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東
(如東縣人民檢察院,江蘇 南通 226000)
論行政程序違法責任的基本價值
汪東東
(如東縣人民檢察院,江蘇 南通 226000)
(一)行政程序違法責任的概念
1.行政程序違法責任的概念。
在法律中,我們對“責任”理解通常有兩種,“第一,指應當承擔的過失;第二,指應盡的職責。”[1]在學界,關于“法律責任”,主要有三種迥異的觀點:其一,否定說;所謂法律責任,即對違法者的否定性評價;其二,懲罰說;認為法律責任就是對違法者的制裁和懲罰;其三,義務說;法律責任是侵犯法定權利抑或違反義務進而引發的強制性義務。這三種觀點因為都是不同角度出發,而得出了法律責任的概念。筆者鑒于法律責任的負責性,認為應該綜合考慮,即法律責任是由違反法定義務或侵犯法定權利而引發的帶有強制性義務的具有制裁性的不利法律后果或否定性評價。
經過分析比較,筆者認為,行政程序違法責任也可稱為行政程序違法的法律責任,主要指“行政主體由于違反行政法定程序,也即違反了行政行為的法定方式、時限、順序和步驟,進而構成行政程序違法而應當依法承擔的否定性或不利性的法律后果。”
(一)行政程序獨立性價值的內在需要。
1.行政程序外在價值。價值,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行政程序的外在價值,通常又稱為行政程序的工具價值,簡單地說,就是指行政程序的表象價值。這種表象的工具性價值主要表現在:第一,從程序邏輯上講,是先有程序,后有實體權利的實施和實現,行政程序對行政實體權利順利有效實現的工具性價值,便不言而喻了。第二,更好的彌補行政實體法先天的不足。行政實體法自誕生后,便已經“過時”了,某種意義上脫離了社會,具有天然的滯后性。而行政程序卻能通過時間、空間順序和行為方式的有效規范來彌補實體的缺陷。第三,規范和制約行政實體權力。當然,實體權力運行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偏離法律的制定者的最初意旨,因為除了存在客觀因素的介入,還有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此時,行政程序就會“通過法律解釋學原理與方法對某一規則進行擴張、限縮等重新解釋,以使原有規范符合公平正義理念。”[2]
2.行政程序內在價值。行政程序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表象的工具性價值層面,更多的是其自身所特有的內在價值,也稱獨立性價值。而獨立性價值才是在行政過程中,行政主體的價值本質的追求。“正當性、合理性是獨立于程序結果的具有目的意義的內在價值,與結果的公正性價值具有同等的意義,并且程序結果是否公正,并不能證明程序本身是否公正;程序本身是否公正,直接取決于程序的內在品質。”[3]簡單地說,就是“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中通過嚴格的程序規則所能保護和促進的價值。”[4]具體又分成以下幾種價值:
(1)效率價值。行政效率是行政權的生命。“遲到的正義就是非正義”。法院可以不慌不忙地按照法律行使司法職權,而行政機關卻不能這樣“從容”。其次,通過對行政程序的有序設定,看似是按部就班的低效率,實則是行政主體按照程序不容拖沓的對行政行為執行的高效率。
(2)公正價值。公正價值,即正義價值。正義只有通過良好的法律才能實現。“法又是善良和正義的藝術”。正義的程序至少應包含:第一,參與性。參與是平等的核心體現。良好的行政程序提供了參與同步監督行政活動的機會。第二,平等性。盡管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在主體地位上是不平等的,然而在行政程序面前,任何人都無特權可言。第三,中立性。“任何人都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在西方,這一理念更是正當程序原則的首要要求。第四,公開性。程序的公開,不僅是能促使程序優化,也是公眾監督必不可少的特質。
(3)秩序價值。良好的行政法治環境的形成和維護,需要行政程序來建構穩定高效的秩序。在這里,行政程序反映了秩序的強制性和排他性。為行政行為的規范性、社會關系的和諧性、秩序的連續性、以及行政結果的確定性都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4)利益價值。通常,利益包括個人利益、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而行政程序在這些利益出現沖突時,通過對三者重新分配、協調和優化,最終得出“利益評估”,進而實現利益最優和最大化。
(5)自由價值。主體在行使行政權利時,能夠依自己的意志行使權益,自由在法律程序中,體現主體行使權利,以及行政程序對行政權力的規范,以程序的力量來捍衛自身的自由。
(二)行政程序性權利救濟的需要。
在表象上,作為一種過程性價值的行政程序性權利,主要是“為了實現和保障某個實體結果,人們必須擁有通過一定的方式、步驟、手續等而實現或保護這種結果的權利。”[5]
“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權利的有效行使和實現是萬萬離不開救濟的。“若原告擁有一項權利,他就必然要有維護和保持該權利的方法,如果他在行使權利時遭受到侵害則必須要有救濟……對權利的需求和對救濟的需求是相互的……一個人得到救濟,也就得到了權利;失去救濟,也就失去了權利。”[6]事實上,行政程序違法責任也是行政程序權利中申訴權的具體表現和延伸。所以,確立行政程序違法責任是行政程序性權利救濟的需要和應有之義。
(三)建設責任政府的需要。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上,政府多強調相對人對國家的義務,隨著越來越多的民主國家的產生與建立,政府對選民應該承擔的法律層面上的責任越發凸顯,其中,不僅包括實體權利責任,還包括程序性權利責任。責任政府已然是近現代民主與法治發展的必然,權利和責任相統一的價值理念慢慢已經深入人心,更是現代法治政府必須具備的特性之一。總之,有權力必須要有對應的責任保障,行使的無論是實體權力還是程序性權力,必須要受到相應的監督,侵權必須要賠償,違法必然受到追究。建設責任政府,是有效確保公民程序性權利的重大戰略,而建立健全完備的行政程序違法責任機制對構建責任政府意義深遠。
[1]張顯偉:《行政程序違法及其司法審查》,載《前沿》2005年第10期。
[2]張文顯編:《法學理論前沿論壇》(第一卷),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頁。
[3]陳瑞華:《程序正義論》,載《中外法學》1997年第2期。
[4]周佑勇,季煌興:《行政程序價值定位》,載《法學雜志》2002年第24期。
[5]王錫鋅著:《行政程序法理念與制度研究》,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頁。
[6]朱淼蛟,唐學兵:《執行異議之訴的程序構造》,載《法律適用》2006年第9期。
[7]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D922.1
:A
:1671-864X(2015)09-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