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自由權利的限制
石秀文
天津商業大學法學院 天津 300314
[摘要]現今社會,濫用新聞自由的現象十分普遍,新聞侵權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本文從我國新聞自由現狀入手,從社會公益、人格權、司法公正方面對新聞自由界限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新聞自由;權利限制
1.新聞自由的內涵
新聞自由又叫新聞自由權,即指政府可以通過立法保障公民結社及言論的自由權利,也可以通過立法保障新聞媒體采訪、報道、出版、發行的自由權利。[1]我國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新聞自由是公民進行新聞活動的自由,是言論、出版、結社自由在新聞活動的體現,也保障了公眾知情權。知情權作為我國公民基本權利之一,利用新聞的靈活性、廣泛性、快捷性,并通過大眾傳媒使知情權得以實現。新聞自由作為一項重要民主權利,已被國際社會所認可并得到切實的法律保障,并也推動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2.我國新聞自由現狀
近年來,新聞失實與新聞造假現象屢見不鮮。由于激烈競爭,為了減少支出、牟取更大利潤,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為了獲得獨家新聞或轟動性文章,濫用新聞自由特權,編造眾多失實事件。一些新聞從業者更多選擇大企業而成為其利益宣揚者,借助新聞賦予的監督權,對弱勢群體漠不關心,有違公平和正義原則。新聞媒體作為輿論監督的實施者,其權利行使也必須受到監督。但目前我國尚未制定成文的新聞法,而現行法律法規又無法有效約束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不正當或不適當的采訪、報道行為。[2]
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新聞自由必須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公民或團體不得損害國家、社會和集體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與權利。因而當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在行使新聞自由權利的同時,若侵犯國家、集體、他人合法權益,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在西方社會,新聞自由觀念根深蒂固,對新聞自由的立法保護也是全方位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新聞自由,但為限制新聞界牟取商業利益而損害他人名譽和隱私權,新聞自由又受誹謗法限制。美國先后頒布了《外僑法》、《煽動法》、《間諜法》,制定相應政策法規、取消報刊郵寄權、壟斷傳媒股權交換等手段規制報刊、廣播電臺等通訊工具,以限制新聞過分自由。相對于美國而言,英國對媒體報道限制更多一些。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以及保護個人隱私權和名譽權需要,往往要大于媒體獲取信息給大眾帶來的利益。在媒體運行中,法律制約的范圍有:保護名譽、信心、國家秘密、知識產權;懲罰宣揚淫穢、褻瀆宗教、敗壞道德,以及妨礙正義之實施等行為。[3]
如果我們認可媒體自由獨立的特性,我們必須解決從中引發的新問題。通常基本權利帶有負面性,這迫使國家為了維護公民權益而尊重相對于公民的權利。然而,媒體自由本身的負面性并不足以滿足與民主公共領域有關重要的整體利益。[4]當媒體已經形成為一種社會力量時,法律對媒體加強規范就是必然的、必要的。
1、限制新聞自由以維護社會利益
一些媒體受利益驅動,以新聞自由為借口,不再注重新聞本身的公平正義和社會責任,虛構事實,編造假新聞。這不但損害媒體的公信力,而且給社會利益造成了損害。媒體既是社會價值觀念傳播者,又是社會道德示范者。隨著互聯網發展,新聞傳媒的觸角已深入社會各個角落,社會價值觀念從媒體滲透到公共意識形態中的作用越發突出,所以媒體必須受到社會倫理道德制約,傳播正能量、新思想。
2、限制新聞自由以保護公民人格權
新聞自由與人格權的沖突,具有憲法和民法雙重屬性。“當行使新聞自由的權利與保護人格發生沖突的時候,法律毫不猶豫的選擇后者,禁止新聞自由權利的濫用,并以國家的強制力保護民事主體的人格權。”[5]新聞自由是公民一項基本憲法權利,人格權既是公民一項基本憲法權利,又是民事主體的固有權利和絕對權,任何人都有維護他人人格的義務。而新聞自由是相對的,基于人格權基礎上產生的,當兩種權利發生沖突,法律應優先保護人格權。新聞媒體要在要在尊重他人人格基礎上行使新聞自由權利,不能以侵犯他人人格權為代價。目前侵犯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案件頻發涌起,尤其是隱私權問題已成為學界焦點.現行法律還未將隱私權作為獨立人格權加以規定,但有關司法解釋已將其納入名譽權的范圍加以保護,報道他人隱私而造成其名譽受損的,按侵犯名譽權處理。新聞報道若涉及他人隱私時,非經本人允許,不得侵犯他人隱私權,否則就應承擔相應侵權責任。
3、限制新聞自由以捍衛司法獨立
新聞媒體以過于激進方式監督司法獨立導致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的沖突。新聞監督由于其受眾快、傳播快的特性,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司法進步、審理公正、預防腐敗,也使其會從主觀角度對司法程序進行輿論干預,從而會影響公眾對案件理解和判斷,干擾到司法公正。這正是由于現行法律對新聞媒體監督范圍、程度、效力等劃分不夠清晰,新聞媒體在實施監督權過程中缺乏法律規制,易致使監督行為“越權”,進而傷害到當事人合法權益,卷入司法糾紛之中。
對此,應要求新聞媒體在進行司法監督時,一是要客觀真實地報道案件事實,實事求是,相關從業人員要恪守職業道德,實地采訪調查,確保案件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客觀性。二是應適度行使監督權,不得私自報道和披露未公開案件。遵守法庭紀律,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公開報道,對于未審判終結案件不能發表傾向性或帶有感情色彩的評論,避免影響審判公正。另外,司法機關也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司法活動公開,有義務向新聞媒體透露法律規定可以披露信息或線索,并向深入采訪提供便利,同時要提高法官依法辦案能力和公正審判素質。
參考文獻
[1]于瀟.新聞自由與隱私權沖突之法律規制研究[D].2014
[2]那青雄呼爾.論新聞自由的外部規制[J]企業導報,2010(5)
[3]魏永征,張詠華,林琳.西方傳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 András Koltay.The concept of media freedom today: new media, new editors and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of the law. [J] .Journal of Media Law, 2015, Vol.7 (1), pp.36-64
[5]查夢盛.新聞自由與侵權問題探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石秀文(1992— ),女,漢族,安徽安慶人,本科在讀,單位:天津商業大學法學專業,研究方向:法學。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