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花
摘 要:隨著畜牧產業的發展,牧區專業合作社在全國范圍內不斷涌現,展現出蓬勃發展的姿態。本文結合發展牧區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內蒙古基層鄉鎮牧區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提出了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策略。
關鍵詞:牧區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發展對策
牧民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缺乏完善的組織管理,畜產品的標準化程度難以提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牧民經濟收益的提高。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牧民專業合作社逐漸發展成為最有效的管理和組織方式。近年來運行狀況良好的牧區合作社層出不窮,成為其它專業合作社的借鑒對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牧民收入,推進了牧區建設進度。
一、發展農村牧區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意義
1.增加牧民收入,緩解就業壓力
牧區專業合作社通過規模化的養殖,在帶動當地牧民發展有機畜牧業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牧民的經濟收入,同時牧區合作社之間通過合理的分工,保證了多種資源的節約,轉移出一部分剩余的勞動力,很大程度上支撐起當地轉移安置牧民的再就業,推動了當地經濟模式的的轉型。
2.推進產業化經營,促進畜牧業發展
牧區合作社不斷引進優良品種,合理規劃種畜基地,實現了畜牧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專業合作社養殖逐漸走向品牌化的高端市場,在畜牧改良、飼養方式和市場經營的多個環節中開辟出一條新的轉型道路,豐富的農畜產品走上品牌化和市場化的新路子。
3.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牧區合作社實行統一的生產標準和質量標準,在推進產品生產和打造優質品牌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產品的安全質量水平,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4.緩解草畜矛盾
牧區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大力發展舍飼畜牧業,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草場的壓力,有利于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今年來推行的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重要的帶動作用,保證牧民自覺應用新產品和新技術,形成一種良好的長效發展機制,不僅提高了畜牧業的科技含量,還提高了生產水平和當地的養殖效益。現今的合作社都采用無菌養殖和無菌屠宰,提高了產品的安全性,也實現了草原生態系統恢復和牧民經濟增長的雙贏。
二、牧區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
專業合作社是一種合作類型牧場的初級形態,在發展過程中,秉持“自主自愿、風險共擔”的原則,在木業生產、加工和營銷過程中的一種合作經營模式。與歷史上的集體經濟相比,專業合作社存在較大的不同。牧區專業合作社強調“入社自愿”,注重財產擁有的合法性,目的是為所有社員服務,合作社內部的所有成員在擔任生產者的同時,也擔任著財產所有者。針對牧區專業合作社的管理來講,一般采用民主管理制度,所有的合作社成員可以共同管理社內事物,從組建方面來看,都是由牧民自發組建的。
當前內蒙古牧區呈現出創辦合作社的良好勢頭,牧民的覺悟較高,只有通過合作社的形式才能促進產業化經營,推進生態保護工作,是共同富裕的前提。近年來,牧區合作社迅速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意識到內部管理和合理分配的問題。有相關學者認為,合作社初期階段沒有利潤可分,只有通過牧民的智慧去解決實際問題,成員之間相互協調,很多問題都無法利用理論研究來解決,這些問題在合作社組建的初期是很正常的。
2006年-2011年,內蒙古牧區合作社有220個發展到2174個,入社會員增長到7萬人。根據內蒙古合作經濟統計資料來看,主要產業以畜牧業為主,占從事行業總數的80%,結合行業劃分的比例,牧區合作社的比例也正逐年攀升,合作社也成為牧區最主要的經濟組織。
三、牧區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策略
1.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在牧區合作社發展過程中,不斷優化政策調整,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為牧區專業合作社開拓資金渠道,拓展信貸業務范圍。針對基層合作社,政府必須大力支持,同時設立專項撥款,或者利用企業融資的方式提供牧區合作社的資金周轉。針對牧區專業合作社,金融機構可以提供多樣化的貸款服務,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資金籌集機會。政府機關為合作社提供多種稅收優惠政策,減輕合作社的經濟負擔,不斷完善畜牧業生產和營銷緩解的管理,政府通過扶持策略為新建牧區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成長空間,同時合作社也可以利用社會中的閑置資金不斷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為自身提供融資和籌資機會。
