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付程程
摘 要:在《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出臺的背景下,湖南制造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雖然湖南制造業近幾年來發展迅速,結構也不斷優化,但是環境污染嚴重、研發投入較少、創新意識較差、外向度低等障礙仍制約著湖南制造業的優化升級,因此湖南應利用優勢制造業帶動其他制造業發展、發展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推廣工業機器人的應用等。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優化升級;反梯度推移
一、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制造業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制造業大而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在此背景下,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公布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規劃提出了中國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也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湖南制造業也面臨結構優化升級的契機。按照傳統梯度推移理論,經濟發展趨勢是由發達地區向次發達地區推進,高梯度地區的產業會自發地向低梯度地區轉移。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而言,該理論并不利于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劉茂松提出的反梯度推移理論認為如果低梯度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比較好的外部經濟效應,且又有市場的需要,并具備必要的基礎條件,就可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對某些有優勢的產業進行大規模開發,實施趕超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級梯度的地區進行反向推移[1]。本文基于反梯度推移理論研究湖南制造業的優化升級,為湖南省從農業大省轉變為制造強省提供一種可行性思路,對于指導湖南制造的發展方向、提升湖南制造業競爭力、促進湖南經濟的增長都具有重大意義。
二、湖南制造業發展現狀
(一)湖南制造業歷年發展情況。從制造業增長速度看。湖南統計決策咨詢23期數據顯示2013年湖南制造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的89.5%,比2008年上升兩個百分點;2014年這一比重為90.1%。由此可見湖南制造業產值不斷增長,且態勢良好。
從制造業結構看。湖南省2013年和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3年全省規模以上高加工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1%,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7.3%,而2014年增長率分別為13.5%和27.8%。2013年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工業的31.6%,2014年占比31.2%,降低了0.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湖南制造業結構不斷優化,有向產業鏈高中端延伸的發展趨勢。
(二)湖南制造業與其他各省份制造業的比較。從制造業效益看。湖北省統計局中部六省產業結構分析研究數據顯示2011年湖南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工業的比重為17.67%,在中部六省中居第四位,湖北(26.06%)居首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6.6%)。由此可見湖南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較低,缺乏盈利能力已經成為限制湖南制造業乃至中部省份制造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從制造業結構看。在制造業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如浙江省,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34.1%,湖南省統計公報顯示湖南省這一比重僅為10.3%。由此可見湖南制造業結構并不算優良,優化升級潛力很大。
綜上所述,不斷發展壯大的湖南制造業背后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湖南制造業若想進行“彎道超車”就必須在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基礎上,利用當今全球信息化的有利條件,引進人才、資本、技術,并挖掘內部優勢,把優勢經濟做好做大,以實現工業化反梯度推移發展[2]。
三、湖南制造業優化升級障礙
(一)企業環保意識不強,裝備制造業環境污染嚴重。裝備制造業是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和國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種技術裝備的產業總稱。先進裝備制造業是湖南制造業的支柱產業之一。雖然湖南已經形成了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株洲南車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但是由于大部分企業缺乏環保意識,裝備制造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首先企業缺乏對二手機械設備以及關鍵零部件的再制造體系,綠色物流的發展仍處于低水平的狀態,其次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生態工業園仍處于摸索起步階段,循環經濟意識較差,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最后企業對應用于環保方面的設備及部件生產較少,清潔能源的使用率不高。
(二)企業對制造業投資較少,產業鏈水平低下。2013年湖南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僅為6290億元,在中部六省中排第五位,落后首位的河南省5520.5億元。湖南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少首先不利于企業更新生產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其次由于引進先進設備不多,企業無法學習先進技術,一方面使企業的再生產建立在外延擴大再生產基礎上,即企業規模的擴大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增加以及場所的擴張而不是建立在技術改進基礎上的設備改進、勞動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導致產品生產長期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制約了制造業結構調整進度,最后會影響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從而使企業在價格競爭中處于劣勢。
