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日新
在我國經濟處于“四期疊加”階段的“新常態”下,為強化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為減少農村貧困人口,黨中央已把激勵大眾創業創新,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最近,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的《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及提出的三年行動計劃綱要,更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這就促使我們要把農民工返鄉創業納入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內容中來。使“993861”部隊駐扎的廣袤鄉村,親情不再分離,百業不再衰落,讓創新創業帶動就業增收驅離貧困,讓農村煥發出美麗富庶和諧幸福的新氣象。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相關參數分析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特別是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速度放緩、結構調整的換擋期,在全面推進改革、創業環境趨向改善的情況下,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產業轉移加快,相對落后內陸地區發展條件改善,農民工回鄉創業潮悄然興起,打破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單向流動態勢,形成了雙向流動的格局。具體表現在,農民工返鄉創業增長進一步加快,內容不斷豐富,受益民眾范圍不斷擴大。但有些參數必須明確,才能實施科學的分析,保證結論的正確。
第一,愿意到城市去打拼而不愿意回農村種地的農民工,多數是18-30歲的農村年輕人。
第二,愿意在城市生活而徹底放棄農村一畝三分地的農民工,多數年齡在30—45間,有技術有穩定可觀收入,工廠視他們為不可缺失的人才,是收入能夠買房養家育孩的少數成功農民工,受益于戶籍制度的改革,他們已逐漸融入了所在城市,并成為了新成員。
第三,愿意回農村創業的是一群在城市打拼5-10年、年齡30-45歲、有20萬元左右存款的農民工,他們掌握了2至3門熟練技術,管理經驗豐富,人脈廣、腦筋活、信息通,而家鄉又有潛在市場需求。他們對生于斯長余斯的鄉村有牽掛有感情,渴望當老板干事業,他們回鄉嘗試創辦企業,發展工商服務,投資商品農業,人數約占打工總數的20%左右。
第四,據統計,2014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累計約為800萬個,不計入個體工商戶也有近200萬戶。目前,我國每天有一萬多家企業注冊,平均每分鐘誕生7家公司,倒閉2家。民企平均壽命為2.9年,能夠生存3年以上的企業只有10%。在雙創濃厚氛圍下,雖有環境改善和國家普惠性的金融、財稅政策等支持,可農民工創業的成本不可低估。據報道,重慶開縣一個鄉鎮一夜之間誕生20多家企業,2000多人就業,短短兩個月半數企業倒閉,曇花一現。
第五,農民工創業初始投資在10.9萬元,42%自己打工積累,58%來源于借貸,類型是小微,成員多以共同打工的夫妻為主,雇工1-2人,伴隨規模擴大,成員在10人左右,基本是靠家族化、裙帶化吸納就業,走這種軌跡的約占創業民工的70%。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知,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有條件帶成本的危險嘗試,大眾創業不等于人人當老板,但創業創新的意識無論是老板還是員工都是不可或缺的理念,雞頭和鳳尾都有用武之地,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項目或崗位。
同時返鄉創業又有廣闊的空間,新階段農民工返鄉創業作用增強、地位上升,是由兩方面的情況決定的。
一方面,在我國國情和新的發展改革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業有著深厚的基礎和條件,發展正逢其時,繼續發展、擴大是必然趨勢。當前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的因素,一是農民外出務工人力資本的積累,打工孕育創業。二是產業梯度轉移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宏觀背景。我國地區、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技術差距大,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資本、人口集聚到一定程度,要素成本上升,加上勞動力供求變化,發展放緩,中西部則有潛在優勢和迂回空間,包括許多農業勞力超過半年的農閑時間可以利用,加上發展條件和環境逐步改善,決定了勞動密集產業及資本繼續向不發達地區的轉移、擴散。這是輸出地發展的歷史機遇,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是產業轉移的主要媒介和載體,向縣市小城鎮轉移、擴散,農民工回鄉創業更是基本力量。三是打工者大多有回鄉創業的打算,強烈的創業愿望,與家鄉的天然聯系,希望擺脫家分兩地局面,與家人團聚,照顧老人、兒女,是他們選擇回鄉創業的自身動力。四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道路還很漫長,事實上這也是促使他們返鄉創業的推力。農民工雖是發達地區和城市產業工人的主體和常住人口,但在許多方面還享受不了公平待遇,尤其是家分兩地,不能落戶城鎮,他們到了一定年齡就不得不選擇回鄉創業就業的路子。五是一些輸入地政府抓住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發展機遇,尊重、支持他們返鄉創業,改善創業環境,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拉力。
以上基本因素,加上國家推進大眾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制度改革、政策支持,決定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壯闊前景。