2.堅定合作方向
牧區專業合作社是所有牧民的家,也是牧民自己組建的集體。在牧區合作社的創辦過程中,牧民必須堅定合作方向,在政府做好宣傳工作的前提下,牧民對合作社都形成一致的認識,為這一組織的壯大提供必要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門不得對所有牧區合作社進行統一安排,必須結合不同牧區合作社的發展狀況,因地制宜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優化合作經營管理模式。不同地區由于資源和氣候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牧區合作社的發展方向。另外,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只有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才能保證牧區合作社具有較高的凝聚力和創新力,牧民也才會積極入社,見合作社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相結合,不斷提升自身在合作社中的價值,從而推進合作社的發展,加快牧民增收步伐。
3.完善草場的規模化經營
草場的投入是牧區合作社發展和壯大的重要保證,在農村牧區合作社的管理過程中,必須先做好牧民的工作,保證牧民認識到集中經營的意義,通過多種手段鼓勵牧民加入合作社,實現草場的規模化經營。在合作社管理過程中,可以利用統一的機械化作業減少人力付出,避免物力的浪費,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量。只有通過草場的集中規模化經營,才能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滿足市場對不同產品的需求,降低單一牧民在市場發展中存在的風險,保證牧民可以用最少的經濟投資實現最高效益的創收。
4.通過培訓提高牧民素質
合作社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培訓工作,加強牧民對合作社的認識,吸引更多的牧民加入,降低合作社的組件成本,進一步推動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通過不同的組織培訓,在提高成員基本能力、學習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的同時,不斷完善牧民的知識層次,使之成為有知識、懂技術、能管理的新時代牧民,只有牧民自身的生產能力提高了,才能在生產和管理過程中創造出更高的收益。另外,政府可以大力推行大學生村官制度,為牧區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專業人才,解決人才稀缺問題。
第一,為牧區專業合作社分配負責人,分期分階段開展計劃式的培訓工作。這一工作中可以開班培訓班和研討會,幫助管理者和合作者了解新形勢,探討不同問題的解決措施,在交流和學習中不斷提高素質。
第二,對牧區專業合作組織之外的人開展培訓工作,為經濟組織的發展提供后備人才。
第三,在牧區的集中地帶建設教育學院,開展專業的培訓和學習。
5.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
牧區專業合作社將分散的牧民統一起來,實現統一管理和產片的統一經營,因此,專業合作社具有較強的公益性質,合作社的發展和壯大必須以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為前提,合作社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必須不斷增強社會吸引力,保證政府部門看到行業發展的前景,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專項資金,做到專款專用,為產業發展提供保證。
6.將發展創新與本土文化相結合
牧區合作社要想獲得更快的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結合本土文化,結合當地人民的發展狀況,推進改革創新工作。在牧區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牧民也逐漸養成了相互協作的傳統,牧區畜群同當地的環境共同進化,與草原的再生形成統一的整體,這一整體也正是本文文化的核心。牧區合作社不斷改革和創新的同時,需要認識到草原退化、生態環境變化和牧民的差異性等問題,牧區合作社的發展是以牧民的意愿和協作為基礎的。
四、結束語
為了提高牧民的經濟收益,必須在保護草原生態和傳承本土文化的同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義無反顧地加入到牧區專業合作社的行列中來。秉持科學的態度和創新精神開展牧民合作社,在牧區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創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參考文獻:
[1]高利芳,修長柏.牧民合作社是保護草原生態的有效組織載體探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1,32(2):96.
[2]高利芳,修長柏.探究科技創新中牧民合作社的作用[J].科學管理研究,2011,29(4):54-59.
[3]楊印成.對內蒙古自治區牧民合作社發展現狀的分析和建議[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1,1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