(三)企業外向度水平低,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差。企業出口交貨值能衡量企業是否真正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分工。湖南制造業出口交貨值較低,說明企業的出口競爭力較弱,企業并沒有真正融入世界經濟,這嚴重減緩了制造業內向型經濟結構向外向型經濟結構變革的速度,同時制造業對外經濟交流少,企業并不能學到國外先進技術。產品缺乏競爭力的直接表現就是制造業盈利水平較差。湖南省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湖南制造業2013年主營收入利潤率為6.3%,只與2008年持平。盈利能力差一方面說明企業從產品設計到產品出口的成本高,企業內部由于未建成高度信息化系統導致部門溝通不暢、交易費用過高,產品物流成本較高,另一方面說明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低,企業對于汽車、電子這類消費者需求旺盛的高端產品供給能力仍較低,企業生產個性化、定制化產品能力不強。
(四)創新意識不強,制造業研發經費不高。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湖南制造業R&D經費支出267.41億元,是湖北?。?09.5億元)的86%,浙江?。?79.4億元)的39%,這使得企業的大部分關鍵設備及零部件需要進口,一方面這種“兩頭在外”的貿易方式使湖南制造業始終處于微笑曲線中間部分,產品附加值小,缺乏競爭力,從而無法打開國際市場大門。另一方面導致產業鏈不完善,集群效應不明顯。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中指出相關和支持產業對于培養一國產業的競爭優勢具有深刻影響,產業集群與規模經濟效應、技術溢出效應、競爭效應與創新效應相互助進。湖南制造業缺乏相關和支持產業首先使企業交易費用過高并缺乏規模經濟,故企業在價格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其次企業由于缺乏激烈競爭而喪失創新動力,不利于企業的成長;最后也不利于加速行業的技術外溢。
四、湖南制造業優化升級對策
(一)利用“一帶一路”推動優勢制造業出口并帶動制造業優化升級。“一帶一路”的提出對湖南制造業的發展具有戰略意義。一方面湖南可以把優勢制造業轉移出口,在此過程中政府應統籌協調,在審批、政策、融資上為企業提供各種支持,如減少政策審批、出口信貸、出口信貸保險等,加強企業在海外投資的信心,促進制造企業出口以及優勢產業轉移對接,另一方面湖南可以利用長沙作為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區位優勢,積極引進外資,發展以長株潭為核心的制造產業研發中心并以此為基礎在全省范圍內推動制造產業的優化升級。優勢產能的轉移與省內制造業的結構優化同時進行,保證了制造業的健康發展,也是新常態下湖南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
(二)走綠色制造之路并注重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中國制造2025是堅持綠色制造的道路,同樣,湖南制造業也要注重綠色制造。政府應鼓勵企業研發綠色裝備,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來提高資源利用率并注重對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進行再利用和處理。綠色制造要求企業從產品的設計到最終廢棄物的處理中注重環境效益。以機械制造行業為例,在大型機械設備或零部件生產方面,企業可以建立再制造的體系并積極發展面向環境產業、使用清潔能源的機械設備;在物流方面,企業應開展包括回收物流、廢棄物流在內的綠色物流或直接將物流外包給專業綠色物流公司;在服務方面,企業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專業培訓,以更好的附加產品來提高顧客的效益和設備的使用率。
(三)鼓勵企業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加以消化、吸收、創新。湖南制造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品的附加值小,貼牌生產(OEM)仍是企業生產的主要方式。企業必須樹立自主創新的意識,加大研發投入。企業應積極引進先進設備及部件并加以消化、吸收、創新,以此來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高科技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更強的競爭力,能夠讓企業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經濟中。政府應完善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以及關于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立法,加快營造包容創新的文化環境,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糾錯機制,同時大力引進科技創新人才,重視人才的培養工作,不斷發展和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養。
(四)加快信息化建設并研究、推廣智能工業機器人的運
用。一方面電子信息設備制造部門要加快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高科技含量產品,另一方面企業應加大對信息設備的投資力度,發展包括大規模集成電路、高性能計算機等在內的信息產業,以制造業信息化帶動其他部門信息化建設和發展。制造業的信息化建設能夠推動湖南制造業走向智能制造。作為智能制造的代表,智能工業機器人可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政府應打下技術基礎,引進技術人才并對企業智能制造提供大力支持,著重推動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加快推廣工業機器人在國內市場的應用,同時要研究出應用于不同領域的工業機器人,以市場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優先發展應用于消費需求旺盛領域的機器人。
參考文獻:
[1] 劉茂松.論工業化反梯度推移發展道路[N].湖南日報,2005-
02-13.
[2] 萬曉娟,黃琛.彎道超車怎么超?[N].長沙晚報,2009-03-22(A6).
[3] 朱愛輝,陳萱圯.提升湖南裝備制造業專利競爭力對策研究[J].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52-5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