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迎春
縉云狠抓三環節構建全民植綠愛綠護綠新模式
□撰文//劉迎春
近年來,縉云縣以“省級森林城市創建”為契機,大力推進綠化造林工作,森林資源增速明顯,城鄉綠化水平逐年提升。“植綠,更要護綠”,為鞏固深化“創森”成果,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縉云縣按照全民“植綠、愛綠、護綠”的理念,強化領導、創新機制、豐富載體,積極推進生態建設由“政府治理”轉向“社會共建”,取得良好效果。
通過政府發動、部門聯動、全民啟動,進一步提高全民愛綠、護綠共識。首先,把植綠愛綠護綠提升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縣戰略工程的高度,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植綠、愛綠、護綠工作,將綠化造林工作上升到縣委、縣政府重點工作來部署實施,并由縣四套班子領導帶頭植樹,每周由林業部門通報全縣城鄉綠化一周植樹情況,親自督查,狠抓城鄉綠化植樹工作。其次,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各鄉鎮(街道)圍繞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因村而異,突出特色,每年在植樹節前至少集中組織一次主題植樹活動,完成一個村莊綠化或風景區(點)建設工作;有關部門圍繞深化“森林城市”建設,積極參加全縣組織的綠化植樹行動,并在聯系鄉鎮營造景觀林。再次,以建設黨員先鋒林、干部同心林、共青團林、社會主題林等有效載體,調動黨組織、共青團、婦聯、企業和社會團體的造林熱情,努力營造全社會參與植綠、愛綠、護綠的良好氛圍。驗收,對成活率達不到90%或保存率達不到85%的地塊,督促做好補植補造工作,確保達到標準;組建專業造林隊,進行專業化造林,狠抓苗木、栽植、后續管理等重要環節,確保造林質量;開展認建認養活動,通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參與林木綠地認建認養的方式進行不定期綠化撫育管理,有效解決了村莊綠化面積大,成本高、管護難的問題。
經常性的監督機制。建立縣、鄉、村三級管護體系,落實日常管護責任;完善綠化管護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采取定期檢查與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各鄉鎮(街道)重點區域的綠化管護情況進行督查,并納入年度綜合考核,確保“綠化覆蓋到哪,管護責任就落實到哪”。
精準性的掛牌養護機制。通過對林木進行掛牌養護,加大宣傳教育,在全縣范圍內形成愛綠、護綠的良好氛圍,實現“樹木”與“樹人”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多渠道的籌資機制。林木管護是一項長期而又龐大的工程,耗資巨大,為了讓財政投入更好的發揮“乘數效應”,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注入管護工程,縉云縣采取“政府投入、企業投入、社會投入”等措施,創新籌資機制,實現多元融資,破解管護資金難題。在用好縣政府每年500萬元綠化造林專項資金的基礎上,積極鼓勵支持民間資本、社會企業投資建設和管護森林綠地。
多元化的管護機制。落實責任人,造林綠化工作落實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與年度考核、第二年采伐指標分配雙掛鉤。每個造林小班和封山育林地塊均落實林技員負責聯系,完成情況作為責任林技員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成立督導組,林業部門專門成立5個造林工作督導組,對造林進展與質量情況及時進行跟蹤督導,及時組織綠化造林檢查
開展“好溪先鋒林——三萬黨員百萬樹”行動。今年以來,縉云縣創新思路,積極作為,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造林綠化中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員帶頭、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為主題,開展“好溪先鋒林——三萬黨員百萬樹”行動。各鄉鎮、街道紛紛開展年紀大的黨員認領、撫育一棵樹,年輕黨員種植、管理一棵樹,新發展的黨員種植、管護好入黨紀念樹等活動,全縣掀起了愛綠、護綠的新高潮。目前,縉云已有1.1萬名農村黨員參與到護綠活動中,成為綠化后期養護的中堅力量。實現全縣有示范林、支部有先鋒林的目標。
開展主題綠化林建設行動。通過開展“愛綠護綠、愛護公物——我們在行動”等主題實踐活動,全民植綠、護綠、愛綠、建綠、養綠意識逐漸增強,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紛紛自發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綠化林建設行動。今年以來,共建成“姐妹林”、“兄弟林”、“珍貴樹種林”、“櫻花林”、“茶花園”、“三八林”、“銀杏養生林”、“干部同心林”、“風情嶺”等主題綠化林9個。
開展齊心護古樹行動。縉云縣現有古樹3000多株,為保護好全縣的每一株古樹,縉云縣委縣政府組織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又兼具實際作用的齊心護古樹行動。發動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通過“認領古樹”的方式,對每一株古樹落實管護人,不定期進行加固、防火、防盜等日常養護,確保管護到人,責任到人,形成全社會保護古樹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