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社區為平臺,做好殘疾人工作
李穎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210038
[摘要]殘疾人因其自身的缺陷決定了他們對社區的依賴遠遠超過普通居民,因此以社區作為平臺展開殘疾人工作具有資源多、利于殘疾人社會融合、利于創造殘疾人良好的生存環境等優勢。目前我國殘疾人社區工作還存在工作主體缺乏專業性、工作內容少而層次低、資源不足的問題??梢酝ㄟ^引進和培訓殘疾人社區工作人員、豐富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內容、提高服務層次以及整合社會資源,聚集殘疾人社會支持系統等方式加以改進。
[關鍵詞]社區;殘疾人工作;社會支持系統
殘疾人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關心殘疾人、尊重他們的基本權利、為其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使之共享社會物質文化發展成果,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結合殘疾人自身以及社區的特點,以社區為平臺開展殘疾人工作將成為一種重要的殘疾人工作模式。
(一)以社區作為平臺展開殘疾人工作符合殘疾人的特點
社區是由一群關系密切并有互動的人群組成,人群的互動是一種共同分享的活動。在社區的互動中,人們形成了共同行為規范、生活方式和社區意識,也形成了由家庭、鄰里等組成的社會支持網絡。
殘疾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之一,他們可能沒有工作,可能沒有上學,但他們一定是生活在一定社區的。因此,社區就成為他們生活的主要依托。根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數目達到8296萬,是世界第一大殘疾人國。其中2000多萬殘疾人生活在城鎮社區,他們的人均收入只有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他們對于社區的依賴遠遠超過普通居民,需要社區給予特別的扶持和幫助,也特別需要通過社區來參與社會生活,實現社會融合。結合社區的特點和殘疾人的特點,社區可以也應該成為殘疾人工作的重要陣地和資源來源渠道。
(二)以社區作為平臺展開殘疾人工作的優勢
殘疾人社區工作是依托社區、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殘疾人服務,不斷滿足殘疾人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以社區作為平臺展開殘疾人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社區有大量可資利用的資源。社區有大量的資源可供開發,從物質資源上來說:社區不僅僅是一個生活場所,它也是人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的場所。這里既有商店、企業等經濟組織,也有文化館、學校、電影院等各種文化機構,這些都是殘疾人工作可以利用的物質資源。比如與社區中一些相宜的企業進行合作為殘疾人提供職業培訓或是解決就業的問題;由社區醫院上門為殘疾人提供上門看病、傳授養生之道;利用社區的文化機構為殘疾人開展社區教育,提高其社會適應力以及文化生活質量等等;從人力資源上來說,社區中具有各種特長的專業人士、志愿服務者以及各種殘疾人社會服務組織等,
其次,有利于殘疾人的社會融合?;貧w社會理論認為把殘疾人封閉起來進行供養,不僅不利于他們的康復,還會使殘疾人的社會功能逐步散失,所以應該幫助殘疾人患者置身于積極的社會關系中,走出封閉、回歸社會。社區是殘疾人熟悉的環境,這里有由最關心他們的家庭、朋友、鄰里組成的社會支持網絡。在這樣一個安全、支持性的環境中,殘疾人與人交往、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多,意愿也會比較強烈。在一定的指導和幫助下,殘疾人的社會功能能得到恢復和提高,實現其自身的價值。
再次,有利于為殘疾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殘疾人的生活質量不僅取決于他們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有支持性的環境——無障礙環境。殘疾人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包括物質和人文環境兩個層面。其中物質環境的無障礙建設主要是指城市的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要方便殘疾人通行和使用,包括盲道、緣石坡道、盲人過街音響裝置、無障礙電梯和廁所、盲文站牌等。人文層面的無障礙是指營造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社會環境,消除社會排斥、實現殘疾人社會交往和社會參與的無障礙。其中,無障礙設施建設為殘疾人朋友走出家門,走向社會提供了硬件上的安全和便利,而全社會“無障礙”的人文氣氛則是殘疾人朋友真正融入社會的關鍵所在。殘疾人在社會生活中不需要人們故意去漠視他們的殘疾,他們需要人們正視這份差異、并理解和接受差異所帶來的特殊需求。一方面社區通過幫助、支持殘疾人積極投入社區生活、社區建設,能夠讓殘疾人擁有更多地話語權表達自身以及所屬群體的需求,獲得與普通人一樣的公平機會;另一方面社區也能夠通過社區教育、社區文化活動等方式,讓人們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殘疾人,從而樹立科學的殘疾人觀,逐漸形成全社會“無障礙”的人文氛圍。
