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鵬凱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善政:執政黨法治建設的邏輯起點
祖鵬凱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政黨起源于民主,民主要求法治。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依法治國首先要求黨加強法治建設。善政是政黨執政的理想狀態,要求通過設定合理秩序以保障更好的自由。執政黨加強法治建設,厘清政黨權力、公共權力和公共利益的邊界,為全面深化改革服務,是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
政黨;民主;法治;善政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全面提高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1]人類歷史進程中,政黨是為滿足對民主的需求而產生并發展的;現代政治生活中,政黨已成為調整公共權力和公民社會良性互動的最主要形式,保證公共權力能夠有效控制并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是現代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盡管民主在各國中有不同表現形式,政黨政治發展也有巨大差異,不可否認的是,政黨政治的成熟程度與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考察各國民主發展歷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往往伴隨著政黨法治進程。所謂政黨法治,是指以政黨章程和國家憲法為政黨活動的總規范, 以政黨法律和國家法律對政黨權實行規制的政黨管理模式。[2]執政黨法治目的在于通過完善國家和黨內法規制度體系,規范協調政黨權力與公共權力、社會權利的關系,發展黨內民主,既實現政黨與國家、社會的良性互動,又引導政黨自身發展價值,推動現代社會發展進步。
政黨是民主發展的產物,民主是社會成員追求自主利益與公共利益相統一的訴求。從利益分化角度看,第一,社會成員渴望擁有更多獲得利益的自由,這種自由本身也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人對自由的追求以及社會自由程度的提高既是人類發展的表征也是人類向新的自由度邁進獲得新的發展的保證”[3];第二,無限制的自由必然導致利益沖突,某個個體或群體對其利益的追求勢必影響其它個體或群體利益的獲得,社會內部需要一種秩序對這種沖突予以協調和平衡;第三,政黨同時作為其特有利益代表者并擁有者巨大的經濟、政治、社會資源,具備獲得利益的天然優勢,這就要求有一種規則能對其權力進行制約。
因此,在社會管理中,政黨不可避免要兼顧自由回應與秩序責任兩方面。自由回應,就是政黨要尊重個體或群體對其利益追求的自主權利,將其作為社會發展的必要要素認可并保護。秩序責任,指政黨要認識到自主權力的過度膨脹必將帶來社會不穩定,必須利用手中資源推動公共政策的合理確定,協調不同個體或群體的利益平衡,規范它們對利益的追求行為;同時政黨要妥善處理其本身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建立完善針對政黨合理運行的秩序。自由回應與秩序責任相統一,既保護了社會內部的自主性需求,促進完善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刺激社會利益的可持續生成;又達成了緩解利益沖突的平等共識,形成了利益分配的平衡機制,保證個體或群體利益得到滿足。
如美國政治學者V.O.基所言,“政黨是把群眾的偏好變成公共政策的基本的組織”。[4]就執政黨而言,在發揮政黨固有的利益表達和利益綜合功能之外,更要承擔協調公共權力和公共利益的責任。執政黨既要善于傾聽民眾對利益的愿望和變化,又要善于將其綜合成為政策主張,在施政過程中予以貫徹,有效整合不同個
體或群體的利益訴求,形成社會公共利益。對于轉型社會而言,尤為如此。轉型社會的一大特征就是傳統公共利益逐步蛻變成為新型公共利益。在這其中,新的利益訴求與固有利益訴求勢必在爭奪有限社會資源方面產生沖突。執政黨的挑戰是通過構建更科學的秩序來緩和這種沖突,整合社會利益,以“更好地實現自由”[5],亦即善政。善政一方面強調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社會公共權力好和公民自由權利的公平公正、有機統一、協調發展,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6];另一方面又要求建構合理的社會秩序,提供穩定的資源和環境,保證社會各方面利益的合理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7]。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就是通過完善秩序體系,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從社會公共利益出發,保護社會各群體利益重構,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從事實來看,任何國家的執政黨,脫離開善政談執政,無論是片面強調自由還是一味加強秩序,都勢必導致社會沖突加劇和政治局面動蕩。因此,考察執政黨建設質量與成效,都不得不把善政實現程度作為基本標準來衡量。
善政是政黨執政所能達到的利益各主體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成就與社會各部分動態穩定、協調有序、充滿活力的理想狀態,也是社會對自由、秩序、公正、效率等基本價值的理想希冀。法治是善政的內涵精神,善政是法治的最高追求。法實質上是利益各主體相互博弈的結果,代表者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傾向。法對資源的配置、利益的分配、思想的引導教育功能是保證社會公共利益實現的基本途徑。執政黨法治建設是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的先導,只有執政黨自覺約束其行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黨依法治國才令人信服,政府依法行政才得以推進,社會公眾依法辦事才有了現實可能。
善政依賴執政黨法治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和思想基礎,執政黨對內通過政黨紀律嚴格約束黨組織與黨員的逐利行為,是整合黨內利益的根本保障;對外通過制度安排促進社會公共利益實現,為形成社會共識提供指向。就社會主義執政黨法治建設而言,第一,黨必須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國家政體內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把黨的事業與人民利益統一起來,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人民利益表達與回應機制,保證人民民主實現;第二,在制度層面確立黨必須始終遵守憲法法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通過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增強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和威信;第三,改革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完善黨的領導制度,使黨能夠通過合法渠道充分了解人民意愿,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能夠經過法律程序將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能夠利用法治方式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四,依法明確黨員權力與責任,完善權力監督機制,特別是規范擔任領導職務的黨員干部行使職權,同時建立健全反腐敗機制,使腐敗分子依法受到懲處。
應該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政黨執政的任務目標、群眾基礎、資源條件等不同,執政黨法治建設的具體內容自然不同。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政治背景下,黨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有了新挑戰。當前,黨加強法治建設的主要內容為:一是強化黨員法治信仰,進一步樹立法治觀念;二是完善黨內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三是大力發展黨內民主,進一步營造法治生態;四是加強反腐倡廉建設,進一步純潔黨員干部隊伍;五是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進一步理順黨政關系;六是依法推進作風建設,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
[1]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5-10-30(1)。
[2]王韶興,張垚.論政黨法治建設的價值意義[J].理論學刊,2005,(1):8-11。
[3]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9。
[4]王長江.政黨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55。
[5]中共中央政法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讀本[M].北京:長安出版社,2009:3。
[6]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95。
[7]加強對改革重大問題調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科學性[N].人民日報,2013-7-25(1)。
D920.1
:A
:1671-864X(2015)09-0037-02
祖鵬凱(1988-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政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