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的分析——基于對高職在校生和畢業生的調查
張燕云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通過近年對北京市高職院校在校生和畢業生社會責任感的調查,結合業已形成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新的北京市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的綜合分析。隨著高職院校在校生和畢業生人數的增長,其社會責任感的分析研究也蘊含了新的意義和內容,持續的調查分析也將為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機制提供科學的研究依據。
[關鍵詞]北京市;高職院校在校生和畢業生;社會責任感問題的表現
近年對北京市高職院校在校生和接受高職院校畢業生企業的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社會責任感缺乏的問題。進而分析發現,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社會責任感問題實際是在校生社會責任感問題的延續。
1.對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方面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大部分高職學生還沒有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部分學生的人生態度甚至是消極悲觀的,為數不少的學生還不能認同人生價值的大小與個人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的正相關性。
2.具有愛國情操,但為國獻身的意識薄弱。大多數高職學生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具有一定的大局觀念,但對國家政治的關注度不高,思想政治修養和政治敏銳性相當欠缺,國家安全觀和國防意識也比較模糊,也缺乏為國家民族獻身的意志品格。
3.具有較強的公德意識,但是法制意識薄弱,也缺乏奉獻社會的精神。高職生有一定的公德意識,但是主動幫助他人的意識不強,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積極性較弱。高職生缺乏遵規守紀的意志力,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規則的意識還有待提升。
4.團隊意識較薄弱,職業素養有待提高。高職生的有一定的團隊合作意識,但是為數不少的高職生在校內外實踐活動中持消極態度。例如在課堂小組活動中缺乏合作完成任務的意識和習慣,在學校和班級集體活動中缺乏積極性和合作觀念。高職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對待未來的工作中所應持有的職業態度方面缺乏清醒的正確的認知。
5.環保意識較強,但欠缺環保行動。從環境責任感的角度來看,部分學生行為和意識是背離的,主觀上有環保意識,客觀上不能完全約束自己與環境和諧的行為。對待社會上破壞環境的行為,大部分高職學生雖然有著明確的價值判斷但欠缺保護環境的實際行動。
6.戀愛觀中的責任意識比較淡薄。高職生普遍具有一定的甚至較強的家庭責任意識,但是對待戀愛關系的責任感比較薄弱。例如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大學期間的戀愛只是“練愛”,不需要為對方承擔一定的責任。
1.高職畢業生最缺乏的是敬業精神。高職畢業生缺乏敬業精神的主要表現,在精神狀態中缺乏工作熱情,工作態度不主動,得過且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經常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例如,對于企業部門負責人布置的工作任務,當高職畢業生無法勝任時,既不及時與負責人溝通,也不積極尋求對策和解決方案,從而延誤了工作。此外,缺乏進取心,對個人職業的中長期欠缺規劃,工作浮躁不夠踏實,缺乏吃苦耐勞精神。
2.高職畢業生缺乏職業規劃。高職畢業生職業規劃不足的主要表現是,缺乏職業目標,希望在頻繁更換工作換崗位中調試自己的職業定位;畢業生對薪酬不滿意,短時間內又難以取得業績上的突破便很快離職;同時高職生在崗位上還存在眼高手低、耐挫性差的問題。這些都影響了高職畢業生的職業上升通道。
進一步的調查表明高職學歷員工在制訂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方面的情況與企業的實際需要有相當大的差異。在企業看來,高職畢業生如果有合理的職業規劃便不會頻繁跳槽。多數被調查企業認為高職畢業生跳槽雖屬正常,但是頻繁跳槽不利于個人的長遠發展,同時也加大了企業的人力成本。也有企業認為高職畢業生跳槽“屬于盲目的行為”,是“對企業不負責任”的表現。
3.高職畢業生缺乏進取心和勝任力。主要表現在工作態度方面不積極主動、不虛心不耐心學習,缺乏進取心和鉆研精神,工作中推卸責任和為拖延找借口。例如,不能及時完成上級管理者交付的工作任務,工作處于被動狀態,成為企業管理者的“累贅”。此外,在工作能力方面,高職畢業生處理具體的、日常任務的技能,處理非具體的、任意的任務的技能都處于比較低的水平,缺乏執行力和勝任力,很大程度上無法適應企業競爭的需要。事實上,只有入職后樂于虛心學習,踏實肯干,能夠在一家企業堅持工作2-3年的高職畢業生,往往在企業中成長較快,成為團隊的骨干力量。只有工作態度端正,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具有比較強烈的責任感的高職畢業生才能最終取得進步。
4.高職畢業生缺乏團隊意識和服務精神。高職畢業生的團隊意識和服務精神比較薄弱的主要表現為,不完全認同和適應企業文化以及自己在企業中的角色定位,往往以個人利益為重,與其他員工被動合作;功利性強,不能正確看待個人與集體或服務的組織的利益關系。總之,高職畢業生缺乏“團隊感”。
高職畢業生“缺乏服務意識”的具體表現是,對待工作、同事和客戶缺乏主動、熱情、禮貌、周到,通常只關心自己工作環節的問題,不為企業上下游工作考慮,認為不屬于自己的“份內事”,不能夠從企業整體需要出發,缺乏整體意識和奉獻精神。
基于對北京市高職院校在校生和接收高職院校畢業生企業的調研,了解了上述高職生社會責任感問題的種種表現。從中對比也不難發現,隨著大批高職院校在校生畢業進入社會,其在校期間社會責任感缺乏的問題被帶入了職場,影響了這一群體中個體的職業發展,也不同程度影響著用人單位和社會。例如由于不少高職生在校時缺乏人生目標規劃,實習和入職后也缺乏合理的職業規劃,以至于失去了職業發展的動力;由于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在用人單位同樣存在合作精神。因此,持續的調查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問題,旨在進一步提升高職在校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機制的研究,最終為社會培養和造就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閻海潮,柳靚.《缺失與構建:當代大學生責任感問題的思考》.《理論觀察》,2006年10月第5期.
[2]丁玉泉.《對當代大學生責任感缺失現象的反思》.中國高教研究,2008年第4期.
[3]王廷彥,蔡小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薄現狀探析》.《中國電力教育》,2010年第27期.
[4]劉艷,何鳳梅.《基于實踐培養體系的大學生責任感調查研究》.文史博覽(理論),2012年1月.
張燕云(1963-),女,北京市人,研究方向為高職思政理論教育教學.(北京,100018).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