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為 吳筱羽 高揚
珠海:繪“中國制造2025”藍本
梁為 吳筱羽 高揚

3月,整個中國南方都籠罩在濕冷的水汽之中。在珠海市斗門富山工業區,南中國海邊上的工業區雨霧迷蒙,在瓦錫蘭玉柴發動機有限公司的1號車間內,一臺一層樓高的發動機正在組裝中。近日,由瓦錫蘭玉柴生產的首臺二沖程低壓雙燃料船用發動機剛剛交付使用。
這個情景的背后,是珠海這個南方城市的新興制造工業的發展夢想。2014年底,珠海市出臺了《珠海市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15~2025)》。2015年,珠海正在爭取的大型裝備制造項目有振華重工、兵器工業、徐工集團、中聯重科、新興際華、法拉帝游艇等。在這份規劃所描繪的藍圖中,2015年,全市裝備制造業產值將達到1900億元,增速預計為18%。在“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環境之下,珠海被賦予了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定位;作為未來的“重工業”中心,珠海或將為廣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路徑。
聳立在眼前的那臺一層樓高的二沖程低壓雙燃料船用發動機源自于芬蘭瓦錫蘭的技術,是全球最頂尖的船用發動機制造技術。

珠海市富山工業園
2012年,玉柴與芬蘭瓦錫蘭簽訂合作協議在珠海建廠,兩者各占50%的股份,兩年后的2014年9月2日,工廠正式投產。按計劃,珠海工廠主要生產瓦錫蘭品牌W20、W26、W32中速柴油發動機。兩者在珠海的合作,使得全球頂尖的船用中速柴油機實現了“廣東制造”。
瓦錫蘭玉柴一名工程師說:“瓦錫蘭玉柴基地將會成為國內最先進的船用柴油發動機生產基地。”得益于從芬蘭瓦錫蘭引進的技術,玉柴—這家中國的發動機制造商,已經覆蓋了船用發動機高速、中速及低速全方面的頂尖技術。
“瓦錫蘭的柴油發動機對我們國家來講非常重要,它解決了我國工業的動力問題—其實我國在動力這塊非常落后,這是我們發展的方向。”機工戰略所長石勇評價道。
珠海想要的顯然更多。瓦錫蘭玉柴只是其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的企業之一。在整個高欄港經濟區內,因為中海油、三一重工等企業,以及平沙游艇產業園的存在,珠海已經逐步形成了整個船舶與海洋工程的全產業鏈。這也僅僅是珠海裝備工業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珠海的裝備工業制造已經實現了“海”、“陸”、“空”三方面的全布局。
富山工業區內的中國北車珠海基地內,一系列“無辮”有軌電車正在車間里安裝。2014年11月,從意大利安薩爾多百瑞達公司原裝進口的國內首款“無辮”現代有軌電車已經完成改裝,并在珠海市梅華路進行了試運行。因為北車的到來,珠海將成為國內有軌電車、地鐵、城際軌道列車以及地面供電系統的制造與服務商。在計劃中,珠海北車基地未來將生產有軌電車年產量100列、地鐵300輛,時速250公里的城際動車年產量50列,年產值100億元。
從富山工業區出來,沿G72國道往南,便是珠海高欄港深水大港。在高欄港南側的金灣航空產業園,有中航通飛等公司的基地。
中航通飛制造基地大廈的一樓,展出著由其研制設計生產的各種型號的飛機模型,包括西銳SR20、西銳SF50、領世AG300等。SR20,這款飛機的原型在2014年5月28日完成了從珠海機場飛往廣東陽江、羅定的飛行,那是中國首條低空航線的飛行。西銳SF50則已獲得500架飛機的訂單,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領世AG300也已飛向藍天,而正在研制的全球最大的水陸兩棲用救援飛機被命名為蛟龍600,有望在今年完成整裝。
這是珠海高端裝備制造業布局的另一重點。園區內,以中航通飛、摩天宇、翔翼等20家重點企業為核心,形成了航空運輸、物流、加工、培訓等產業基地。2014年,這個航空產業基地總產值突破100億元,而據珠海市政府的預測,2017年,總產值將達到250億元。
如此,環繞著珠海高欄港,從船舶和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到有軌電車制造,珠海在裝備制造的“海陸空”三方面都完成了布局。這一切都幾乎發生在近年。3年時間使得這座城市日漸在廣東的高端制造業版圖中擁有了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它以裝備制造的“重”工業特色填補了珠江口東岸的“輕”制造。于是,珠海便被賦予了廣東制造轉型升級示范的新使命。

瓦錫蘭玉柴發動機有限公司開業儀式
珠海的裝備工業發展充滿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由更高層政府主導,進行頂層設計、擬定戰略,以政策帶動投資,引入龍頭企業,再逐步完善產業鏈。2014年,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不止一次視察過珠海高欄港。實際上,這位廣東主政者不止一次地視察過珠海、江門、陽江、佛山等市。他把珠江西岸視作一個整體去思考。胡春華曾提出,珠海要充分發揮高欄港深水大港的資源優勢,找準定位,明確方向,切實加大招商力度,打造沿海沿江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而對于整個珠江西岸,則是以珠海為核心城市,形成自身的產業發展。這些都被寫進了珠江兩岸發展戰略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也寫進了珠海的《珠海市高端制造業發展規劃2013~2020》之中。
這一縮影便是2014年8月14日,廣東省與工信部簽約“共同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并據此出臺相關規劃、政策”。這次簽約儀式,有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工信部部長苗圩,以及珠海、佛山、中山、陽江等“五市一區”的主政者參加。珠海是這次簽約的贏家,共獲得36個項目、434.5億元的新投資。
珠江口東西兩岸長期存在著較大的發展差距。東岸的深圳、東莞甚至惠州在輕工制造業、信息技術產業方面的發展,遠遠拋離了西岸。而珠海,自建市之初便執著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產業,摒棄帶來污染的傳統產業。
石勇說:“過去,很多傳統產業珠海都沒要,這存在一定的誤區,因為很多傳統產業的高端領域的利潤比高新產業的低端領域利潤還要高。后來珠海調整策略,不再局限于高新技術產業,因此,裝備制造業在近年來成為珠海大力引進的產業。”
如今,珠海的轉型初見成效。2013年,珠海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322.8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8.2%,增速則達到了12.1%,高于廣東全省的平均水平,并且這種增速在不斷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