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俠,王漢偉,吳秋鳳
(哈爾濱理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大力推進大學文化建設,以物質文化為基礎、精神文化為依托、行為文化為約束、制度文化為保障、特色文化為切入點,傳承大學傳統文化,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奮斗。
高校的大學文化建設,是一個涵蓋學校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當立足于各個不同的文化層面,在深入考察高校發展歷程、把握學校當前實際和準確預判未來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有機、有效、有力地推進大學文化建設。大學作為聚集人才的核心地,它是高校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大學文化的傳播,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思想基礎;創新文化發展路徑,把握大學文化發展主旋律,加快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進程;凸顯大學品牌文化,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為高校文化精品工程建設創造機遇;打造高校精品文化,實現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特色文化的有機結合,推動高校文化建設向前發展。
大學文化建設在提高大學綜合實力、提升大學形象以及大學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學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大學文化系統要素包括:物質要素、精神要素、制度要素、行為要素、特色要素等。
大學物質文化是現代大學文化的物質形態,是大學人在大學精神的導引下為了追求大學理想、實現大學目標而通過大學實踐所創設的物質成果的總和。大學物質文化系統主要由硬件設施、環境景觀、文化標識、教育經費等部分構成。大學物質文化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充分利用硬件設施,搭建科技創新實踐平臺,引領學術發展;打造校園精致人文景觀,凸顯校園傳統與特色;合理布局校園文化標識,使文化標識的象征意義契合高校治學思路;制定教育經費預算方案,教學經費開銷恰到好處。大學物質文化是大學文化的外顯形式,它以其豐富的內涵優化大學品質、傳承大學文明,為大學發展找準方向。
精神文化系統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它貫穿于大學發展的始終。精神文化系統是在大學理念、校風、校訓等引領下,由高校治學思路、規章制度以及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等要素組成的綜合系統,它包括大學精神、大學目標、大學理念等構成要素。大學理念研究的重點涉及大學性質、責任、使命等方面,它是一種指導大學深入發展的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是一種歷經錘煉的實踐過程。大學目標是一所大學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對學校發展戰略的理性認識。正確認識大學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需要適時調整大學發展目標,以確保大學各項日常事務的正常運轉。
大學制度文化是指大學的組織架構及其運行規則,以及這些架構與規則的形成過程、運行狀態與實施狀況。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加快創建品牌高校,就必須走內涵發展道路,而內涵建設的核心就是制度建設。大學制度文化系統由行政工作制度文化、教學科研制度文化、學生管理制度文化、后勤制度文化等部分組成。要將大學制度文化落到實處,就要協調新舊大學制度文化交替下所產生的矛盾與沖突,重構整體利益布局與分配,建立健全大學制度保障體系;在大學制度文化的掌舵下,自主篩選適合學校發展的方針路線、發展路徑、行為規范,從而使大學人活力迸發;允許文化差異的存在,維護大學制度的有效運行,營造有助于制度文化實現的環境,增進大學凝聚力。
大學行為文化是指作為主體的大學師生在教學、科研、學習、活動等過程中所反映出的文化行為方式的總和,它由教風、學風、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要素組成。大學行為文化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大學各子系統運轉逐漸規范化:大學行為文化建設以其特有的內涵指導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其積極向上的學風、具有示范作用的校風等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行為文化建設憑借大學文體活動,例如:文體競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展現大學獨特的精神魅力,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復雜的大學系統所蘊含的大學文化都有與其相對應的行為文化,它既是為實現既定目標與理想所進行的文化活動,同時也是精神文化的一種高級反映形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促進高校辦學特色。大學特色文化建設雖屬于亞文化范疇,但它涵蓋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系統中的部分要素,是大學文化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大學特色文化系統涉及特色學科、專業、招生體制、網絡平臺等文化要素。以網絡文化建設為例,大學校園掀起了網絡文化的熱浪,大學網絡平臺建設新穎別致,翻轉課堂、網絡精品課程觀摩、互聯網投票評選等活動在高校的開展,開啟了特色文化系統建設的先河。大學特色文化建設秉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和諧發展的理念,完善特色文化的整體布局,對推進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及實現特色文化興校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哈爾濱理工大學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充分認識到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積極發揮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特色文化五大方面對大學文化建設進行實踐,現已取得初步成效。
加強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合理添置新設備,如大學科技園孵化儀器的引入、教學實驗設備與試驗器具的引進與更新、會議室辦公條件的改善等;有效利用學校資源,啟動硬件設施維護工程,通過校內學生勤工儉學、物業員工的后勤維護,保障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校園景觀規劃路線,通過對校史館、標志性建筑、校園長廊、校標石的合理布局,美化校園環境,提高師生幸福指數;規范教育經費的審批程序,對教育經費進行合理分配與預算,有效防止教育經費的浪費,實行專款專用計劃等。
以十八大精神為引領,以王大珩精神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要求,以理工校訓武裝頭腦,弘揚以人、以生為本的理工精神,以形成特色鮮明的精神文化為奮斗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開展“中國夢”、創先爭優、黨員先鋒示范崗、理工愛國主義基地建設等系列活動;秉承理工大學多年來的“開放發展、特色發展”的理念,通過引進外籍師資、互派留學生交流訪問、教師出國深造等方式,將先進的文化精神滲透至教學、科研、領導班子建設等各個方面。
在行政工作制度上,貫徹落實現代大學精神,修訂并完善大學章程,健全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在教學、科研制度上,通過修訂和完善《哈爾濱理工大學本科教學工作規范》《哈爾濱理工大學教學專項獎勵條例》《大珩精英實驗班管理規定》等教學管理方案,完善學術評價體系;搭建校院兩級合作平臺,以學生為中心,以助學貸款、獎助學金的發放、校友自強獎學金的設立等方式,啟動全方位的學生資助工作;在后勤管理制度上,著力改善師生生活環境,維護校園安全秩序,完善教職員工單身宿舍、學生公寓設備維護以及校園農場的管理與維護等工作,同時解決離退休教職員工所中存在的遺留問題等。
在行為文化建設上,加強理工教風建設,以校風帶教風促學風。形成理工人特有學術風范,嚴格明確學術責任,將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一并列入大學教風建設之中;堅持大學主流文化,加強學風建設,端正治學態度,規范學風建設的具體方法;通過開展迎新晚會、大學生辯論賽、公益活動進校園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充實大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豐富大學生的精神家園,構建以行為文化為中心的大學文化建設。目前,學校研究生支教團、大學生社會實踐等已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這同時成為了學校行為文化的優秀典范。
作為黑龍江省屬規模最大的理工院校,學校現已形成了以機電類學科為特色的理工院校,其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信息與計算機科學、測控技術與儀器等專業均為特色專業,這為同行理工類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學校加強以校領導班子為引領的二級學院文化建設,通過落實校級領導干部責任制,明確具體責任,為學生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提供指導;完善理工校友工作建設,通過建立校友會等方式加強與校友之間的聯絡,把握人才發展動態,為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寶貴的借鑒;除此之外,微課、在線網絡學習、精品課程觀摩等新穎的特色文化,也為理工特色文化工程建設注入勃勃生機。
大學文化系統構建是一項持久而復雜的工程,關系到大學形象的樹立與核心競爭力。在大學文化系統要素的構建過程中,要遵循高校發展一般規律,把握大學文化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結合高校實際,形成清晰的發展脈絡,打造特色鮮明的高校文化,展現高等教育的風采。
[1]尹華,于成寶,劉洪峰.大學文化的系統構建略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5):114-16.
[2]張桂霞,曹勝,王瑞芳.當代大學文化結構分析及其建設路徑[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8,(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