殘疾人社區工作的優勢很多,但目前我國殘疾人社區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殘疾人社區工作的主體缺乏專業性
目前承擔殘疾人社區工作的主體主要是政府和社區居委會,而不是專門的殘疾人社區服務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社區服務主體的行政特征,帶來很多問題:社區政府工作人員在殘疾人服務的理念方面有所欠缺,缺乏殘疾人服務的意識,對待殘疾人的觀念主要是一種救濟意識,而很少有服務意識,造成殘疾人社區服務偏重生理上的治療和生活上的保障,而忽視社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和社區殘疾人民主權利等問題產生的根源;在工作內容上多拘泥于行政性的殘疾人工作,比如殘疾人殘疾人證的申領工作、落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難以做到深入了解并滿足殘疾人的個性化需求;在工作方法和手段上也有不少欠缺。既缺少和殘疾人溝通和交流的專業訓練,在社會資源的利用、開發乃至建設方面也缺乏有效地手段。
(二)殘疾人社區工作的內容少、層次低
殘疾人的需求是多層次、多樣化的,既有較低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也有尊重、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要。既有生理方面的方面的需要,也有心理方面的需要。但目前我國殘疾人社區服務的內容主要是生活保障,關注的是殘疾人的基本生存;注重殘疾人的生理康復,而忽視了殘疾人的心理矯正。殘疾人社區工作的內容少,層次也比較低。
(三)殘疾人社區工作的資源不足
殘疾人社區工作資源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社區現有殘疾人服務資源嚴重不足,直接影響工作的效果。比如資金不足、硬件服務實施不足、服務場所缺乏,各類殘疾人服務組織、志愿團體發育嚴重不足,社區居民以及殘疾人自身參與不足等等。另一方面對于社區資源開發得不充分。其中部分社區資源沒有得到開發,比如社區內的學校、文化機構大多都沒有利用起來作為殘疾人文化、職業教育方面的資源;還有部分挖掘出來的資源沒有物盡其用。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殘疾人社區工作應能做到如下改進:
(一)引進和培訓殘疾人社區工作人員,提高工作質量
加強專業人才的引入,改善殘疾人社區工作人員專業性低的問題。社區可以直接招聘優秀社工專業學生擔任社區工作人員,也可以與高校合作,為高校社工專業學生提供在社區殘疾人組織或其他殘疾人服務機構實習機會。另一方面社區也要對現有的殘疾人社區工作者進行培訓??梢酝ㄟ^和高校合作,請高校教師來為工作人員進行在崗培訓,或是將社區工作者們送入高校進行短時間的脫產培訓,提高其職業素養,提高工作質量。
(二)豐富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內容,提高服務層次
政府要做到社區工作的事權、財權真正下放。只有這兩者真正下放到社區,才能實現按殘疾人和社區的需要開展殘疾人社區服務項目,而不是必須按政府的同意開展的現狀。社區工作者通過走訪、調查,真切、深入地了解殘疾人多樣且多層的需求系統,優先滿足其低層次的基本需要,充分考慮其發展需要的滿足。
(三)整合社會資源,聚集殘疾人社會支持系統
殘疾人事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整合政府、社區以及各種社會力量方得成功。以財力資源來說,政府必須在殘疾人社區工作事權下放的同時下放財政權。這樣社區社會工作者才能夠在充分了解社區殘疾人需求的基礎上,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工作。另外社區還可以向社區內的企業、個人等進行募資,以充實殘疾人工作的資金。在人力資源的整合與開發上,一方面要重視提高殘疾人原有社會支持系統的質量,比如為殘疾人的家屬提供殘疾人照料方面的培訓;另一方面也要拓展和延伸殘疾人的社會支持系統,比如各類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等。在物質資源方面,盡量優先考慮殘疾人。比如服務設施和場地上向殘疾人傾斜,滿足殘疾人社區活動的需求。
社區既是殘疾人最熟悉的環境,也是他們最容易得到各種支持的環境。通過將殘疾人放在他們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充分利用社區的各種人、財、物、信息等資源,來展開殘疾人工作,對于促進殘疾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社會能力有重大的意義。因此,以社區作為平臺,做好殘疾人工作也必將成為殘疾人工作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