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錯案防范研究需要轉換范式。當下學界盡管通過對案例等的實證性研究來揭示問題,但分析原因,尋求解決對策卻不假思索地到現代西方理論中去尋找答案,是簡單的比較研究范式,容易割裂古今錯案防范的必然聯系,忽視促成錯案的本土性因素。今后的錯案防范研究要采取本土研究范式,要聚焦錯案成因中的本土性因素,立足本土尋求解決策略,并以此為前提審視、過濾域外做法,有選擇地吸收域外與我國傳統和現實相融合的因素。
關鍵詞:刑事錯案;研究范式;比較研究范式;本土研究范式
一、問題的由來
近年來,刑事錯案接二連三被披露,錯案的防范、救濟等系列問題日益獲得關注。在理論上,錯案大致說來有兩層含義:一是無辜者受罰,即“錯判”;二是有罪者未受追究,即“錯放”。本文是在前一層含義上展開的。錯案使無辜者受罰,使真兇逍遙法外,使被追訴者深受其害乃至付出生命,其家庭也深受其害,使司法權威受到踐踏,負面影響極大。因此,刑事錯案防范更受關注,理論研究也取得了喜人成果。但仔細研讀便會發現,對錯案成因及應對策略闡釋雖說不上異口同聲,但算得上大同小異,最終無非主張進一步完善立法,通過辦案程序的正當性來減少乃至防范錯案。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對的,因為域外的錯案防范基本上就是這么做的,但我國若僅局限于此卻遠遠不夠。恰如我國的法律現代化一樣,我們固然要借鑒域外經驗、進行法律移植,但還要立足于我國現實對域外法律進行本土化改造,研究錯案防范吸收域外有益做法的同時,也要植根本土實現“洋為中用”、立足既有成就推陳出新。要想使這樣的研究策略得以落實,獲得法學界關注并親身踐履,有必要聚焦我國刑事錯案防范的研究范式及其轉換,因為“范式的實質是科學活動中的整合與升華,范式的轉變實質就是提出一套全新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 我國當下刑事錯案防范研究的比較范式
通觀我國刑事錯案防范研究,理論資源一般來自域外,首先就法國律師勒內·弗洛里奧《錯案》一書的中譯本(法律出版社1984、2013年版)在中國知網上作為參考文獻的引證率來看,1998年至2015年8月共有期刊論文65篇,涉及錯案的38篇(其中一篇分析刑訊逼供行為),其他27篇主要涉及鑒定制度、證據制度、疑罪從無等,無疑也與錯案防范密切相關,作者中有姚莉教授、李建明教授、張建偉教授、張澤濤等知名教授,涵蓋了《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政法論壇》《法商研究》《現代法學》《法律科學》《法制與社會發展》等知名核刊,影響不凡。同樣,就美國前俄亥俄州總檢察長吉姆·佩特里夫婦所著《冤案何以發生:導致冤假錯案的八大司法迷信》一書中譯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在中國知網的引證率來看,2013年至2015年8月僅3年共有期刊論文30篇,幾乎全部以錯案為題,而且作者明顯較以往年輕化,知名核刊有《中國法學》《現代法學》《法學評論》等,特別是我國學者后來的研究成果在名稱上也與此書趨同,如我國較早關注錯案研究的何家弘教授,曾撰寫《亡者歸來:刑事司法十大誤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胡銘教授等的撰寫出《錯案是如何發生的——轉型期中國式錯案的程序邏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此書與前者相比影響勢頭更猛。
就研究內容而言,既有成果一般在界定“錯判”后便剖析成因,認為是緊缺的司法資源、不合理的績效考核、畸形的刑事訴訟結構、不當的追訴和審判行為、不當的司法理念等交互作用所致,表面上構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針對這些問題,防范對策主要有:加大司法投入、改變考核指標、改造訴訟結構、規范司法行為、轉變司法理念等。這些應對措施既有法律之內的,也有法律之外的。刑事訴訟法之外的應對措施主要為:強調優化司法運行環境、準確定位辦案職能、強調司法改革中凸顯司法獨立等。刑事訴訟法之內具有可操作性的舉措便是完善立法,借鑒西方成功做法改進刑事訴訟原則,完善刑事證據制度、刑事訴訟制度、刑事訴訟程序。在很大程度上,二者與司法改革和刑事訴訟制度發展的大趨勢不謀而合,值得肯定。但是司法改革也好,完善刑事訴訟立法也罷,都離不開到西方經驗中尋找靈感,即便嵌于其中的訴訟觀念也凝練為西方幾乎耳熟能詳的無罪推定與程序正義。這樣的研究進路曾被我國學者歸納為“比較法學研究范式”。