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樓 張水勤
農業要發展,農田基礎建設是根本。2014年以來,河南省鄢陵縣委、縣政府以農業綜合開發為抓手,以長期有效促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強根固基,及時調整農業綜合開發領導組。該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實際,強化管理,細化責任,注重整合,扎實推進,對項目區內的“路網、林網、溝網、管網、電網”進行了徹底改造和治理,從而使項目區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有了飛躍發展。
項目區農業裝備水平大幅提升
鄢陵縣2014年興利工程共新打機井182眼,配備潛水泵150臺,配備井架132臺;修復舊井182眼,配備潛水泵182臺、井架182臺。配玻璃鋼機電保護箱30套,埋設地埋電纜124.64公里,埋設玻璃鋼材質出線口314個,安裝變壓器16臺,架設高壓線3.2公里,建固定噴灌500畝,安裝地埋管道102.88公里;共整修溝渠157.7公里,新建橋涵203座,維修橋涵36座;取土化驗250個樣點,整修田間道路106.3公里,新植林木109944株,建林網網格100個。通過對項目區的改造和治理,項目區農田生產基礎條件大為改善。全縣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8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83萬畝,新增除澇面積1.38萬畝,改善除澇面積0.62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32萬畝,年節約水量92.4萬立方米;增加農田林網防護面積1.6萬畝,擴大良種種植面積1.2萬畝,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2萬畝。該縣通過開發治理項目區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的高產穩產田,為糧食豐產及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項目區糧食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鄢陵縣項目區基礎設施的改善,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的增強,再加上新技術推廣和新品種的引進示范,農民科學種田水平顯著提高,使科技在農業增產增收中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在去年冬季遇到旱情時,項目區廣大農民利用農業綜合開發新建水利設施,及時對小麥進行了澆灌,有效緩解了旱情。今春小麥病蟲害較為嚴重,縣農開辦組織縣農技中心、植保站,在項目區麥田舉辦了病蟲害綜合防治現場會,取得了示范帶動作用,項目區所有麥田病蟲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農業綜合開發的新裝備、新設施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將促進該區糧食產量邁上一個新臺階。據估算,項目區可新增糧食產量384萬公斤、油料3.94萬公斤、蔬菜70.4萬公斤,新增種植業總產值1153.42萬元。
經濟效益顯著增強
基礎設施的改善,科技項目的實施,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優質糧種植面積達100%。由于產業化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使項目區新增花木、蔬菜面積達1500畝。據估算,項目區新增種植業總產值達1153.42萬元,新增花木產值650萬元,項目區直接受益農民純收入總額增加1719.55萬元。
生態效益大為改善
通過農業綜合開發一系列措施的實施,項目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和利用。農田林網防護林面積達2萬畝,可降低風速20%~40%,林網內土壤蒸發量降低15%~30%,可有效改善田間小氣候,維護農田生態平衡,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大大增強。節水灌溉技術的實施年節約水量達92.4萬立方。多項農業措施的實施,有效保護了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走上了一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社會效益凸顯
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和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糧食生產和安全的重要保障。通過開發治理,項目區內的生產條件可大大提高,使項目區形成了穩產高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科技先進、道路暢通、生態和諧的農業生產新格局。農民人均收入也從開發前的7600元增加到8404元,增加804元,增長10.57%。農業綜合開發注重項目區橋梁、道路、綠化等工程與農村交通、農民出行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相互配套,做到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促進了鄉村文明和基層民主建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