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瑩
談群眾性的文化沙龍

人們在初始的相邀聚演、自我娛樂到渴望提升文化內涵而融入文化主流過程中,無不烙印著從傳承到創新、由量而質的審美心跡。由此,隨著群眾文化在多元文化環境下健康發展,群眾性文化沙龍在其肥沃的土壤上悄然萌生,群眾已經成為參與沙龍文化交流切磋、接受培訓輔導的主體。這種繁衍而出的群眾性文化沙龍現象,反映出了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需求 。
以往的文化沙龍多指具有一定社會地位“貴族”的交流場所,而所謂群眾性文化沙龍,是人們自主且自發地以社區或文化活動場所構筑的培訓輔導平臺;自覺且自愿地參與學習交流及解惑釋疑而提升審美能力的學習創作園地。
群眾性文化沙龍的應運而生,為群眾文化又打開了一扇文化活動窗口,在這片天地里融入了志趣相投、愛好一致的不同群體,每個群體多者百余人、幾十人,少則十幾人,通過以學習技能技巧為基礎,創作展演為追尋,品味生活,謳歌時代,逐步形成了地域性聚集群體觀念。這其中幾乎涉獵了全部文化藝術領域空間,不但對民族與民俗傳統文化產生著極大的興趣,也對現代與時尚優秀文化充滿著渴求。從精神需求上說是激情相伴著沉靜的求知意識;從心理上說是感性相攜著理性的思考;從活動形式上說是群眾文化形態上的又一創新樣式。從意識到思考再到活動形式的創新,發生著共性之中求個性的凸顯,也許這就是表現出的一種文化特色。
我們說特色文化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龍頭,擎起龍頭就可以綱舉目張,群眾文化就有了重點和亮點。在群眾性文化沙龍中的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愛好者們各顯風采,戲劇曲藝、文學朗誦的追夢人獨領風騷,這種特色應是地域性特色,并有著一定范圍內群聚的廣泛基礎,某區域的秧歌也好,某區域的戲曲也好,往往成為不同區域內的某種特色文化,在多元素群眾文化中,不同地區聚集的不同愛好者之間,形成了你無我有,你有我強,你強我特的地域性文化現象。
筆者認為,特色文化也許不僅僅局限于一種特色,也可以是兩種或是更多一些特色。通過文化沙龍活動,只有抓住地域特色,才能抓住關鍵所在,不斷發揮群眾性文化沙龍培訓輔導功能,才能成為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新的途徑。
為滿足人們求知的渴望,群眾文化的形式在于其對知識信息的傳承作用,而群眾性文化沙龍在某種意義上說成為了人們獲得知識信息的途徑。厚重的民族民俗文化積累,是繼承和傳播的不竭源泉。群眾文化的易解讀性是其廣泛流傳的基礎,優秀的文化藝術形式對于人們來說,群眾文化沙龍是最容易接受的形式。通過寓教于樂的多樣化和娛樂化,使人們在陶醉其中的同時,其文化內涵和知識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
群眾性文化沙龍形式很容易對群眾起到教化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傳承直接。較強的文化藝術輔導培訓隊伍將系統直觀地講授示范,由淺至深、面授機宜,所以傳承直接。二是傳播廣泛。群眾文化是文化傳播的優良載體,其大眾化的形式和貼近生活的內容使之可以很快得到公眾的認可,所以傳播廣泛。三是內涵豐富深刻。雖然形式存在著地域差異,但是群眾文化的藝術內涵大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鼓勵真善美,抵制假惡丑,這些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理念貫穿是宣傳的主題,所以內涵是深刻的。
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一堆知識,因為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作品及思想可謂煙波浩渺,博大精深。而群眾性文化沙龍或許是某種藝術范疇的淺層認知,群眾對聲樂的發聲方法、繪畫的筆墨把握、舞蹈的形體訓練等大多處于啟蒙初始階段,這不能不說還需要一個普及與提高的進化過程,因為每一個新生文化藝術活動的產生和發展,都應回到傳統經典。就群眾性文化沙龍而言,如何廣泛傳承傳播優秀文化,只有從循序漸進的普及教化開始,在增強觀察、想象、思維和創造力,完善人格人品,提升藝術修養過程中,才能逐步提高群眾的審美能力。

