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學章
觀察者
解析中央空調行業發展的五大“新常態”
經濟進入新常態,也就意味著,一旦進入常態,就不是短時期的問題。與國民經濟新常態相對應,中國暖通空調行業亦結束了高速增長時代,進入了發展新常態。
文/盛學章

觀察者| 盛學章
近年來,“新常態”成為描述當下經濟局勢的一個熱詞。經濟進入新常態,也就意味著,一旦進入常態,就不是短時期的問題。與國民經濟新常態相對應,中國暖通空調行業亦結束了高速增長時代,進入了發展新常態。
在筆者看來,中國中央空調產業新常態就是在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面臨著新情況和新規律,主要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10年來,中央空調行業搭乘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順風車,獲得了快速發展。據《中央空調市場》雜志歷年年報數據顯示,2005—2014年的10年間,中央空調行業年平均增速超過14%。當然,我們也看到,中央空調市場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增幅與下滑好比過山車一般,2008年金融危機,2009年就立竿見影。同樣,經歷了2011年的高速增長,2012年居然出現了負增長。2015年1季度,整個行業比較慘淡,多數品牌銷量同比持平或者負增長。盡管四五月份有所好轉,但仍差強人意。可以肯定,2015年整體行業不樂觀,年增長率將在5%左右。不僅是2015年,預計未來幾年中央空調市場也不會有大的增長,可能將維持在6%左右。諸君會疑慮,為何經歷低谷后的2010年和2011年會出現大幅增長呢?而經歷2015年低谷后,2016年就不能爆發呢?其實,這與國際、國內環境是緊密相連的,這里不詳細闡述。不過,也不用過于悲觀。在筆者看來,經濟增長逐步減速換擋,并不是意味著衰退,行業調整深化和行業競爭力提升,仍將在中低速水平上保持發展(表1、表2)。
數年前,中央空調行業被冠以暴利行業的稱號。豐厚的盈利能力、巨大的市場空間、誘人的發展前景,使得無數大資金、閑散資本蜂擁而至。據統計,目前活躍于市場的中央空調品牌不下400家,其中不乏貼牌銷售及手工作坊品牌,可謂魚龍混雜,而真正上規模的企業不足50家。更為嚴重的是,部分企業為了短期利益,用低價來爭取消費者,導致產品質量差、使用壽命短,嚴重影響了行業的美譽度,從根本上也阻礙了中央空調行業的健康發展。

表1 2005—2014年度中央空調市場銷售規模對比 (單位:億元)

表2 2005—2014年度中央空調市場走勢

表3 2015年3—4月品牌戰略合作一覽表
然而,隨著市場的逐步規范,行業洗牌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強者越強的品牌市場地位日趨凸顯,而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弱小品牌終將被邊緣化,直至洗牌出局。面對新常態,中國中央空調企業自身發展也面臨新的環境和目標。中國中央空調品牌要想全面成長,必須與外國品牌展開全面合作與競爭,這一點,國產巨頭表現尤為突出。

美的與開利、重慶機電三方簽約
正如表3所示,2015年3—4月,國產4大品牌中的美的、格力、天加與UTC、博世、希克斯、英利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其中,3月23日—4月3日,短短十來天,美的中央空調與3家國際巨頭建立戰略合作,開創行業之先河。

天加與UTC簽約
對于美的、格力、天加與國際巨頭頻頻合作的舉措,分析人士認為,未來跨國、跨品類的戰略合作將會越來越多。一方面,中國中央空調企業有“走出去”的需要,這一過程中與其單打獨斗,不如借力打力,充分吸納海內外優勢資源;另一方面,伴隨中國中央空調企業綜合實力增強,無論是作為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對象,中國中央空調企業都是不容忽視的一極。合作共贏將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個新常態。

