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翱翔
摘 要:《經濟半小時》自開播以來經歷了十余年的時間,因為報道的都是社會中比較敏銳而又貼切民生的問題,所以在同類節目中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也成為了人們經濟行為的指向燈。該節目在制作和播出的整個過程中都將民生問題放在了第一位,向中國觀眾展現了我國現實的經濟生活,是反映群眾需求與呼聲的優秀節目之一。
關鍵詞:房價;調查;真相
一、本期節目的主要內容
這周末兩天時間里,收看了央視播出的《經濟半小時·房價調查》對北京和天津衛星城空置房的調查。節目中很現實的揭露了一個不好的現象:幾乎所有的空置房的業主都抱著寧愿空著房子,也要等到較高的價格再將其出售的心理,而且大多數人們都認為北京的房價肯定還要上漲。結合前幾天看到的北京二手房價小幅回升,住建部官員稱房價年底不可能大幅下降等新聞,今年國內房地產宏觀調控效果不容樂觀。節目中揭露其原因有二:
一是政策執行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歸根到底是利益的博弈。地方官員需要土地出讓金來增加政府收入以填補地方融資平臺的窟窿,同時房地產是最容易在短期內拉動GDP的產業,以GDP作為政績核心的體系使得地方官員有天然的沖動加入到推高房價的行列來,且不說在此過程中尋租行為可能帶來的高額個人隱性收益。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從分稅改革起一步步減弱,如果發展到類似春秋戰國諸侯紛爭的地步,對目前國內政治體制來說,是災難性的后果。
二是決心有多大。住建部官員說“不得不承認房地產企業資金確實很充足,開發企業不做賠本買賣。”造成這個后果的原因就是去年9.59萬億的天量貸款。也許為這一次沖動,我們要付出10年的努力也說不準。當中國在全球衰退過程中獨善其身時,我們應該警惕而不是沾沾自喜。對前期過度反應給經濟造成的打擊,政府有多大的信心扭轉經濟發展方式,堅定不移進行結構調整不得而知。
我們姑且不計較節目中對房價調查結果分析的對與錯,我們就光著個節目來說,作為一檔經濟類欄目,其立足與發展的根本是與社會經濟現實之間產生良性的互動。節目對于房屋現狀的調查準確的把握住了目前我國民生的方向,實實在在的為人民發出了住房問題的吶喊。中央電視臺的經濟類節目《經濟半小時》見證了中國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情況,時刻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脈搏,了解老百姓的呼聲,感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需求,應廣大電視觀眾的需求進行自我調整、改變,為廣大的電視觀眾提供了了解社會經濟的一個窗口,使電視欄目與現實的社會經濟之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關系。
二、個人感受
作為一名《經濟半小時》的熱心觀眾,每次播出《經濟半小時》的時候,我都會予以熱情的關注,在觀看節目的的過程中我發現了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節目的編導在播出節目的內容方面最為關注的就是報到會不會改變目前公眾所面臨的困境?節目的播出是否會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一些實惠?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不是受到了損害?節目中充滿了對普通人的關懷,以普通人的視角去看社會上發生的一些經濟現象、體驗社會生活。關注社會中弱勢群體的情感需求、生活狀態、以及這些人的喜怒哀樂。凸顯了對普通人以及弱勢群體的關心與尊重。體現了一種濃濃的人文情懷。這不僅是《經濟半小時》節目選擇播出題材的指導思想,更是將其作為一種精神貫穿于整個節目中。
《經濟半小時》通過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其對現狀的分析洞察社會經濟的增長點,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本質進行深刻的剖析,使偏離正常經濟運行軌道的經濟活動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走上正軌。社會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具有多面性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而每個方面的社會生活都或多、或少的與經濟有著一定的關聯。通過經濟事件剖析、反映社會問題,是這檔節目最有特色的地方,通過新聞工作者客觀、深入的挖掘新聞線索、以及媒體所具有的宣傳方面的優勢,可以幫助普通百姓解決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使老百姓從發生的新聞事件背后看到經濟動向。正如這次對北京、天津地區房地產行業的完整調查,使得這些地區的政府職權部門了解到了這些問題,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出臺合理的政策為房地產行業的正常發展提供倒向,可以更好的解決民生問題,造福一方百姓。
三、結束語
在眾多的經濟類節目中中央電視臺的《經濟半小時》能獲得不錯的播出效果與收視率,與其準確的節目節目定位與獨特的觀察角度是分不開的。而經濟半小時通過電視這種大眾傳媒所起到的宣傳效果也是不可忽視的,它的成功也在于對最新發生的經濟事件給予深度的評論,多個角度的報到。適應了現代觀眾的收視需要。
參考文獻:
[1] 劉亞琴.《名牌欄目的策略與衍變》[M].中國人民大學從出版社,2012.
[2] 王昕..經濟報道如何為經濟建設服務[N].山西經濟日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