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常志有
摘 要:我國是世界上馬鈴薯生產第一大國,但馬鈴薯出口所占國際市場份額較小,且面臨日益繁多的新型貿易壁壘。本文分析我國馬鈴薯出口所遭遇的新型貿易壁壘及影響效應,旨在為我國馬鈴薯出口國際市場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馬鈴薯;技術性壁壘;綠色壁壘;出口
一、我國馬鈴薯出口概述
馬鈴薯作為世界第三大糧食作物,根據國際聯農組織數據庫,目前全球馬鈴薯種植面積已經超過二千萬萬公頃(約三億畝),總產量達到三點五億噸;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生產第一大國: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占世界的四分之一,達8421萬畝,總產量占世界的五分之一,達8892萬噸。我國馬鈴薯產品在國際貿易上的市場份額一直相對較小,但發展速度較快:從2000年起,我國馬鈴薯進出口貿易開始以年均18.33%的速度增長,遠遠超過同期世界馬鈴薯5.76%的增速,并在2006年首次實現了貿易順差??傮w而言,我國馬鈴薯出口具有以下特點:
1.馬鈴薯出口呈增長趨勢
從2000年到2013年,我國馬鈴薯產品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8.35%,其中2013年的出口貿易額就達到了3.45億美元,是2000年的20倍。但總體出口量和出口額占世界份額的比重都很?。?000年—2013年出口量從52100噸增加到413700噸,所占全球比重從0.4%上升到4.69%;出口額從0.13億美元增加到3.54億美元,所占世界比例從0.24%上升到3.98%。
2.馬鈴薯出口以初級產品為主
我國馬鈴薯出口產品主要包括四類:(1)鮮、冷非種用馬鈴薯;(2)冷凍馬鈴薯制品;(3)馬鈴薯淀粉;(4)未冷凍的馬鈴薯制品。其中又以(1)(2)類未經深加工的初級產品為主,而(3)(4)類經深加工的產品出口量卻很少。如我國在2013年出口薯條11500噸,進口卻達145000噸。
3.馬鈴薯出口市場相對集中
主要出口去向地集中于東南亞及與我國鄰近的國家,如我國冷凍馬鈴薯制品的出口幾乎全部依賴日本,2013年中國向日本出口冷凍馬鈴薯產品達1.1萬噸,占據該類馬鈴薯制品出口的96%。又如我國馬鈴薯淀粉的出口地集中于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另外,南非和越南是中國種用馬鈴薯的主要出口地,以2013年為例,出口上述兩國的種用馬鈴薯占當年出口量的75%。
4.馬鈴薯出口前景較好
國內較為充足的馬鈴薯供給、馬鈴薯產業的集聚化趨勢、加工能力的增強和價格上的相對優勢等因素,是推動我國馬鈴薯出口的主要力量。
5.馬鈴薯出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貿易壁壘壓力
我國馬鈴薯產業要盡快克服貿易壁壘、竭力提升國際市場份額和國際競爭力,使其真正成為促進我國地方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
二、我國馬鈴薯出口面臨的新型貿易壁壘
新型貿易壁壘主要興起于發達國家,具有涉及范圍廣、形式隱蔽性、方法復雜性和利弊雙刃性的特點,同時也包含著健康、安全、環保等新內容,我國馬鈴薯出口面臨的新型貿易壁壘主要有:
1.技術性貿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TBT)是指貨物進口國設立的技術法規、協議、標準和檢驗制度所形成的貿易障礙。技術性貿易壁壘一般指以下三種:(1)檢驗檢疫制度;(2)標簽規則;(3)驗證壁壘。TBT因打著技術面目的幌子而披上合法外衣,能夠很有效地阻止技術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從而達到保護本國市場的目的。TBT已經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最為棘手和隱蔽性最強的的非關稅壁壘。
2.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貿易壁壘包括綠色技術標準、綠色包裝制度、綠色環境標志、綠色檢驗檢疫制度和綠色補貼制度等。本來,綠色壁壘對于改善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和維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有著重大指導意義的,但因其具有涵蓋范圍廣、形式上的合法性和保護方式具有隱蔽性的特點,常常被發達國家利用,使之成為新型貿易壁壘中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對我國馬鈴薯出口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3.知識產權壁壘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知識產權貿易壁壘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通過設置技術、商標、產品及地理標示等限制措施對本國產品加以保護,并限制國外產品進入本地市場。如日本施行的《肯定列表制度》、歐盟農產品及食品商標保護制度、美國的337調查等措施,目的都是借用知識產權保護之名打擊國外競爭者,以維護其本國市場的競爭優勢。我國對外貿易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知識產權也正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又一新考驗。
4.藍色貿易壁壘
藍色貿易壁壘(Blue barriers)是指以保護勞工權益和企業社會責任為借口而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其核心是SA8000標準,它強調企業必須承擔勞工人權,涵蓋核心勞工標準、健康與安全、工時與工資、管理系統等內容。如歐盟明文規定馬鈴薯產品必須通過相關認證才能在歐洲市場流通。但我國缺乏相關認證體系,采用的ISO標準只有12404項,不到發達國家的一半,可以說,我國技術標準標準低,范圍窄,數量少,沒能構成體系。藍色貿易壁壘已成為阻礙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又一主要障礙。
三、新型貿易壁壘對我國馬鈴薯出口的影響效應
新型貿易壁壘是一把雙刃劍,對我國馬鈴薯產業出口而言,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
1.正面效應
首先,貿易壁壘使得我國馬鈴薯出口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困難,迫使企業不斷改革和創新,以適應變化中的國際市場,建立健全信息渠道,時刻了解市場行情的變化,學習國外企業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提高自身應對貿易壁壘水平的重要性。