群眾性文化沙龍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豐裕富足,廣大群眾產生了對優秀文化的求知需求。從大的方面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蘊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需要政府主導群眾去認知。從藝術形式看,舞蹈音樂美術等種類繁多,需要尊重群眾自己的選擇。
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已經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無論是民族文化還是民俗文化,也不論是現代文化還是時尚文化,只要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文化,我們都有傳承弘揚、創新發展的責任。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易于接受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文化,我們都有主導牽引、提倡扶持的義務。一是主導群眾在文化沙龍中融入先進的主題文化,傳承創新發展優秀民族民俗文化。二是通過落實文化惠民政策這一有效途徑,逐步完善設施設備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陣地作用以實現資源共享。
通過群眾性文化沙龍增強群眾文化的陣地輔導和社會輔導機能。一要制定豐富的培訓內容和學習計劃,建立菜單式服務機制,使“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三性原則融匯其中。營造培訓者和受益者之間切磋互鑒、共同提高的學習氛圍,增強人們作為參與文化活動主體的學習熱情。二要挖掘社會和社區文化藝術人才,積極組建穩定的藝術培訓師資隊伍,進一步提高文化人才隊伍水平。三要文化專業干部隊伍轉變輔導工作作風,實現輔導重心下移,由“送文化”逐步向群眾“種文化”方式轉變。能讓群眾熟悉某地區的文化特色是什么,知名老師都有誰,我能獲得什么樣的知識,掌握哪些技能,從而自覺自愿地走進文化沙龍。讓群眾走進來就有所收益,走出去就是一粒具有生命的種子,能夠繁衍向榮,充分享有文化權益。
群眾性文化沙龍現象不同于以往的社會輔導培訓,由于群眾的自覺參與和主動管理,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益。尤其是文化沙龍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深受群眾歡迎的文化活動形式,不能不說是群眾文化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創新舉措。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群眾文化創新包括新的判斷,新的表達及新的概念。群眾性文化沙龍幾乎顛覆了以往的輔導形式,已不是針對某個節目或是某項內容的單一性輔導,也不是根據文化部門事先擬定計劃而進行的專一性輔導。而群眾性文化沙龍的方向性和可持續性,以新的視角對文化藝術產生了深一層的感悟和理解,帶來了新的快樂和新的感受。
筆者認為,群眾性文化沙龍彰顯了一種群眾性的文化創新精神。鞏固創新成果,促進健康發展,仍需政府的主導和扶持。如果說群眾性文化沙龍是輔導培訓雛形,可以設想在此基礎上創建一種文化藝術培訓基地模式,促進群眾性文化沙龍不斷步入規范化和制度化,使其組織建設和體制建設逐步自我完善,為構筑特色文化培訓基地打下基礎。這種基地建設或許是更為可行而牢固的輔導培訓平臺,一旦條件成熟必將形成地域性特色文化百花爭艷的新格局。
在工作實際把握中,一要加強組織領導。群眾性文化沙龍向群眾文化藝術培訓基地的健康發展,領導是關鍵。領導要重視這項工作,甚至要親力親為,要把這項文化惠民工程納入議事日程。二要選好配強主導工作成員,把那些德才兼備、能同群眾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化沙龍崗位上來,加強管理,健全制度,量化職責。三要鼓勵群眾學習熱情,又要尊重文學藝術愛好者的創作個性,還要表彰他們的創造性勞動成果,帶領群眾融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健康軌道。四要引導群眾在文化沙龍中形成相互促進的良好風尚。文化職能部門要組織和協調活動開展,好的經驗要及時宣傳推廣,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形成一盤充滿活力的好棋。
其實,我們的經驗是不拘泥于某些外在形式,也不在乎某種體系建立,只要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就是真正意義上創新的具體呈現。我們暫且不去追求一個不同凡響的高度,只要有一個能夠與群眾密切聯系的方式,在符合群眾文化的現實土壤上,就可以搭建起文化事業不斷進步的理想階梯。在這個不斷運作過程中要想做得好,得到群眾的認可和點贊,我們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需要有一種讓具體實踐思想落地的勇氣,以謀求在群眾文化中的創新與發展。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群眾性文化沙龍,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現代群眾文化的一部分,無疑也使多元性群眾文化活動脈絡增加一條清晰的主線,必將以點帶面地輻射到群眾文化全局。如此,主導群眾自覺地經受靈魂洗禮,在培訓活動過程中讓人們發現自然美、感悟生活美、啟迪心靈美,營造出積極健康、寬松和諧且傳播正能量的文化藝術氛圍,以增強群眾文化的機能體魄和運行動力,展現出群眾文化精神,滿足群眾審美追求,促進群眾文化事業不斷進步。

楊瑩,女,生于1982年2月。畢業于遼寧省文化藝術學校聲樂系,在職研究生學歷。曾任北京軍區部隊文工團演員,丹東市歌舞團獨唱演員?,F任丹東市振興區文化館副館長、三級演員。丹東市音樂家協會會員,振興區青聯委員。
她從專業獨唱演員到群眾文化輔導崗位,始終恪盡職守,不斷鉆研業務,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曾多次參加省市大型文藝演出擔任獨唱及領唱,組織、主持、參與開展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百余場次,在陣地輔導和社會輔導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編導文藝節目近百個,培養社會藝術骨干學員近千人次。主要藝術成果:
1. 原唱歌曲:
紀念毛岸英誕辰廣播劇片尾曲《呼喚》。
東港市獐島村原創歌曲《獐島風情》。
最佳丹東歌曲評選原創歌曲《丹東之夜》。
丹東市振興區原創歌曲《文化陽光》。
丹東企業原創歌曲《把快樂留給知己》等。
2. 獲得省以上獎項:
遼寧省第九屆藝術節暨遼寧省第三屆東北民歌聲樂比賽通俗組一等獎。
北京軍區第三屆青年歌手比賽二等獎。
遼寧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威海市紅十字會授予“愛心公益榮譽”稱號。
遼寧省文化廳聲樂比賽通俗唱法二等獎。
遼寧電視臺“華浩杯”金唱推新人新作歌曲大賽一等獎。
遼寧電視臺魅力城市《美麗的錦繡》二等獎。
(責任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