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
摘要: 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應當始終堅持創(chuàng)新要素,不斷拓展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重視教學手段對教學活動的積極作用,優(yōu)化歷史教學方式方法,并在教學評價以及教學空間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歷史教學成效。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分析研究
當前,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已經(jīng)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新經(jīng)驗、新模式層出不窮。歷史教師要善于從五彩繽紛的教改經(jīng)驗中汲取有價值的因素運用于自身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改革中緊扣要點實施突破。
一、初中歷史教學應當體現(xiàn)教學手段改革
教學手段是歷史教學中非常得力的助手,其在提高教學情境、教學容量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廣大教師要將教學手段的改革作為有力抓手帶動教學工作順利開展。近年來較為熱門的教學手段當屬信息化手段,較好地推動了歷史教學。筆者在教學中重點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發(fā)揮媒體演示作用
多媒體的演示有效增強了信息的豐富性、生動性,演示教材補充信息可以極大地豐富歷史課堂,豐富的信息量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也可以調(diào)動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
(二)發(fā)揮信息網(wǎng)絡作用
現(xiàn)在學生家庭中電腦網(wǎng)絡普及率大幅提高,教師要重視將學生自主預習活動、課外鞏固活動與信息網(wǎng)絡結合起來,指導學生綠色上網(wǎng)搜集歷史學習資料,讓學生更好地從網(wǎng)絡中獲取有價值的學習信息。從上可以看出,教學手段的改革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每一位教師都要將其融入到教學設計中,精心組織、高效運用,推動歷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
二、初中歷史教學應當體現(xiàn)教學方法改革
教法改革是整個歷史教學改革的核心因素,教師要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困境。筆者在教學中從四個方面著手,體現(xiàn)歷史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知識拓展、情感教育等方面的綜合培養(yǎng)。
(一)引導學生對比分析
知古論今、展望未來,這是歷史教學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在探究歷史知識內(nèi)容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尋找對比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加深理解、揭示規(guī)律、提高能力。例如在七年級歷史《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一課教學中,筆者一方面引導學生對科舉制設立的背景、意義進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科舉制與以往人才選拔制度的對比,分析科舉制度的進步之處。這樣的對比分析讓學生站在縱向的角度開展研究,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充分參與其中,尋找出相應的對比參照點,從而能夠進一步凸顯科舉制在當時的積極意義和作用,加深了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
(二)鼓勵開展自主探究
歷史教學的主動權要還給學生,初中生在學習中學習參與的欲望比較強烈,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自主開展學習,同時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平臺與載體。筆者在教學中重視這一方面的嘗試,以《戊戌變法》為例,將這一課的教學設計為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模式,出示思考題要求學生對戊戌變法的主要人物、主要主張、歷史背景,以及其失敗的根本原因等方面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資料、課堂相互討論形成對上述問題的答案。在分析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理念,這是正常現(xiàn)象。筆者要求學生相互之間不拘一格進行交流,小組內(nèi)交流、小組間交流,以及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這樣的自主探究活動極大地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參與度,較好地提高了學習興趣。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能夠解決大多數(shù)問題。筆者對學生進行指導,共同研究剩余的一些難點。如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筆者引導學生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封建制度兩個角度入手,逐層深入分析戊戌變法必然導致失敗的根本原因,抽絲剝繭般的啟發(fā)引導讓學生思維豁然開朗,對內(nèi)容的掌握更加全面深入。
(三)組織教學專題活動
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以此為切入點開展歷史專題活動,強化對學生的教育。例如《難忘九一八》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不忘國恥、增強責任感,筆者專門組織了研討活動,從抗日戰(zhàn)爭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這一角度入手,組織學生課前進行資料搜集,課堂上開展匯報交流,教師隨機進行補充,通過人員傷亡數(shù)據(jù)、財產(chǎn)損失數(shù)據(jù),以及一些歷史圖像資料,讓學生深切感悟到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對昔日的中國所遭受的悲慘命運感到無比痛惜。筆者從不忘國恥入手,引導學生回顧我國現(xiàn)在經(jīng)濟、國防、軍事實力的變化,以及外交地位的提高,通過今夕對照讓學生從悲憤的心情轉(zhuǎn)變?yōu)樽院栏校瑥亩a(chǎn)生責任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歷史責任感,最終專題活動取得了圓滿成效。
(四)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
歷史與學生的生活有著諸多聯(lián)系,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不能理論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在一些能夠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的內(nèi)容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學生生活感知。例如在《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安排學生向自己的家長親朋好友了解幾十年來生活方式發(fā)生的變化,以固定期限為節(jié)點逐一進行了解,從5年前、10年前、15年前、20年前等不同時間跨度,了解普通群眾生活方式的變化,從生活條件、生活狀態(tài)等方面的對比揭示出經(jīng)濟社會不斷進步這一主題,深切體會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這一內(nèi)涵,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不僅加深了認識,而且受到了教育。
三、初中歷史教學應當體現(xiàn)教學評價改革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評價完全局限于知識點的檢測,一張試卷評判學生整個歷史學習狀況,其實這是非常不科學、不全面的。學生的歷史學習活動應當包括知識、能力與情感三個方面,教師的教學評價一定要著眼于全面。
(一)對知識點的掌握進行評價
學生歷史學習如何,知識點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以往通過試卷檢測的方式進行,其實還可以采取多種方式補充。如每一課時的當堂檢測、每一課的知識要點檢測等等。形成逐層提升、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知識點體系,使學生在每一次的檢測中都能夠準確把握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時拾遺補缺,更好地發(fā)揮檢測的促進功能。
(二)對分析研究能力進行評價
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注重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內(nèi)容,如要求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專題調(diào)查研究、自主搜集資料等等,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提升思維分析能力、調(diào)查研究能力,通過這樣的拓展型訓練培養(yǎng)學生分析研究的綜合能力。
(三)對思想情感狀態(tài)進行評價
以史為鑒強化思想教育,是初中歷史學科一項非常重要的職責。教師要在教學中強調(diào)思想教育,對學生人生理念、思想情感的正確性和積極向上程度予以評估,及時進行引導和糾正。
四、初中歷史教學應當體現(xiàn)教學空間改革
歷史教學不要局限于課堂,要善于拓展,向豐富的課外空間要質(zhì)量要成效。
(一)要鼓勵學生自主搜集資料
如《紅軍不怕遠征難》教學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有關長征途中艱難險阻的素材信息,課堂上開展交流,配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對長征之難有著更加深刻透徹的理解。再比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學前,教師也可以布置學生向自己的家人、周圍的長輩了解他們所經(jīng)歷的十年文革,從而在直觀上加深文革印象。
(二)要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心得
歷史教學要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體會,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學習的心得體會,如知識點掌握應當采取什么方式,怎樣快捷地記住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等,這些方面充分發(fā)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與資源,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要鼓勵學生開展調(diào)查研究
可以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課題、教材中的拓展課題進行調(diào)查研究,既可以在教師帶領下進行社會實踐,也可以由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專題研究,從而達到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的目標。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應當始終緊扣要點進行突破,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增長知識、鍛煉才干、健康成長。
編輯∕岳 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