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東
摘要:報關實務知識的特征和遵照傳統教學思維的教學方法使得報關實務課程教學很難適應市場中對報關人才的需求,充分考慮課程特征和教學困境后,報關實務課改通過對課程知識的分解,基于系統化思路,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功能發揮挖掘課改中的關鍵問題,通過教師端和學生端的拉動路徑和考核的推動路徑實現對“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報關實務課程改革,達到培養市場對報關業務人員的素質與技能要求。
關鍵詞:報關實務;“學生為主、教師引導”;課程設計
報關業務需要更專業的報關人員更高效地完成,這對于報關人員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普通高等學校培養報關業務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報關實務課程特征與教學存在的問題
報關實務課程有其獨特的特征,與其他經管類課程存在不同,而基于當前高校教育的培養理念和教育資源等約束,使得報關實務課程的教學也存在問題。
(一)報關實務課程特征
報關實務是一門相對獨立、知識規范性較強的課程,但課程知識內容具有繁雜且松散,知識點差異細微且具有操作應用特征,而且由于涉及國際貿易政策、國家監管制度以及不同類型貿易活動的監督管理會使得報關知識更新性快,學起來感覺比較零散和枯燥。
(二)報關實務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教學過程中還是以教為主,學生跟學的方式,這讓學生缺少學習目標,而且不注重實驗、實踐的教學功能,而學生對知識學習是無預期和無目的,這讓學習缺乏動力導致效率下降,且無從知道如何應用;同時教師大多都沒有實踐經驗,教師的教學研究較少涉及實務操作層面,使得授課知識與現實要求不能同步。這些都對“理論與實踐”兼具的報關實務課程教學而言效果一般。
二、課程改革的思路
(一) 以職業為導向,統領教學全過程
由于課程自身特征,在實施教學中必須掌握報關職業未來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具體的實踐業務,教師在課改設計中始終要圍繞報關職業所需的知識和能力進行課堂設計,使報關職業涉及的各方面知識在授課過程中得以傳達和應用。
(二) 以專業知識為引領,采用逆推法分解課程知識
對課程知識進行主次區分,通過知識細分和報關職業對知識需求的強弱程度,采用逆推法區分傳授過程中的主次差異,針對性地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學時間來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所謂逆推法就是依據職業業務活動對知識需求的強弱和需求頻率等分解課程知識點,教師配合適當教學方法,利用合理安排的教學環節講演練這些內容。
(三) 以實用核心知識為重點,采用多種方法引導教學
分解課程知識時以核心知識為重點,圍繞重點知識開展多種方式的教學引導。在區分專業知識的主次后,進一步挖掘核心的或具備實用性專業核心的知識,采用案例教學、角色與流程模擬、理論辨析等多種教學方法實現學生對這些實用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基本應用。
(四) 強化操作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要強化學生的操作能力,通過課程中學生的動腦、動手和課后的軟件模擬(如YHCD報關軟件等)和企業參觀(一些貨代報關企業)等方式達到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可保證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同時也保證學生能學以致用,對理論部分進行更精準的理解,達到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五)以職業考試為輔助,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為了能更好地實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目標,尋求報關課程的職業考試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在知識練習環節中要以國家“報關水平測試”考試習題為主要輔助,通過報關水平測試的相關試題和做法鍛煉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類的考試或者比賽培養學生對報關業務知識的理解、思考與掌握。
(六)實現課程考核的多樣性,強調教學考核的引導性
考核制度設計是實現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保障,為了能較好地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方向,課程考核采用多樣性相結合的方式,把課堂活動、課后學習、實踐模擬以及期末考試等多個教學環節進行考核設定,改變傳統考核做法,激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實現學習過程的跟蹤考核,通過設置引導性的做法督促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重要程度、知識的難易以及職業需求的強弱等,在學習過程中能充分理解和把握,使得學生能通過考核精準理解課程知識。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理念中采用系統性做法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解決課程改革的關鍵性問題,通過合理路徑保障課改的成功。
三、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路徑
通過合理配置教學手段和方法,借助三個階段空間的實施路徑達到課程改革的目標。
(一) 通過教師合理設計、有效引導和加強督促,實現教師端的講授拉動路徑
教師應該合理引導學生學習對他們而言陌生的知識,故教師在通過對課程知識的分解梳理后,合理按照課程內容給以妥當設計,如有些知識適合通過案例、角色模擬或者報關流程互動等方式設計知識的傳授、理解和應用,也有些需要教師通過適當的精講實現。教師合理有效地引導學生合作完成各個知識點的理解學習,教師也在講授的過程與時俱進地學習新知識點和新規定,及時合理運用,并對報關活動中的各類現象進行深入專業的研究和跟蹤,也可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動向的掌握,及時發現問題并加強督促,結合考核要求形成一定的壓力推動。教師端的拉動力主要體現為對知識的講授和合理設計,使學生感覺到學習報關實務課程的樂趣與收獲,讓學生們在課程學習中分享合作,分享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友誼。
(二) 通過合作學習實現學生端的學用合一的拉動路徑
對于陌生知識的學習往往使人產生畏懼、畏縮的心態,在孤立學習狀態中體現更為明顯,所以通過學生團隊的方式緩解此種學習氛圍,產生“學有目的、學有所用”的效果,實現學生學習的興趣發生,即帶著“學以致用”的思想讓學生明白該課程學習的意義和目的,讓學生們通過合作學習,興趣學習產生學習動力,在興趣中找尋學習目標,在學習中思考相關知識點,最終有效合理地應用到實踐業務中。通過學習氛圍和學習目標改變傳統只注重最終成績而不注重學習過程的學習弊漏,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有樂趣有動力,通過教師的合理設計讓學生在合作氛圍中掌握知識,應用知識,讓學習興趣自身變成學生學習的拉動力。
(三) 設置合理的考核內容和方式使其成為學習提升的推動路徑
有效減少惰性帶來的學習質量和效果降低就需要有良好的考核手段與方式,教師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時刻不忘記學生的知識要求和素質要求,在每一次的授課及課后學習中都應加強過程考核,對知識點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全方位多方式考核。如對基礎知識進行強化練習,對業務知識進行流程演練,對規定的政策性知識進行深度探討和小組研討等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實驗實訓等方式實現學以致用。考核內容的設定和靈活的考核方式是有效監督學生學習的強有力的推動力,過程考核讓學生時刻保持學習的激情和動力,推動學生持續不斷地學習理解新知識而不覺厭倦,在公平合理的環境中只要努力就有取得良好成績的可能,這樣學生就會競相追逐學習,輔助之前合理的課程內容設置和教師引導,就會形成良好的循環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通過教師和學生等對知識學習的拉動力和考核監督的推動力,就會使得該課程改革取得良好的預期效果,并且在合理引導下實現教學活動的“學中做、做中思、思中升、升促踐、踐中學”的螺旋上升的效果,通過基于工作任務的知識分解,教學方式與知識點的合理配置,實現教學改革所期望的目標。
編輯/岳 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