另一方面,農民工返鄉創業在推動廣大后發展地區經濟發展、就業、民生改善,在新的發展階段具有關系全局的戰略意義。我國經濟進入一個增速換擋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要解決結構性、體制性問題,轉變發展方式和動力機制,根本的推動力仍是來自民眾,包括農民工返鄉創業。這種返鄉創業,當前不僅條件更成熟,發展更快,而且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深層問題的需要。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路徑分析
對當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內容、形式、路徑,《意見》做了很好的概括:一是順應產業轉移趨勢,利用家鄉比較優勢,將務工地的產業轉移到輸出地。有的是原來在發達地區勞動密集企業打工,回鄉創辦類似企業;有的在打工地已經創業,轉移到家鄉;有的是引領自己打工的企業到家鄉辦分廠,自己做老板。二是借鑒發達地區的產業組織形式、經營管理方式,提升本地產業。三是借助家鄉有區域特色的產業、產品、工藝,創業興業,參與區域化、專業化、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集群,實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四是租賃土地,投資發展規模種養、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成為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五是借力“互聯網+”信息技術,在網上開店,將農村與城市的產銷供求直接對接,投資小,成本低,出現“淘寶村鎮”。“互聯網+農+工+商”,使小農戶、小企業連通大市場,擴大了創業就業空間。
此外,毛遂自薦主動投奔縣域民企大戶麾下,借雞生蛋也是一個途徑。三國時期劉備,就是在寄人籬下中打工,最后當上了老板,現實中也不勝枚舉。
縣域民企中具有房地產背景的約占60%,他們經過十余年黃金期掙得盆滿缽盈,現在正處于轉型無人無路的寒冬季節,倘若拿出智慧、技術、經驗甘于服務其麾下,促使房地產商局部轉型,也是促使自己事業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第一,促使房地產商轉型成特色農業產銷商。
三中全會后,出臺了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縣域成長起來的房產商都是由農民“轉型”生成的,都曾是種地的行家里手,對農業、農村、農民有著天然的感情。
返鄉民工如能借用其龐大資金加上國家政策扶持,搞設施農業、特色產業,因銷路好,收益高,前景一定光明。比如,搞溫室蔬菜大棚,只要依靠科技,堅持綠色、高產,城市居民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農民的收益是豐厚的。倘若依靠科技深加工,創造出品牌來,那么收益將是長久的。
第二,促使房地產商轉型成民生服務提供商。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教育、養老、醫療是個新興的社會問題。如果房地產商能投資辦學校、建敬老院、經營醫院,那么市場廣闊、收益無限、前景樂觀。因為,國家辦的學校(特別是學前教育)、敬老院、醫院遠遠滿足不了居民的需求。比如,很多學前兒童無法排隊擠進國家幼兒園,同樣很多老年人也無法順利擠入當地民政局的老年公寓。
第三,促使房地產商轉型為新興產業的制造商。
縣域幾個大的房地產商,若能對傳統建筑業工藝進行升級合作研究,將對縣城經濟的發展貢獻巨大。比如,中國樓房壽命為30至40年,30多年后中國大地可能又出現一次建樓扒房高潮。怎樣能研制出新材料、新工藝,不需大拆大扒就可使舊樓翻新,使用壽命再延長幾十年?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不需轉型但須升級的課題,哪個房產商提前投入研究,30年后仍可在房地產業再現輝煌!縣域房產大亨能否跟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優秀企業合作,在縣域引進建設一個新興戰略產業園區?
第四,促使房地產商轉型大企業的股份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走混合經濟模式,繼36條后,在實際層面上逐步改變了國企壟斷市場和擠壓民企空間的行為。房地產商可以入股國企某個領域,在產業鏈分配中找到屬于和適合自己發展的某個環節,融入大企業,尋求新生機。農民工在大城市、大企業打工多年,積累了信息、人脈等資源,可以充當聯系的紐帶和紅娘。
第五,促使房地產商轉型為新產品的研發商。
一個有市場前景的新產品一經成功問世,將產生巨大的利潤。比如,2011年3月,徐州邳州市民營企業國龍電器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化電網建設系統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一度獲利頗豐。再如,2011年4月,上海民營企業正源汽車附件有限公司,幾年前主動轉型,引入高端人才,提升管理水平,研發新型產品、改進生產工藝,終于自主研發了最新產品——汽車電控系統,使企業開始升級壯大。農民工也具備這種可能。
再有,返鄉民工把自己創新設想與專家聯姻,依靠科技助推創業,也是個途徑。
遼寧建昌縣農民王德森,曾在外地暖棚蔬菜種植基地打工,他發現老式暖棚防寒被厚重,每天掀蓋費工時、成本高,而產生了返鄉辦廠自做輕便防寒被的想法。他經人介紹,找到了清華大學化學系的一位教授,希望得到幫助。一位農民能有這樣的創新思路,那位教授覺得很難能可貴便答應下來。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實驗,這位教授終于研究出一種既防火、防水,又輕便柔軟的保溫材料。2013年王德森廠子又研發設計了一種“橡塑合成設備”,并投資300萬元由國內大型機械生產企業按照他的設計建設生產線。同時,對防寒被原材料進行了改革創新,使其成為了環保型防寒被,而且使用壽命也從原來的8年延長到15年,產品遠銷俄羅斯、韓國。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王德森的成功就是創新思路。現在國家出臺了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農民工與大學生特別是農村籍的多交流創新想法,容易互補性聯姻,催生出直接轉化為推動創業發展的有效創新。
農民工返鄉創業,融資難是初創企業的首個難題,關鍵還是企業產品是否有強勁的市場需求潛力,能否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即使是政府密集出臺的普惠性政策也是有選擇的,更遑論講究風險意識,追求投資利益最大化的銀行。
在政策有激勵,在創業有舞臺的“大眾創業,人人創新”浪潮中,返鄉的農民工勢必要扮演無愧于時代的角色。創新創業意識是靈魂,評估自我利用資源是基礎,從奴隸到將軍是過程,優化思路找準路徑是關鍵,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