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
摘要: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主要扮演社會責任感理論觀點傳播者角色、社會責任實踐引導者角色、社會責任感評價者角色。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行為示范、鼓勵與帶領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開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評價等方式進行社會責任感培育。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高校輔導員;大學生;培育
“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近年來,責任感教育成為各國德育教育的重點內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教育要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并將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任務列入教育發展的重點行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由于各類原因,出現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薄現象。輔導員如何借助崗位優勢對大學生實施社會責任感培育是本研究的著力點。
一、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的優勢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除其同學之外,輔導員是與他們接觸最多的人。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有獨特的優勢。
(一)輔導員工作崗位與工作職責提供的優勢
按照高校配備輔導員及對輔導員工作崗位職責的安排,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分別是德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負責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工作,是團隊活動的領導人和監督人,同時也是溝通學校、家長和社會的橋梁。輔導員的多重角色有利于對大學生的全面了解和管理,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學習引導、生活引導等,輔導員能夠更好地與大學生進行交流,在這些過程中可以自然地貫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活動。
(二)輔導員的年齡與性格優勢
對輔導員的選拔基本上有年齡、專業素養、性格方面的要求。年齡方面,高校輔導員大多數是剛剛從高校走出來,年齡上與大學生較為接近,這些輔導員所受的教育、生活經歷都與大學生比較相近,能夠理解大學生的一些思想觀念,代溝上的問題較少。專業素養方面,一般要求有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背景,有成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專業特長。性格方面,一般較為開朗平易近人,學生愿意接觸。這樣的輔導員隊伍,能使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難時,會樂于找輔導員談心、求助,在相互接觸中逐漸形成一種朋友關系,使學生愿意在深層次的社會責任感方面進行交流。
(三)社會責任感的特征為輔導員落實培育行動提供了理論支撐
責任是由人的社會本質所決定的,是客觀的。馬克思指出:“作為一個確定的人,應該有使命也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楊茹等(2012)提出社會責任感是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志、責任行為四個要素相互影響,彼此制約,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實際上揭示出了社會責任感的階段性特征與強烈的實踐性特征。
一是社會責任感的階段性。社會責任感從認識社會責任到責任情感的樹立到責任意志的養成到責任行為的出現,是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由內在情感轉化為外在行動的過程。責任認知是培育大學生了解和理解社會責任的價值與意義、對責任行為的正確感知、理解和評價。責任情感則是來源于責任認識,隨著大學生對社會責任認識的不斷深化、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逐步形成而不斷樹立了對社會責任的強烈情感傾向。責任意志在社會責任感發展階段中處于關鍵地位,為責任行為的出現提供持久動力。責任行為則是人的社會責任得以實現的最終體現。社會責任感的這種階段性發展的特征,為輔導員在大學四年中對大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社會責任感培育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輔導員可以以這四個階段為指導,利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評獎評優標準的樹立、典型事跡的宣傳、以及輔導員日常行為的示范給大學生提供社會責任感方面的鮮活材料。
二是社會責任感強烈的實踐性。哈貝馬斯指出,“生活世界所具有的那種強烈而隱蔽的直接性奠定了任何一種知識模式的無法擺脫的基礎。”社會責任感就是這種具有強烈實踐性特征的知識模式。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也是在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中產生和養成。這種強烈的社會實踐性,給輔導員進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現代高校越來越要求大學生在校期間都有一定的社會實踐,或進社區服務、或做志愿者、或在校內的互助服務、或是救助弱勢群體等,輔導員對這些情況的掌握具有極大的優勢。
二、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的基本角色
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任務和內容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他們相互銜接。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中,輔導員主要扮演以下三個角色。
(一)社會責任感理論觀點傳播者角色
輔導員要充分了解關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計劃和教育內容,只有在輔導員對社會責任感的思想觀點了解透徹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將這些理論觀點傳播給大學生,并被大學生廣泛接受。科學正確的觀點、有針對性的選材,通過各種形式積極傳播社會責任感理論,是輔導員在承擔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的首要角色。
(二)社會責任實踐引導者角色
在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中,僅有理論層面的教育是不全面的,僅限于學校這個小范圍也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努力做到讓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去感受社會責任。然而,對于社會經驗不足的大學生而言,輔導員給與一定的社會實踐指導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可以讓很多大學生少走彎路。因此,輔導員要認真扮演好社會實踐引導者角色。
(三)社會責任感評價者角色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認知與踐行是否得以實現及其實現程度如何,需要輔導員通過一定的測評手段對其進行評價。輔導員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社會責任感是屬于基本道德方面的,輔導員的工作實效如何也是通過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評價得以判斷的,其結果既是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踐行的成績評判,也是輔導員對自我工作成績的評判。endprint
