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佳
阿涼是個普通的人。她長得不太好看,臉上有清晰可見的脂肪粒,鼻子上有黑頭,大臉盤子,唯一被人夸贊過的眼睛也經常被厚厚的劉海蓋住。
但是在別人眼中,阿涼很特別。他們欣賞阿涼發在網上的文章;他們夸贊阿涼的文章不像同齡人的風格,顯得格外成熟;他們拿阿涼與同時代或是早先有名氣的作家們做比較;他們想要認識阿涼,想要向阿涼打聽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來。
阿涼的父母是兩個很棒的人。阿涼的媽媽做飯很好吃,爸爸寫得一手好字。他們支持阿涼寫作,自始至終。從阿涼記事起,爸爸為了阿涼的寫作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做了很多努力,那些努力是包括阿涼在內的所有人都無法想象的。阿涼從小學畢業的那一年開始,人生走向了一條不同于大部分人的道路。她出版個人作品集,參加各種比賽,接受各種采訪,參加經驗交流會,收到讀者來信,收到稿費匯款單……阿涼有時候覺得很累,但也一路承受了下來,并且做得很好。阿涼不想讓喜歡她的人失望。后來,阿涼的爸爸把阿涼定位成“少年作家”,雜志編輯部的老師也將阿涼的專欄貼上了“90后作家”“美少女作家”的標簽。
所有阿涼的讀者都為此欣喜,卻很少有人真正知道阿涼的想法。
沒錯。很少有人。
小學時候的阿涼,是個沒有性格的姑娘。她想法簡單,有大把空閑的時間用來亂寫亂畫,還能用家里老舊的臺式電腦玩在線小游戲。小孩子對于名氣的概念是模糊的,覺得那不過是多認識些朋友,能多找幾個人聊天而已。多少年前的那個夏天,她天真地一邊用勺子挖著西瓜,一邊自言自語:“你要開博客嗎?好啊好啊,這能讓更多的人認識你?!倍嗌倌曛?,她倒是整天想著買一臺時光機,穿越時空,捂住當時那個小阿涼的嘴。長大之后的阿涼一直在想,如果當初沒說下那句話,那現在的生活又是什么樣子呢?
阿涼太討厭出名這件事了。
上初中后的阿涼,背著“小作家”的名號,在一個巨大的“青春期反應堆”里撲騰了三年。她是不是像小說故事里的女主角那樣,華麗轉身為人見人愛被所有人崇拜的小名人了呢?不。在那個巨大的“青春反應堆”里,嫉妒和排擠橫生。中學生的想法太簡單,光鮮的外表比豐富的內心重要一千倍。因為寫作而出名的阿涼,倘若不是情商還算及格,恐怕早就落入所有人背后悄悄話的無底洞里了。
阿涼厭倦了那些比賽和采訪,厭倦了那些把自己放在“天才小作家”稱號之下的所有活動。她還記得她的初衷,她依然想交很多朋友,每天與朋友們聊喜歡的話題。然而,似乎所有的事情都不會按照常理出牌。很多人開始猜測阿涼在生活中是個怎樣的人,她是不是和文章中的那些女孩子們一樣,溫柔且多愁善感;她是不是看了很多書,以至于把“四大名著”能倒背如流……哇,阿涼怎么這么厲害呢!
阿涼看到那些評論后,不知道說什么好。她試著去逃避,不去看那些評論,只是因為她不想回復那一句真實卻又傷人的話:你想多了。
生活中的阿涼和文章中的那個“阿涼”,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她不喜歡那些頭銜,也反感朋友和同學們無意間提到與此有關的字眼。她想告訴所有人,她是個有時大大咧咧,激動的時候會爆粗口,有時又特別認真,好像意識不到還有其他人存在的阿涼。
文字并非阿涼的唯一興趣,甚至不是阿涼最在意、最得意的愛好。當很多人以為她成天心心念念都在閱讀名著、構思寫作時,她卻一心撲在自己的學業上。沒錯,所謂寫作,也不過是用以調節學業疲累時的潤滑劑。以最快的速度構思和脫稿,然后頭也不回地投入沒完沒了的作業和試題中,是她每天踏實生活的落腳點。阿涼知道,寫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寫出的任何一篇文章,也不值得為之停步回味。她是個有夢想的人,正如那永不止步的無腳鳥一樣。每當同學們為周末的作業以及各種考試叫苦連天時,阿涼竟盼著新的一周趕緊到來,好繼續蟬聯“學霸”稱號,享受外教老師輕松幽默的英語課。阿涼喜歡大家叫她“學霸”,這比“美少女作家”“天才作家”不知讓她心里舒服多少倍呢!所謂“天才”,所謂“美少女”,都是阿涼小小年紀不敢承受,也承受不起的稱謂?。“鲋?,寫作是她會為之一生堅守下去的事情,但她卻經常忘記它的存在,想寫時寫,想忘時忘。陸放翁所謂“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是否正是這個道理呢?
阿涼的故事還會繼續。那些會煩惱和喜歡的東西,都是日后懷念的寶藏。她是偉大的阿涼,堅信自己有一只妙筆生花的右手,和能夠自由思考而不受別人干擾的獨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