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8
建國初期川南征糧的背景分析
李建華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8
大西南解放后,各種新舊政治勢力并存導致社會環境極其復雜。同時,嚴峻的糧食形勢考驗著新生的人民政權。國民黨政權崩潰之后,當時在大西南,黨和人民政府所面臨的糧食緊缺形勢已關系到能不能安定社會并在大西南站穩腳跟的問題。而川南是土匪暴亂的重災區同時也是征糧工作的重點區域,對于川南征糧工作展開的形勢、征糧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必要性的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對于對建國初期川南征糧工作的研究,增強對于征糧工作背景的認識。
建國初期;川南征糧;背景
在西南地區大規模兵團作戰結束之后,人民政權相繼在各地建立。但與此同時由于歷史及現實因素的影響,導致西南地區需要政府供應糧食的人口迅速增加,糧食的需求量成為一個龐大的數字。在消滅和改編國民黨在西南地區的近百萬部隊解放大西南后,擺在共產黨人和新生的人民政權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解決吃飯問題。正如鄧小平同志后來回憶,我們去西南,頭一個遇到的困難是部隊的供應問題,是吃飯問題。我們要維持原有的工業基礎,工人要吃飯,這相當于二十萬解放軍的開支,同時還要接受國民政府在西南地區二十萬舊人員,這相當于六十萬部隊的開支,進入西南的60萬解放軍部隊,等待收編安置的90萬國民黨起義投誠部隊、國家機關團體、文教衛生及企業職工約60萬人,都需要人民政府供應糧食。此外,作為主糧區,西南地區還要完成中央要求提供戰略機動糧的任務以及為解放軍部隊進入西藏提供后勤支持,因而使得西南地區的征糧任務顯得十分迫切。為此,毛澤東于1950年4月1日,說:“宜集不宜散,宜養不宜趕”鄧小平在向中央人民政府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成功解決200余萬人的糧食問題,已經成為西南局當前的重要工作。糧食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不僅無法維持社會的穩定,也必將影響剿匪、工業恢復、社會經濟建設等工作的展開。因此,鄧小平及西南局高度重視把糧食問題,并將糧食問題提高到穩定西南社會、鞏固政權的高度。在各項指示中明確提出:解決西南地區糧食問題的辦法,是依靠黨、政、軍各方面力量、發動人民群眾,及時組織征糧工作隊,到廣大農村地區去以地主、富農為主要征糧對象,開展征糧工作,以便盡快解決糧食問題。從1949年12月開始到1950年底,在西南局的統一領導下展開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征糧工作。
征糧是開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礎。1949年底,西南地區的大規模解放作戰基本結束,但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社會經濟形勢卻十分嚴峻。民國以來四川從未統一過,抗戰期間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形式上實現了對四川的統一,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封建勢力根深蒂固。封建勢力對于農民的剝削十分嚴重,社會矛盾激化。加之,西南地區是全國最后一個解放的地區,各種社會問題更加難以解決。同時,西南解放有一個特點,就是我們沒有把敵人的力量打碎,所以社會很快安定了。但也正因為幾十萬人起義,整個西南的封建勢力還原封原樣地保留著。大西南解放之初,對國民黨部隊作戰的結束只是成功的一個方面,更加復雜和繁重的工作是:在完成城市接管任務后,盡快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廣大的農村地區,打破農村地區舊有的封建社會秩序,完成社會的轉型及穩定進而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條件。這一系列工作的進行都首先要解決糧食問題,建國初期的川南征糧就是在這種極其復雜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建國初期川南征糧工作前后持續近一年時間,但卻對川南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建國初期川南征糧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首先,征糧工作是開展川南一切工作的基礎。其次,征糧工作是川南地區開展各項工作的突破口。最后,征糧工作是對新生川南人民政權工作能力的一場考驗。
西南地區由于地理條件的影響,自古以來在中央政權不穩以及戰爭時期都存在十分嚴重的匪患。1949年12月之后,不甘心失敗的國民黨當局希望繼續利用西南地區的眾多土匪及潰退的國民黨軍隊和復雜的地理條件,繼續與新生的人民政權為敵并等待國際局勢的變化。眾多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也不斷發動叛逃,進一步加劇了西南局勢的不穩定。川南是這場土匪暴亂的重災區之一,在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軍區的領導下,駐川南的二野10軍28師、29師、30師、16軍48師和地方部隊、征糧工作隊、剿匪聯防自衛隊一起,在地方黨委的一元化領導下開展工作。可見,新生的人民政權要安定社會恢復經濟就必須首先解決嚴重的匪患問題,而匪患的解決則必須要依靠糧食問題的解決,以便為剿匪部隊、前國民政府待安置人員、學生等提供糧食和基本生活保障,以及為18軍(曾駐川南地區)進藏部隊提供糧食,這些因素都要求川南地區迅速展開征糧工作。因此,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區占有重要地位,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糧食產量相對較高的川南地區成為建國初期西南征糧工作的重點區域,征糧任務也相對繁重。川南地區匪患的猖獗、征糧任務的繁重、斗爭形勢的復雜性共同導致建國初期川南征糧工作具有特殊性。主要體現在:首先,解決川南匪患是開展征糧工作的先決條件,而征糧工作也為川南剿匪提供物資基礎。其次,社會穩定和征糧工作的順利開展相輔相成。最后,征糧任務的繁重加大了征糧工作的難度。
川南地區糧食危機嚴重。川南南臨云貴高原,北接成都平原,西連重慶,西通大小涼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區多為丘陵,滔滔長江穿流于南,大渡河、岷江、金沙江、沱江、赤水河交匯其間,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然而,素稱富饒的川南,在國民黨政府長期統治下,許多工商業被迫停工倒閉,農村經濟瀕臨破產。解放前夕,由于一批國民黨官員大量拋售、盜賣國家糧食,加之潰軍沿途大肆掠奪,國庫存糧損失殆盡,以致全區潛伏著嚴重的糧食危機。
川南地區糧食需求迫切。四川解放時,全川境內接收國民黨政府田糧機構的存糧和部隊繳獲的糧食,僅有1.75噸。川南地區的糧食形勢也十分嚴峻,富裕的川南地區,此時卻面臨無糧的尷尬困境。1949年12月在18軍及其他部隊的進攻下,川南獲得解放。為支持解放軍順利完成解放大西南的歷史重任,在物資上保障川南地區新生的人民政權、各級作戰部隊、城鎮居民的基本生活供給,切實執行中央以及西南局關于“包下來”的政策,解決國民黨政府遺留下的大量人員的吃飯問題。同時還要保證城鎮居民的糧食供給,平抑物價,也必須有足夠的糧食。因此,征收公糧是人民政權建立后面臨的一項極其艱巨極為迫切的任務。川南地區征糧任務繁重而艱巨。1949年12月剛剛取得解放的川南地區面臨嚴峻的糧食形勢。在接管川南后,立即指示各地黨委和政府,解放后二三個月內的中心任務是籌糧。所以,建國初期川南地區的征糧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2]《黎明時的較量》編撰委員會編:《黎明時的較量——進軍西南、川南及西南剿匪征糧斗爭紀實》,內部圖書準印證:川宜內圖準(96)字第102號,1996年10月第1版.
[3]楊超主編.《當代四川簡史》,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版.
李建華(1987—),男,漢族,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人,研究生,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