,也是引導社會發展的軟實力,它從側面上反映了社會發展對于科學及時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能夠發揮獨特的魅力,體現其強大的凝聚力,將高校、政府、企業、科研院等組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實現協同創新的目標。
四是利益驅動。利益是對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一種量化的表現形式,也是參與協同創新人員最為關注的部分。強大的經濟利益能夠為高校協同創新提供無限的推動力。因此,高校的協同創新應當將經濟利益作為保障合作的重要手段,在保障科研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努力地將科研結果轉化為經濟利益,實現科研與生產的有機結合。
(二)我國高校協同創新激勵機制的構建
一是產權激勵。產權激勵就是要通過將創新者與創新成果之間的所有權聯系在一起的方式來保障創新者的利益,以此來保證創新活動的持續進行。在高校協同創新過程中,應當根據高校及其他不同組織部門之間的責任、義務和發揮的不同作用來制定不同的激勵方式,從而更大程度地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更為有效地促進協同創新目標的實現。
二是資源共享激勵。實行自愿共享激勵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導,從而將高校及其他組織和部門所擁有的資源與優勢進行充分的整合,實現配置最優化。高校和科研院可以共享其人力資源與知識、技術,企業可以共享其市場資源、資金等。從而建立起一個資源共享平臺,激勵各組織部門密切合作。
三是文化激勵。要體現文化的激勵功能,首先,進行協同創新的組織部門之間要形成一個共同認可的文化體系;其次則是要通過文化的手段來協調彼此之間的關系,增強彼此之間的凝聚力;最后,通過各組織部門的合作,實現文化方面的協同創新,在提升整個協同創新團體能力的同時,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四是政府激勵。在我國,政府發揮著主要的指導與調控的職能。因此,要保證高校協同創新的順利進行,就必須有政府激勵作為保障。首先,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其次,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資金,購進先進的科研設施;最后,政府要幫助高校、企業等部門做好風險規避工作。
(三)我國高校協同創新風險控制機制的構建
一是風險控制的主體。在高校協同創新過程中,相關的組織和部門都是風險分擔的主體,為了降低風險所帶來的損失,就必須加強風險控制,因此,這些相關組織和部門也都是風險控制的主體。尤其是高校、科研院與企業,他們的工作與知識、技術、產品有著直接的關系,一旦遇到風險,他們是最首要的承擔主體,也是實現風險控制的主要力量。
二是風險控制的客體。風險控制的客體指的就是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所遇到的不同類型的風險:一是技術風險,由于技術不成熟,有可能會導致技術方面的失敗;二是市場風險,由于市場是動態的,市場需求難以預測使得協同創新必須面臨一定的風險;三是資金風險,協同創新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如果出現資金短缺問題,就會使協同創新面臨失敗的可能性。
三是風險控制的方法。首先是要制定有效的風險控制方案;其次是要由協同創新主體共同承擔風險,從而使風險為每一個主體所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使其具有應對的能力;最后,則是要在風險發生的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避免風險帶來的損失擴大。
(四)我國高校協同創新利益分配機制的構建
其一,協同創新利益的基本類型。目前,有形利益與無形利益是普遍認可的兩種利益類型,有形利益指的是經濟方面可以量化的利益,如科研生產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等;無形利益指的是品牌、商標等,最終都會轉化為有形利益。
其二,協同創新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則。必須遵守分配公平性原則,從協同創新地位、資源共享等多方面體現分配的公平性;遵循多貢獻多分配原則,根據貢獻的多少決定分配的比例;利益與風險正比性原則,將利益與風險結合起來,激勵協同創新主體主動承擔風險。
其三,影響協同創新利益分配的因素。一是貢獻程度,通常所說的“按勞分配”就是將貢獻作為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二是投入水平,不同的組織部門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同,那么利益分配也應當根據實際投入而有所差別;三是承擔風險的大小,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承擔風險的主體需要由足夠的能力去規避與應對風險,因此,承擔風險的大小也應當作為影響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
(責任編輯:章樊)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