格力電器與英利集團簽約
在筆者看來,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中央空調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制造技術已與發達國家相當,目前主要的差距是創新能力。由于差距縮小,單純引進技術模式已不可能滿足中國中央空調產業發展的需要,引進的作用正在減弱而成本也急劇增加,以往技術外源、引進為主的技術發展路線應轉為創新驅動為主的路線。隨著中國中央空調產業的發展,研發投入不斷增長,研發設施不斷完善,研發隊伍也初具規模,具備了創新發展的條件。未來,創新驅動也將成為中國中央空調企業發展的另一個新常態。
在當今渠道為王的時代,渠道已成為中央空調企業逐鹿市場的制高點,優質的渠道直接關乎暖通空調廠家的收益與發展。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變幻的趨勢總是讓人難預料。以往,渠道對品牌的依賴度較高,渠道經營的范圍也相對單一。譬如,做中央空調系統的商家,很少關注中央供暖系統,同樣,中央供暖系統也很少摻和中央空調系統,甚至有的企業只做太陽能、新風系統也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營。因為,僅僅做中央空調就可以活得很滋潤。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渠道商的日子也越發難受。過去那種“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未來,經營模式的多元化,必將成為中央空調行業渠道發展方向。隨著智能家居系統集成的興起,渠道商面臨由“單一化”經營模式,轉向產品、服務、業務等方面的“多元化”經營的局面。
當前,隨著互聯網加速從生活工具向生產要素轉變,其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日益緊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業態更加密集涌現,“互聯網+”模式將成為企業競爭、產業競爭乃至國家競爭的新常態。
在中央空調行業,“互聯網+”正在改變著其采購、研發、制造、銷售、售后等各個環節,而大家普遍關注的是“互聯網+銷售”及“互聯網+后市場”這兩個環節。在“互聯網+銷售”方面,緣于中央空調產品屬性的特點,在網絡上還有難以逾越的障礙,最主要的障礙就是,其不容易標準化操作。不過也有采用這種“互聯網+銷售”模式的企業獲得成功的例子。2009年,武漢“舒適100網”就嘗試用“互聯網+”思維銷售中央空調產品,開創了中央空調互聯網銷售先河。而在“互聯網+后市場”方面,近年來推出的免費保修五六年,預約上門維修,買賣領域的APP,都是“互聯網+”的組成部分。可見,在互聯網思維引領下,“互聯網+后市場”的產業藍海已經成為各企業和資本追逐的新熱點。
顯然,在新常態下,“互聯網+”正在改寫整個中央空調行業,未來的中央空調行業將是更多元化、更細分化的市場,在線服務和傳統銷售交融為生態圈。
市場細分的概念是伴隨中央空調市場的成熟和飽和而興起的,當市場整體增速減緩,以及客戶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企業對細分市場的管理和滲透就越來越顯得重要。當下的中央空調行業新態勢,也是處于緩慢增長的時期,市場的飽和度很高,所以細分市場的爭奪就日趨激烈。
在這樣激烈的市場爭奪戰中,不僅必須擁有過硬的產品,還需要不斷調整市場營銷戰略,細化需求市場。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擴張銷售規模,在中央空調行業獲得突破發展,搶先一步獲得市場先機。
暖通巨頭具備完善的產品線,能夠為客戶訂制個性化經濟節能的選型方案,方便進行多領域競爭。暖通巨頭在細分行業上發力,不僅有助于企業在規模上擴張,在利潤的回報上也更加豐厚。
對于大多難以形成規模突破的企業,細分市場并進行差異化的市場定位無疑是明智的選擇。市場細分為眾多專業化的企業提供了生存之道,2015年這一趨勢將更加明顯。
如今,品牌紛紛加速了對細分市場的進攻,比如設置專門的攻略團隊,如面對新型的大型數據中心開發團隊、軌道交通專業開發團隊、工業冷凍特殊應用行業開發團隊、核電產品的研發團隊、煙草汽車特種空調團隊、房地產集采團隊等,策略性的團隊將擁有更加專業的技術和方案應用能力,并在客戶技術問題解決上更具有針對性,推廣產品的能力也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