三、輔導員開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工作的具體路徑
結合上述分析,輔導員進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可以從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行為示范、社會實踐、社會責任感評價四個方面展開。
(一)思想教育
1.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首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人民提出的基本要求,包含了對社會責任感的要求。輔導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采取一些靈活的、生動的、受學生歡迎的形式。如向學校申請邀請專家開展相關專題的講座、開展主題辯論賽、專題座談會、民主生活會、典型事跡宣傳等方式來使學生真正理解和認同;或者及時和相關的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談心,幫助他們糾正前進道路上的錯誤,并給與相應的指導。
2.進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教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把這些積極因素融入社會責任感教育,培養大學生對人類命運的關愛、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社會歷史責任感。如蘇軾的“奮后有當世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無不啟示大學生要有憂國憂民的思慮、開拓創新的精神、勇敢堅強的決心。
3.開展感恩教育。哲學家亞當·斯密認為感恩就是那種推動我們去報答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現代漢語詞典》定義感恩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感恩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感恩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破除一些大學生不懂回報、只管索取的生活態度。輔導員通過這種感恩教育,使學生主動了解自己的社會責任,才更能主動賦予實踐活動。
(二)輔導員行為示范
輔導員與學生聯系最多、相處時間最長、接觸的機會最頻繁。輔導員的言傳身教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必然聯系。因此,輔導員社會責任感的強弱是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的表率和模范。輔導員自身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表現如何,會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輔導員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輔導員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以身作則,從細節方面向學生展示其責任心,為學生樹立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榜樣,只有自身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才能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行為示范。
(三)鼓勵與帶領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社會責任感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大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驗社會責任,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承擔社會責任。輔導員可以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教育載體。比如暑期社會調研、“三下鄉”等科研活動;社會公益、獻愛心、服務他人等志愿活動;實習、兼職等勤工儉學活動等。在志愿活動中,輔導員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獻愛心等志愿活動的隊伍中去,感恩社會,奉獻社會。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可以發展和完善自身的價值觀念,認清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與時代使命,從而激發自己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在勤工儉學活動中,輔導員要了解學校勤工儉學的相關政策,為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場所,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勤工儉學活動,使大學生在勤工儉學活動中感受到勞動成果的喜悅,并提高其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四)開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評價
為了了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成果,輔導員需要每年定期地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做出比較公正的評價。社會責任感的考核指標則要與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緊密相關。這個評價體系可以綜合學生的學年成績、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數量與評價、比賽獲獎情況以及遵守校紀校規情況等方面來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評價,并對其評價結果進行記錄。對社會責任感強的學生要給與表彰和鼓勵,使其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榜樣;對社會責任感匱乏的學生,要及時地采取措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對于在評價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輔導員要及時想出對策,爭取把這些問題遏制在萌芽階段。
輔導員通過實施上述四個方面的具體措施,實現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從認知走向領悟,從領悟走向嘗試,從嘗試走向行動的過程,基本完成了輔導員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的社會責任感理論傳播者角色、實踐引導者角色和評價者角色的結合。
參考文獻:
[1]姜丕之,汝信.康德黑格爾研究:第1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0.
[2]龐躍輝等.大學生人格優化系統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38.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Z].2006.
[4]王歡,王驥.淺析輔導員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14,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6]彭定光.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現代大學教育,2003,3.
[7]楊茹,丁云,闞和慶.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理論基礎及現實意義探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
編輯/岳 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