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鳴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的不斷變化,在新時期的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改變思路,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過程中注意教學質量的監控,做好教學工作的評價,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改革高校體育課程,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學有所用,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終身體育、終身鍛煉打下基礎。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學校體育教育一直不停地轉換目標,從最初的普遍目標“增強體質”到重視“競技體育”又轉變到現今階段的“終身體育”“健康教育”,觀念的不斷轉變,就要求學校體育也要隨之不斷改革創新。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教師自身能力提高等方面都應與時俱進,這樣才能順應改革需要,滿足現階段大學生日益變化的需求,達到最終的教育教學目標。
一、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教學方法的轉變
從20世紀80年代教育部頒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大綱》到2002年教育部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高校體育課程經歷了由單一課程改革時期向多樣化課程改革轉變的過程,進入21世紀以來正逐步向個性化課程改革發展,隨著教學改革方向和重點的不斷變化,教學方法也應該作出相應的調整。簡單來說,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體現就是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的和諧統一,二者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制約,以往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這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對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也是一種阻礙?,F今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注意強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個性的開發,允許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進行討論。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夠很好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團隊合作觀念。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還應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在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目的前提下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這是教學方法改革的任務所在。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地啟發學生去發現新事物,培養學生綜合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創新,在學習的過程中勇敢實踐,克服困難,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還應該積極接受新的教育技術和手段,從傳統的教學方法中解放出來,利用電視、錄像、計算機等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改良教學方法。
(二)教學模式的轉變
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選擇應突出學生個性化發展,注意校內外一體化的銜接,校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心理和體制的和諧發展,體育課程教學向課外延伸也是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時間和空間的延伸使學生能夠充分地利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在更廣泛的時間里進行鍛煉,為其終身體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課程的延伸也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對從事體育工作的教師也是一種督促和促進。
二、建立體育教學質量監控和新型評價體系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監控機制
教學質量的優劣很大程度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提高教學質量一直都是我們國家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和改革過程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建立一套符合當今社會特點、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不僅能夠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同時也能對高校體育教學各環節中的參與者產生一定的約束作用,從根本上提高各個教學參與者的自我約束能力和相互制約作用,有效地提高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并不能依靠一些硬性的要求和規定來達到目的,整個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系統的工作,這期間還要依靠各級教育和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監督管理,各主管部門應該與高校之間分工協作,并加強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監控主體隊伍的建設,保證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二)建立新型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高校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一直都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也是整個體育教學過程的重要一部分,它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是教師和學生最為關心的一個教學環節。隨著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的不斷轉變,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也須要及時作出調整。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更加重視“終身體育”和“健康教育”,針對這一目標,在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應牢牢把握“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評價主體應從技能的掌握向鍛煉習慣的養成轉變,新的評價體系的制定要有前瞻性,要從體育技能、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著手,要能夠充分地滿足學生日益變化的需求,讓學生終身學習、終身鍛煉成為一種習慣,而不是一種負擔。
通過新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能及時地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促進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工作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通過對體育教學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不僅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同時也會對在一線進行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教師起到鞭策和鼓勵的作用,讓教學環節中直接參與的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從主觀上更加努力。
三、提高教師對教改的認識和自身教育教學能力水平
在整個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很重要,教師的整體水平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隨著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轉變,對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也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第一,轉變教師觀念,高校體育教師應該從根本上認識到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不能以學生能否通過考試,硬性地掌握運動技能為主要要求,應適應新時期教學目標,使學生通過在高校期間的體育課程學習,在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的同時,提高對體育課程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使之終身受用;第二,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提高體育教學能力水平,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教學與教學能力以及本身對新課程的開發能力都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核心任務就是一線教學工作,教師本身應注意自身的個性化發展,不能拘泥于刻板、教條的規定當中,在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積極努力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第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新的課程目標要求下,教師不能凌駕于學生之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是和諧共融的,通過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和教師共同進步,學生有所收獲,教師不斷完善自己。
四、高校應加大投入,為高校體育教學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雖然在高校體育教學環節中,教師與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但他們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依存于高校體育教學政策、制度、環境當中,各高校應改變以往傳統觀念,加大對體育課程教學的經濟投入和政策支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體育課程教學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高校應努力挖掘自身體育教學資源,合理利用,為體育課程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提供有力政策和經濟支持,改變體育課程的時間觀念,延長體育教學的教學時間,延伸到整個高校教學過程當中,淡化競技觀念,向健康第一的方向發展,積極改善體育課程教學設備設施的條件,支持高校中各個體育項目俱樂部的建設,以點帶面,全面開花。
綜上所述,為了順應改革的大形勢,高校體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應積極轉變觀念,從體育課程的設置、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積極大膽地進行改變,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教學質量監控和教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上應與時俱進,采用科學合理的監控和評價體系,對體育課程的教學工作加以保障。同時加大投入,鼓勵教師進修學習,完善教師本身教育教學能力,改善體育教學的政策和教育環境,為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保駕護航。
編輯/宋 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