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水井坊歷史文化街區提升策略研究
葉芳芳
東南大學旅游學系 江蘇南京 211189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地方在積極保護和開發歷史文化名城的基礎上,也開始重視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水井坊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較為遲緩,其開發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與矛盾,本文將從水井坊街區產品開發現狀進行分析,并根據其開發現狀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水井坊;提升策略
水井街酒坊是一座歷經元、明、清三代的釀酒作坊遺址,是成都市考古發現的六個古遺址之一。水井坊遺址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酒坊遺址,是極少有的保存最完善的釀酒作坊與酒肆并存的實例,也是明清時期典型的“前店后坊”遺址。
1.外圍建筑物現狀
街區建筑以低層為主,有極少數5-6層建筑,外圍建筑空間肌理較好。街道周圍的民居或多或少被人為改造,有些已被改建為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磚木住所,原有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顯得零亂無序。
2.街道、巷、院落狀況
水井坊歷史街區內主要街道如水井街、金泉街、雙槐樹街街道比較整潔,街道尺度較小,但是核心院落被香格里拉環路和雙槐樹街及金泉街劃分成三片區,打破了原來一街連八巷的步行結構。院落屬川西風格的四合院民居,但是因年代久遠,院落衰敗破舊,大部分屬于危房,潛伏著安全隱患。棚戶區亂搭亂建,破壞原有建筑空間,街區面積不如從前。房屋磚瓦破舊,如遇雨天甚至還會積水、漏水。目前全區內現存較完整并且能反映歷史風貌的建筑物多集中在黃傘巷。全片區基礎設施和環境衛生較差,停車位不足,公共廁所極少,街區內人口結構老齡化。
3.旅游資源狀況
水井坊歷史文化街區本身并不具有較為有特色的觀光旅游資源,經過數百年的滄桑變化,僅剩水井坊川酒作坊以及周圍十幾公頃的明清歷史街區能體現街區歷史文化感的遺址,其余無明顯特征。僅存的水井坊遺址位于水井街南面,出于保護的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領導和修建了水井坊博物館,在館區分內分板塊展示。但是,環繞在街區外圍的府南河風光帶上的合江亭,安順廊橋與音樂廣場,望江公園,九眼橋沿岸風景帶等卻形成了水井坊街區外圍有吸引力的風景線。
目前水井坊街區現在主要存在的一些問題:
1.建筑年代久遠,外圍建筑有一定的維修和保護,后來人為新修的建筑破壞了街區原有空間高度,整個街區空間尺度不協調。街區巷道內和棚戶區房屋敗壞,自發改造現象嚴重,居民基礎設施較差,街區綠化率低,有許多危房亟待整修。
2.街區功能分工不明確,自發的中小型商業業態打破了原始的街區面貌,街區功能的混亂和衰敗也帶來了居民生活貧困化與街區財政緊張。根據舊城衰敗的普遍規律,衰敗街區在人口流動中會呈現一種“選擇性人口流失”的特點:即有勞動能力,工作能力的群體外遷謀生改善生活的動機,勞動技能較弱的群體和老人小孩滯留于原地。
3.依托街區悠久歷史文化的優勢,周圍涌出大量的地產開發建筑,形成空間壓迫感,外部商業業態有比較大的發展但街區內部開發落后,除現目前的水井坊酒肆遺跡博物館并無其他體現街區特色的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開發。
1.通過對建筑和街區的規劃改善街區環境
(1)街區整體實行完全保護,部分改造維修
水井坊街區民居多為四合院類,可以借鑒北京菊兒胡同的改造模式,對大同巷、存古巷等損壞較大的院落采取“以舊補舊”的院落保護措施。維修改造所需要的材料、材質、色彩、高度等都應該與周圍環境相適應,要嚴格控制街道寬度,保留原有街道巷的結構,建筑高度應配合街區整體風貌,滿足居民居住的要求,但各建筑也不必要都采取同一種模式進行,在適當創新的基礎上也要體現街區本土文化和整體的歷史文化風貌。
(2)維持街區原真性
任何歷史遺跡都應該保存其原有的真實面貌,最大程度的維持原真性,才能做到繼承與發展的統一。我國浙江桐鄉市烏鎮古街也是個對原真性成功保護的典型例子,在街區整治時采取用舊材料修補老街,老屋等,維持了原有街區古典清幽的特色。水井坊街區改造應盡可能保留街區原貌,對建筑工程實行原貌保留、原貌修復、原貌填充的基礎之上適當增加部分仿古新建筑。
(3)保障街區正常社會生活
除了對居住區進行改造以外,還應注意保障原住居民的生活質量,添置基礎生活設施,重振街區傳統民風民俗,手工藝制作。水井坊因酒而聞名,逢節假日也可組織開展相關節日活動,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營造一個健康舒適,富有人文氣息的的社區生活環境。
2.針對街區功能性衰敗發展旅游業,帶動街區內部經濟發展
(1)制定合理的街區文化特色定位
除了保護規劃以外,還應該對街區今后發展的性質有準確的定位,歷史悠久的街區,不論是其積淀深厚的傳統文化特色,或者是見證滄海桑田的文物古跡,必定有其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水井坊街區自身缺乏支撐旅游目的地的觀光旅游資源,但就其傳統的川西民居風格,和源遠流長的酒文化歷史可以將其定位為:傳統酒坊文化與川西傳統民居于一體的主題街區。在核心歷史遺跡區著重發展觀光旅游和酒文化制作體驗游,充分展現水井坊獨有的酒文化魅力和歷史價值;輻射區應體現川西民居特色,以特色農家樂的形式充分展現居民日常生活。
(2)發展街區特色商業
歷史街區內部發展旅游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游客在街區的停留時間。傳統歷史街區除了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適當改建,還應引進當地傳統經營項目,除了能讓游客悠閑的行走購物還應讓游客有能夠休憩的落腳點。院落依舊保持老成都四合院格局,但同時在這一區域置入川西特色客棧,以街區內部傳統院落為基礎,打造具有現代功能、傳統風格的特色客棧。另外,以原著居民的日常生活為特色發展街區農家樂,不定期組織一定規模和主題的活動,調動大眾積極性,以懷舊的主題營造懷舊的大眾休閑歷史空間,帶動大眾居民參與街區特色商業,解決本區居民財政收入緊張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曉琦.中國成都與法國里爾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比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18-21.
[2]劉愛萍,張惠娟.歷史文化街區的生存之道[J].中國科技信息,2005,(18):1-2.
[3]袁堯,陳穎.成都水井坊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思考[J].中國名城,2010,(9):2-3.
[4]董莉莉,張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的社會影響——以重慶磁器口為例[J].新建筑,2010,(6):2-3.
[5]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60.
[6]楊佳榮.歷史街區旅游開發模式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34-36.
[7]阮儀三.歷史街區的保護及規劃[J].城市規劃匯刊,2000,(2):1-3.
葉芳芳(1990年—),女,研究生在讀。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