還需要說明,錯案防范研究必然要結合我國現實發生的刑事錯案錯案本身展開探討,甚至通過座談、訪談等方式從事實證性研究,按照以往的界定這種針對我國刑事司法實踐真實發生案件并運用實證研究方法的研究,完全可以歸入取代“比較研究范式”的“實證研究范式”。但問題在于,實證研究僅僅是揭示問題,至于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決對策則要到現代西方理論中去尋找答案,這最終導致研究針對的是中國的案例,但分析內容、分析方法、分析結論最終是西方的,因而筆者將這種錯案防范研究歸入比較研究范式,強調的是研究進路。也正是在這種研究范式下,我國的刑事錯案防范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各種對策也將對現實的錯案防范起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不足,那就是割裂了中國古今錯案防范的必然聯系,忽視了形成錯案與防范錯案在很大程度上均在于現實的辦案者,他們在辦案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最終決定著刑事司法的質量。這表明比較研究范式存在局限,今后的研究轉換范式已勢在必行。
三、 我國今后錯案防范研究應轉換為本土范式
任何錯案的發生,都是在特定時空下由特定的辦案群體基于對事實和證據的錯誤把握造成的。有的是非人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由于辦案人的失誤造成的,甚至是案外因素干擾促成的。也就是說,非人為因素、基于人性共同弱點的人為因素、特定的社會因素均可成為或共同成為錯案的原因。與前兩種因素不同,特定的社會因素只能是我國的本土性因素。錯案防范必然要針對這三方面因素對癥下藥。非人為因素和基于人性的共同弱點促成的錯案因發生具有規律性,所以可以通過上文提到的比較研究范式,移植借鑒域外做法,最終通過完善立法,強調通過正當程序辦案予以防范。相比之下,因中國的本土性因素促成的錯案自然要立足于中國本土提出防范策略。這須要在借鑒西方展開制度性應對的同時,還要將主體的觀念轉變納入其中。不過,促成錯案的本土性因素既有傳統因素在當下的自然延伸,也有法律之外現實政治、經濟等重要因素的影響。正因為它來自法律之外,所以克服更難。因此,它要在研究中居核心地位,并以此為前提來審視、過濾域外做法,尋找切實能與我國傳統和現實相融合的因素予以吸收。也正因為對本土性因素的強調,由本土因素決定對域外做法的借鑒,筆者將這一研究范式稱為本土研究范式,當然更多的是針對研究策略而言,強調研究要立足于本土。
這一研究對象應包括:首先,不同于域外因素的傳統影響延續至今的不當做法有哪些?曾有效遏制錯案發生但隨著我國社會走向現代而被遺忘的傳統做法又有哪些?其次,上述兩方面內容,前者需要立足本土破解,后者則需要立足本土進行建構,二者最終要體現為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最后,這些植根于傳統采取的制度性措施要與未來的法律人培養結合起來。問題的關鍵則在于:制度性的應對策略可以通用比較研究范式借鑒域外做法而得以實施;支撐制度的訴訟理念則要通過培育植根于我國傳統的訴訟文化而實現,雖然刑事錯案防范展開的訴訟文化探討強調拋棄“重實體輕程序”“重打擊、輕保護”“有罪推定”等理念,逐漸使無罪推定精神、程序正義理念深入辦案者內心,最終成為他們辦案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但僅僅局限于一般意義上的訴訟文化培育還不夠,更要強調辦案者應對刑事訴訟的方式,即動態性、更廣義上的訴訟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本土研究范式強調以動態性、廣義上的訴訟文化研究為基礎,兼顧制度完善的立體性研究,核心則是針對中國的訴訟文化展開的研究,強調觀念性訴訟文化現代化的同時,更強調辦案者在刑事訴訟方面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371.
[2]孫記.當下刑事訴訟法研究范式的哲學視角與維度[J].社會科學輯刊,2011,(5).
[3]孫記.訴訟文化的重新界定[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5,(1).
[4]孫記.論我國刑事訴訟現代化的多重意蘊[J].公民與法,2011,(9).
編輯/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