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雷
摘要:文章從2014年江蘇政治高考以及各市模擬測試的時事評論題出發,探究時事評論題的一般寫作技巧與方法,如:緊扣主題、構建框架、精選知識、理實結合、書寫規范等。
關鍵詞:高中政治;時政評論題;寫作
2014年江蘇高考政治試卷,堅持能力立意為主導,堅持知識考查、能力考查和情感、態度、價值觀考查的有機統一,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貼近學生生活,富有時代氣息。試題形式穩中有變、創新靈活,尤其是在保留了去年作圖題特色的同時,首次推出了時事評論題,成為2014年江蘇政治高考的最大“亮點”,這既是對高考命題改革的有益探索,也代表了高考政治命題的趨勢,更成為了今后高考備考中的一個熱點和重點。
一、2014年江蘇高考時政評論題再現
材料一:2013年,以“××寶”為代表的互聯金融快速發展。與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互聯金融一方面贏得了鮮花和掌聲,一方面也受到審視和質疑。某普通民眾:……;某銀行業從業人員:……;某時經評論員:互聯金融……,應該取締。
材料二:2013年8月,由工信部等部門組成的“互聯金融發展與研究小組”成立,并赴上海、杭州等地對互聯金融業進行實地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的建議與訴求,未來可能在……問題上提供決策建議。
綜合運用經濟、政治生活知識,以“促進互聯金融健康有序發展”為主題寫一篇時事評論。(8分)
要求:①論點緊扣論題,評述全面深入,合乎邏輯;②根據論題要求,運用相關材料,理論聯系實際地加以分析、論證;③術語使用規范,字數限制在300字以內。
此外,在閱卷評分時打破傳統,改變過去“采點給分”的方式,采用等級評分標準(SOLO分類評價法,即以等級描述為基本特征的質性評價方法,也叫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評價法),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有機結合,更科學、更全面地對學生的作答進行評價,吹響了評分標準改革的號角。
隨后,時事評論題迅速風靡,成為了政治試題的新寵,受到2015屆各地命題人的追捧。如:蘇南四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卷:綜合運用政治生活的知識,以“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為主題寫一篇時事評論;蘇北四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卷:綜合運用經濟、政治生活知識,以“促進中國與世界關系發展”為主題,為建設“一帶一路”寫一篇實施策略報告;泰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卷:綜合運用經濟、政治生活知識,以“如何適應新常態”為主題寫一篇時事評論。
二、時事評論題的考查目的及其特點
時事評論題,緊扣江蘇高考政治學科考試的考核目標與要求,考查的是學生的政治學科素養,尤其突出對學生在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索問題四大方面能力的考查,可謂是“活、難、新”。
時政評論題,以材料為考查載體,以知識為考查主體,以能力為考查主題,以思維為考查靈魂,具有濃郁的時代感和現實感,具有顯著的探究性、綜合性、開放性和靈活性。
將時事評論題引入高考,不僅有利于提升試卷的區分度、可信度和高效度,也有利于考查學生思維的復雜性、多樣性和生成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更有利于彰顯學生的個性特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時事評論題的寫作方法及其技巧
面對這樣一道“新題”,學生雖然都是“有話可說”,也都能做到“不留空白”,但是文不對題、角度單一、結構混亂、要點不準、書寫潦草等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導致失分過多、平均得分很不理想。
正如《生活與哲學》中講到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雖然2014年江蘇高考試題和各地模擬試題切入的時政熱點各有差異,綜合運用的模塊知識、時政評論的主題也各有不同,但通過對其研究和分析也總能發現其共性的“規律”。在時政評論題上給予學生以必要的寫作技巧的指導,提升其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不僅僅是應對考試的迫切需要,更是教學的核心所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一) 要緊扣主題,做到主旨明確、中心突出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撰寫時事評論要找準方向、緊扣主題,做到主旨明確、中心突出,力戒偏題、離題、走題,否則,所寫內容就是一段“正確的廢話”。
(二) 要建構框架,做到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結構主義教育流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杰出的教育家布魯納認為:“結構既是學科的課程中心,又是教學中心。”學生懂得了結構,就容易理解學科的內容,就能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就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確定主題后,就要進行“謀篇布局”、做好“頂層設計”,即圍繞主題從幾個角度來論證,在動筆答題之前要“繪好藍圖”,做到心中有數、紙上有文。