其次,加快了我國馬鈴薯產品的標準化建設,促進了馬鈴薯產品技術檢測的規范化。如我國馬鈴薯之都烏蘭察布市開始引導農戶進行統一生產,并以統一的價格和品牌對外銷售,使馬鈴薯產品更加標準化和專業化,也有利于建立馬鈴薯的品牌營銷。
再者,促進了我國馬鈴薯產品出口結構的優化升級。我國一些企業開始嘗試著對馬鈴薯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馬鈴薯產品的附加值后再出口,以規避苛刻的檢測標準。
最后,促進了我國馬鈴薯產品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我國馬鈴薯產品的出口市場比較集中于韓國、日本、俄羅斯和東南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檢測標準較高,我國企業為了規避這些苛刻的進口標準,陸續開拓了非洲、拉丁美洲等市場,無形中也促進了我國馬鈴薯產品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并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馬鈴薯產品出口的良好發展勢頭。
2.負面效應
首先,貿易壁壘的設立使得企業出口成本增加、出口過程變復雜、企業負擔加重。如為應對TBT,馬鈴薯出口企業不得不投入額外的人力和物力,購置新的檢疫檢測設備,并培養相關的技術人員,這導致企業増加了生產成本,加重了企業負擔。
其次,造成市場準入困難。貿易壁壘日趨多樣化的今天,各國利用復雜多樣的檢驗檢疫標準、法律法規、知識產權等手段,對其他國家的產品出口造成嚴重阻撓。如由于發達國家人為地提高馬鈴薯產品檢測標準,致使我國的許多馬鈴薯產品達不到他們的檢測要求,從而喪失了這些地區的市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雙邊貿易。
再者,降低了我國馬鈴薯產品的競爭力,我國的馬鈴薯產品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使得我國馬鈴薯生產成本較低,擁有成本優勢。而發達國家任意提高馬鈴薯產品的檢測標準,無疑會加重我國馬鈴薯生產企業的成本負擔,進而削弱我國馬鈴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四、提升我國馬鈴薯出口的對策建議
1.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
加快制定與農產品質量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核心的相關法律法規,并盡快建立農產品風險評估機制、農業投入品登記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和例行監測等制度,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和質量認證認可提供法律保障。同時,要建立統一協調的監管機制,明確監管部門職責,并盡快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
2.加強國際交流,合理利用貿易規則
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區域內貿易自由化。貿易自由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進程加快衍生了三大自貿區:EU、NAFTA和CAFTA,這也是我國最大的三個貿易伙伴,我國應發揮貿易大國的作用,積極引導各個國家和地區在自由貿易區內達成低關稅或零關稅,以減少貿易限制,這既能有效地解決相互間的貿易爭議,又能很好地促進各國對外貿易和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
3.加大對馬鈴薯產業的扶持力度
在推動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同時,應不斷強化政府的服務功能: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強對科研的投入、不斷完善馬鈴薯良種推廣體系,以及通過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質量監督與檢測中心和為馬鈴薯生產者制定優惠政策等來支持和引導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4.企業著力提高馬鈴薯品質
要對馬鈴薯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實行嚴格的質量監測和控制制度;同時,要實施馬鈴薯產品可追溯制度,保證其質量符合國際通行的檢驗檢疫標準,努力重塑中國農產品健康安全的形象。要加快國際環境管理標志SA8000的認證工作,為我國馬鈴薯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做足準備。要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改變我國馬鈴薯傳統的生產方式,使其由粗獷型向集約型轉變。
5.實現市場多元化策略
企業要積極開拓新市場,努力我國馬鈴薯的主要出口去向地集中于亞洲地區及俄羅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技術標準相對較高;我國應注重開發新興市場,如非洲、拉丁美洲等農產品新興出口市場。這樣既可以降低市場過度集中的風險,又有助于形成多元、合理的馬鈴薯產品出口市場結構,降低馬鈴薯產品的出口風險。
6.提高馬鈴薯產業化水平,建立行業協會
我國馬鈴薯產品出口企業經營分散,在應對貿易壁壘訴訟時往往勢單力薄,而訴訟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又是中小企業難以承擔和接受的,故而馬鈴薯出口企業應盡快建立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的力量組織有關企業共同應訴,提高我國應對貿易壁壘案件的勝訴率。
參考文獻:
[1]王慧潔.新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山東大學:產業經濟學,2008.
[2]許德友,梁琦.金融危機、技術性貿易壁壘與出口國企業技術創新[J].世界經濟研究,2010(09).
[3]羅其友.馬鈴薯市場現狀與趨勢[D].中國農科院,2011.
[4]劉俊霞,賈金榮.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趨勢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