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迎春
摘要:班級管理工作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工作從細微處入手,踏實漸進;在積累后班級管理會逐漸進入健康穩步發展狀態,見到較理想的效果。因此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循序漸進 、與“班情”俱進是班級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我把“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蘇軾《雜說送張琥》)作為班訓。“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原指多多積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以此為班訓,希望同學們把高中的生活經歷慢慢變成一種財富,為未來步入社會奠定堅實基礎。而作為班主任的我也從中受到啟迪 :班級管理工作也是一個慢慢的積累過程,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工作從細微處入手,踏實漸進;在積累后班級管理會逐漸進入健康穩步發展狀態,見到較理想效果。因此,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循序漸進 、與“班情”俱進是班級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徑。這是一個有的放矢、點點滴滴、多方面、多角度的積累過程。
一、 正確目標,推動學生行動
正確的目標來自于正確的價值取向,是積極心態的支撐和正確行動的指南。樹立正確的目標,就要培養信仰意識。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就像人的身體需要鹽一樣,人類的心靈從記憶難及的洪荒時代就感受到一種信仰的需要,信仰的力量源自需要的屬性”。信仰具有巨大的內在推動力,一個擁有堅定信仰的人,往往可以感受得到信仰帶給他的無盡的奮斗勇氣和不竭的動力,驅使人調動自身的一切知識和能力集中到更高尚更艱巨的目標上。信仰是高遠的、堅定的,如今的高中生應堅定地信仰社會主義、信仰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而這些需要化作具體目標,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起到引領和推動作用,因此樹立切實可行的目標是引導學生行動的有效措施,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摸索出了一系列具體可行的目標,以鼓勵學生進步,讓學生從一次成功走向另一次成功。如現在所帶的2013級學生,在入學伊始就為其定下了“不比基礎比進步、不比聰明比勤奮”的目標,具體落實中,結合普通高中平行班學生自身素養的基本狀態,又制定細化目標:如每天早晨自習前五分鐘必寫名人名言,以起到既潛移默化陶冶學生的情操又加強漢字書寫這一基本功訓練的作用;又如每天早晨自習堅持做到聽寫英語單詞,對于高中生和我這個歷史學科班主任而言,這一目標似乎很幼稚,但實踐證明針對我們的“班情”而制定的目標是可行的,是有成效的:大多數同學逐漸由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不學習又不會學習的同學,由每天背10個單詞到20個單詞再到30個單詞,英語學習的逐漸入門讓同學們在學習上有了信心,逐漸養成在各科學習中的良好習慣,同學們增強了學習的信心與決心 ,學習成績提高的同學增多了,同學們有了正確可行的目標,班級的日常管理也逐漸秩序井然了。
二、養成教育,培養集體觀念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細節決定成敗。 因此我們要用正確的思想影響學生: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幫助學生分辯真善美與假惡丑。培養良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培養學生一輩子都受益的良好的行為,因此循序漸進、腳踏實地是根基。
作為一個班集體,養成教育首先是培養集體觀念,形成團結向上的良好班風。在學生入學之初,通過軍訓、教學,與學生接觸溝通,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個性特色,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了解與共鳴,以利于形成“我是集體中的一員,人人為集體”的觀念。如利用自己所教學科教育功能強大的優勢,在教學中進行思想滲透,在古希臘民主政治成因的分析中,商品經濟、海外貿易是民主政治形成的根本原因,由此教學中及時引領分析海外貿易的生存環境帶來“同舟共濟”的理念,進而引出 “同舟共濟”讓古希臘人形成了集體主義觀念…… 適時進行思想教育;再如在高一之始,針對學生值日不能按時完成的情況,給學生進行了細致的分工,一個班級分五個小組,每組按勞動內容分成更小的組:掃地、擦地、分擔區、擦黑板等…… 分工合作,現在在值日組長的帶領下班級同學能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值日任務,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班級的文明程度提升了,“我與九班共榮辱”的理念在同學們的心中逐漸形成。
潛移默化、循序漸進,思想上培養了意識,細節上更要引領行動。養成教育又要從細節入手,規范日常行為習慣:1.誠實守信,知錯就改。一直以“不怕犯錯誤,知錯能改更加難能可貴 ”的標準引領學生的行動,以此讓學生在履行承諾中成為一個誠實守信之人。2.禮貌待人,尊敬師長。開學第一天,班規的第一項規定就是進教室敲門,與老師行禮后再進入教室。在與學生和家長共同溝通過程中,及時制止學生對家長的無禮與任性,并事后與其談心,規范其行為舉止。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離不開老師的管理和培養。作為班主任老師,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定位, 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影響學生行為的轉變。
三、“嚴”字當頭,“兼愛”成就教育
高中學生處于不穩定的青春期,思想波動很大,他們在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一方面表現得比較成熟、自信、頑強等,但另一方面又比較脆弱,遇到困難容易退卻,這就更需要老師的關愛,使他們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二十多年來,我把對學生真摯的愛熔鑄于教育的點點滴滴,從未改變。2014年,我校的第十五屆藝術節活動不僅讓我進一步理解了學校多途徑的育人之路,也讓我對教育的真諦有了進一步的詮釋:愛學生是教師的永恒,只有愛學生才能真正熱愛自己的事業,只有愛學生才能更深地理解與體會自身的使命,而這種愛需要“嚴”字領航。
北安三中每年一屆的藝術節活動,宗旨是通過學生藝術才華的展現來體現我校“以理想引領學習,以學習增長智慧,以智慧促進成長,以成長實現發展”的辦學理念。當時同學們在假期精心排練的節目在開學學校驗收時因思想性不強而未被通過,作為班主任的我必須嚴格把關,以體現正能量,強化思想主題,而如今的高中生個性張揚、思想活躍,時尚、前衛、陽光,班級藝術人才多,個人英雄主義抬頭,諸多因素使我與學生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這時我校教育的機制與藝術性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在對節目嚴格把關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理解學生的想法與需求,利用中午和晚間放學的時間,與同學們一起編劇、一起排練、一起就餐……喜怒哀樂融為一體。用溝通與理解,形成師生的“兼愛”,愛讓學生感動,換來學生對老師引領的尊重與認可。嚴中有愛,寓愛于嚴中;愛更是相互的,老師的愛應是春雨,滋潤學生的心田,學生的愛是發自肺腑的敬愛之情與感恩之心,這才是滋潤雨露后的茁壯成長。光輝的事業來自于平凡:平凡的老師、平凡的學生、平凡的每一件事,真正領悟到“教育是一種事業”的含義,教育不僅是以嚴字領航、師生共同享受愛的幸福的過程,更是一種為推動社會文明所進行的塑造孩子靈魂的偉大事業。
班主任工作中的“博觀而約取”,讓我的班級管理工作從細微處入手,循序漸進,增強了針對性與實效性;而“厚積而薄發”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引領思想促養成,嚴愛相兼撒春雨,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堅守著對事業的摯愛與執著,肩負著不朽的責任與使命,相信我們在教育工作中定能品聞到天下桃李的芳香。
編輯/岳 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