如蘇南四市第一次模擬考試卷:“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的時政評論題,可從原因、措施的角度切入,原因的角度可從必要性和意義兩個層面分析,在途徑這個角度可從國家機關(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黨和公民的層面分析,最后概括總結“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兩個角度中,重在闡述措施,原因可以略寫。
(三) 要精選知識,做到對位準確、擊中要害
在理清、建立結構脈絡的基礎上,就要尋找題目材料與教材知識的最佳結合點,做到對位準確、擊中要害,并將尋找到的最佳知識點進行排序、串聯與整合。否則,答得再多但都“不在點上”,也只能是望分興嘆了。
如無錫高三期末考試卷:“促進消費質量安全,共建質量強國”的論壇交流稿,政府的角度中:政府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市場監管)、加強宏觀調控(加大查處打擊力度)、規范市場秩序(建立健全以道德為支撐、以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等都是最優知識點;消費者的角度中: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敢于行使監督權)等都是很恰當的;企業的角度中:生產優質商品、守法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和形象、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endprint
(四) 要理實結合,做到有理有據、事理交融
理論聯系實際地加以分析、論證,這是所有時事評論題最顯著的共性要求之一,即論證分析時,既不能簡單羅列堆砌知識點,也不能理論與材料兩張皮,而要理實結合,做到有理有據、事理交融。
如蘇北四市第一次模擬考試卷:以“促進中國與世界關系發展”為主題為建設“一帶一路”寫一篇實施策略報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平等互利)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準則,可以和材料中“將世界的機遇變成中國的機遇,將中國的機遇變成世界的機遇”有機銜接;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及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可以和材料中“‘一帶一路建設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提供國際合作提供國際合作的新平臺”有機整合;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多元平衡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可以和材料中“旨在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國際競爭的主動”有機統一。
(五) 要認真書寫,做到字跡清楚、卷面整潔
閱卷過程中,那些書寫工整、字跡清楚的答案,都會令閱卷老師心頭為之一暖,不能說一定會給高分,但至少在可給可不給的地方,相信老師一定會“高抬貴手”的。相反,那些書寫馬虎、字跡不清的答案,只會引起更多的“反感”,“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四、時事評論題的命題編制及其訓練
正所謂,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因此,在備考的過程中,精心、有選擇地編制一些時事評論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既有利于幫助學生進一步夯實基礎、整合知識,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抓綱理線、把握結構,更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探究、論證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政治課教學的育人功能。
須要指出的是,時事評論題的材料是鮮活的、設問是巧妙的,因此評論分析時要注意分析和把握背景材料、主題內容和限定要求等各種具體條件,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要緊扣主題、觀點鮮明、論證充分、邏輯清晰、條理清楚,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文,有一定的層次性、邏輯性和整體性,以評論文章的形式(不是問答題)呈現即可。換言之,時事評論題沒有什么固定的、萬能的格式和套路,寄希望于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靈丹妙藥”而試圖一勞永逸是不現實的、也是愚蠢的。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政治考試的知識是確定的、答題是規范的,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適當的習題訓練,授學生以“漁”,讓學生明確答題規范、掌握解題方法、提高解題技巧,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高考試題是引領師生教學的指揮棒,高考時事評論這一創新試題的推出,以考促教、以教促學,可謂是旗幟鮮明、立意深遠、催人奮進。時代發展永無止境,學生成長永無止境,教學實踐永無止境。讓我們潛心鉆研教學,不斷探索創新,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為學生的成人、成才和成功插上騰飛的翅膀!
編輯/魏繼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