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摘要:作為我國意識形態教育和宣傳的主陣地,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要使大學生在對日常社會生活進行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增進其解決問題的能動性和自覺性,推進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共融。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很多高校遠不能達致黨和國家的預期目標并滿足學生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實效差。針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引入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來增進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意識形態教育;實效;社會工作
一、當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本質認知:社會需要與個體需要的對立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變革發展,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環境也在不斷變化。我國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一直還存在著不夠重視教育本質中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的誤區。教育者的傳統思維多囿于不能正確認識社會需要與個體需要、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辯證關系,教育者主要還是圍繞構建和諧校園、維護社會穩定開展工作,相對忽視學生的內在心理訴求,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對意識形態教育的反感。意識形態教育的出發點應該是維護社會穩定,但在考慮集體大局需求的基礎上,也應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內在心理訴求,以增進學生對接受意識形態教育的認同感。教育只有將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才能變得富有親和力,才能如愿達致預期目標。
(二)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分離
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已在歷史的洗禮中謀求變革,但在當前的實際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常常停留于注重意識形態的填鴨式灌輸,而忽視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進認知從而達致知行合一的境界。多數學生只能接受單一的、枯燥的課程理論教育,只有少量受眾有實踐機會。隨著社會發展,純粹的理論灌輸只能使學生囿于抽象的想象中,已不能滿足學生日漸豐富且多元的需求。我們認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離不開理論灌輸和滲透,但沒有將學生置于可感知的、直觀的、生動的實踐過程中,則會導致學生無法將接受的教育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
(三)方式方法:傳統單一與多元情感的碰撞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環境的影響,其技術特性使得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接受的文化日漸多元,學生的個體情感也趨于豐富多元。面對新媒體環境,傳統的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存在方式顯得單一滯后,且缺乏與學生的情感互動,無法積極調動起學生應有的參與熱情。其所顯示的鈍性使得教育實效性大打折扣,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學生對意識形態教育的認同危機。因此,在傳統單一的方法與多元文化情感的碰撞中,傳統的教育范式已不能彰顯原有的生命力,無法達致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目標。
二、優化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策略選擇
(一)理念先行: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社會工作是一門秉持自身特色專業理念和價值觀的專業:即尊重每一個個體,相信人有獨特的個性,每個個體都有能力改變并最終實現自身價值。其基本價值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面:(1)人的平等和尊嚴:社會工作相信每個人都是有尊嚴的個體,工作者應當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對待服務對象的困惑和問題。(2)助人自助:在相信人有改變潛能的條件下,社會工作希望通過專業的助人活動使服務對象得到自我成長與發展。(3)服務的理念:在工作性質方面具有服務性和引導性,旨在幫助服務對象提供專業的、有效的服務。
當代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強,崇尚平等的地位,他們更希望得到教師的尊重,教育民主化的趨勢已初步顯現。傳統的教育工作者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場,與學生不處于平等的地位。但隨著社會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學生從受教育者逐漸轉化成服務購買者,他們擁有平等的話語權,要求平等地與老師溝通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者也應適時調整,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扮演教育者和服務者的雙重角色。開展高校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時要打破過去那種認為學生被動接受學校教育的傳統觀念,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處處以學生為本位和主體,注重培養高校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助學生自助的目的;在社會工作理念下開展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時,即使是在個別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持排斥心理和態度的時候,教育者也應該在尊重個體獨特性的基礎上接納每一個學生,相信個體有改變的可能。此外,在教育過程中,還應本著服務的理念積極引進新媒體技術,與時俱進,契合當代學生心理的文化吸引和感召學生,使學生在校園文化中感知主流意識形態。綜上,引入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從學生的需求出發來開展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對于增進工作實效尤為重要。
(二)實踐為本:在實踐中增進認知
社會工作是一門非常注重和強調實務的科學,社會工作者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更須要其運用專業技巧,聯接各類社會資源,并陪伴服務對象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
我國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多以抽象的理論教學為主,如果能增加多維度、深層次的實踐內容,將有利于實現寓教育于社會服務和社會參與之中,從而在“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中達到知行統一。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中的 “實踐”不應僅是拍腦袋式的“走過場”或是少數學生的“特殊待遇”,而應該制訂針對所有學生參與的特色性實踐計劃,并建立常態化的實踐教育體系,教育者在教學中分階段實施理論和實踐計劃,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一方面,學校應對已有的實踐教育活動,如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活動等進行梳理,加強對這些活動的系統性規劃;另一方面,鑒于當前多數高校都與社區建立了較為密切的共建關系,高校應更加積極地挖掘社區內實踐教育資源,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建立意識形態教育的實踐基地。綜上,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能使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提升社會責任感,加深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深刻理解,達到知行統一。
(三)載體創新:積極推進方法整合
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社會工作方法的引入使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方式方法趨于豐富而多元,有利于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參與興趣,從而更好地增進教育實效。
1.個案社會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通過直接的、面對面的溝通方式,運用有關人和社會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對個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調整和環境能夠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的過程。傳統的意識形態教育多以集體課堂授課的方式存在,而忽視學生個體的獨特性需求。面對多元的學生需求,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應在考慮學生共同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尤其是當教育者發現個別學生存在明顯的意識形態認識問題時,可以本著尊重、平等的價值觀與學生開展一對一的談心,通過適當使用一些個案技巧,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對話關系,從而有利于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
2.小組工作是通過接納、團體個別化、團體目標決策、激勵與輔導等專業技術的運用,引導成員在小組中互動,促使成員彼此建立關系,并以個人能力和需求為基礎,獲得成長的經驗,旨在達成個體行為的改變、團體民主化的形成的過程。小組工作方法通過組員間的分享和支持產生小組動力,從而帶來組員思想和行為上的變化。在意識形態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小組工作的方法來實施教育過程。在此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并努力在小組場域中調動每一個成員,通過適時引導、強化暗示等方式引領小組成員接受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實踐證明,利用小組工作的方法開展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不但有利于提升個體對意識形態的認知,而且有利于通過個體同輩間的影響力增進對意識形態的認同。
3.社區工作是以社區為基礎,確定社區問題與需求,動員社區資源,調整或改善社會關系,加強社區凝聚力,提升社區的社會服務水平的方法。高校在開展意識形態教育活動時,教育者可充分利用校園這個學生熟悉的“小社區”和校園外的“大社區”資源并借助與他們之間的積極互動開展系列活動,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區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對學校和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使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