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刻羽
近年來,中國領導層一直在追求經濟再平衡。這個國家長期以來基于投資與出口的增長模式將會被基于服務業與國內消費的增長模式所取代。這是中國必須經歷的一次轉變。然而,這種由消費引導的增長模式看起來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顯現效果。
在過去幾年里,中國國內消費對GDP的貢獻已稍有上升。但這僅僅折射出微弱的投資需求,而不是強勁的消費增長趨勢。事實上,中國家庭的主要目標依舊是財富的積累。而且,鑒于中國的經濟結構、發展不足的金融市場以及薄弱的福利狀況,在可預見的未來里,預防性儲蓄仍將會持續很久。
當然,阻礙消費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中國年長的勞動者儲蓄養老資金的迫切需求。在過去,儒家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孝道意味著晚輩們會贍養自己年邁的父母。但是在獨生子女政策實行30多年之后,退休人員難以指望得到子女足夠的生活支持,而且中國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對養老金體系缺口的補充機制。
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城市退休人員的收入有一半來自其家庭支持。但是中年勞動者知道,到他們退休的時候能拿到的錢也許將會更少。現在,年長的勞動力也在增加儲蓄,部分原因在于人均預期壽命增加以及醫療費用的飆升。這與美國人隨著年齡增長而儲蓄率快速下降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國家庭不可能增加消費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他們的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一直在下降——已經從1990年的7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60%。而在發達國家,家庭收入的GDP 占比一直保持在80%。
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中國的增長模式過度強調投資而非就業率增長,而且部分依賴于抑制工資來補貼生產與出口;其二,金融政策使得中國家庭儲蓄回報率很低。
廉價資本與低勞動力成本也許有利于產出增長,但是家庭需求卻遭到壓制。在這層意義上,中國必須處理的失衡問題不在于消費與投資之間,而在于家庭與政府、企業之間。
這也是常規刺激政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而不是因為政策實施不力。在過去幾年里,中國政府一直在組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與寬松貨幣政策,通常來說,這類政策有助于刺激消費者,并因對未來高通脹的預期而更加促進消費。
但是在中國,這個途徑不僅無效,而且產生了相反效果。中國家庭都急切地保存購買力,增加儲蓄,尋找更高的回報率。盡管實施了貨幣寬松政策,同時形成了資產物價泡沫,但消費者物價指數與生產者物價指數的上升依然受到抑制。
顯然,中國政府希望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積極財富效應刺激消費。
以上這些分析并不意味著中國追求國內消費水平的增加注定會失敗。對于如今還處于工作年齡的中年人而言,文革等經歷的沖擊使他們形成了實用主義與謹慎的態度,而與他們有所不同,中國的年輕一代對未來十分樂觀。他們知道自己可以有一個高于祖輩與父輩的工資預期。
中國年輕一代更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部分原因在于他們一直能夠接觸到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們比父輩更樂意于在服務與非耐用消費品上花錢消費。當他們變成中國經濟的消費主體,即當他們到達中年之后,中國的消費藍圖可能會完全不一樣,中國會成為全球買家,而非全球賣家。
但是,這個轉變還需要很長時間。同時,中國政府應該追求另一套刺激消費的政策,先從放松家庭借貸限制開始。
近幾年,中國家庭債務金額的GDP占比為12%左右,而美國的比例為95%。中國抵押負債的GDP占比為16%,美國則為120%。中國15歲以上人群僅有5%有抵押負債,8.2%的人有信用卡;而美國的數據分別為33.4%和61%。
顯然,中國家庭有足夠的借貸增長空間。隨著家庭借貸限制的放松,中國政府將能夠幫助中國年輕人像美國年輕人那樣資助自己的教育,購買更多的耐用商品。
至于經濟再平衡問題,中國需要多一點耐心,需要認識到如今這一代人太過執著于儲蓄,而無法帶來經濟發展所需的消費激增。決策者可以采取措施,加速這個進程,但是在下一代人成長起來之前,中國在這方面的實質性進步也許還需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