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習近平主席出席在土耳其安塔利亞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各國對中國經濟及其對世界經濟復蘇的帶動作用,對推動全球治理體制變革的中國方案都寄予厚望,充分表明中國經濟外交對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重要意義。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增長瓶頸,隨著中國實力增強,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都在拓展。新時期中國經濟外交將積極卷入新一輪全球價值鏈的轉換,用中國智慧、中國思想和中國方案參與并引領國際經濟規則乃至經濟秩序的改善、調整和重塑,為中國經濟爭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這就要求中國經濟外交有大國擔當,發揮引領作用。
世界經濟看中國起碼有兩個原因。
首先,2008年金融危機打破了西方“新自由主義”和“華盛頓共識”經濟增長模式的神話,摧毀了世界經濟的驅動力,迄今各國還在探索、思考新的增長方式和國際合作模式,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發展面臨嚴重瓶頸和巨大挑戰。各國普遍看好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我們正在深化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其次,世界經濟發展規律表明,經濟高速增長無法長期維持,后發追趕型經濟體如日本、韓國等在經濟高速增長一段時間后,經濟增速平均回落30%。中國同屬后發追趕型經濟體,能否順利轉型世人矚目。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有:出口拉動趨緩、高投資帶動力下降、消費需求結構改變、勞動力供給出現劉易斯拐點、土地資源約束趨緊、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滑。與此同時,中國存在巨大的發展優勢和潛力,其中包括:城鎮人口剛過50%,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空間廣闊;從改革中要發展,經濟體制改革潛力很大;制造業發達,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配套能力;全球最大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經濟體;國內市場規模大、成長快、潛力足;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新分工和國際秩序調整,外部環境更加有利。
中國經濟外交要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拓展國際發展空間,維護中國的發展利益,確保經濟結構調整順利到位,全面實現小康的奮斗目標如期實現。
中國倡導以合作共贏理念為基礎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經濟金融治理體系改革,充分發揮中國智慧和思想,出方案、提舉措、出錢出力,發揮與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G20核心成員大國地位相一致的負責任、建設性作用。
中國經濟外交具有戰略視野,主動進取、開拓創新,著眼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需要,構建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建設“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球共同發展的戰略高度于2013年提出的全新國際合作倡議,與沿線60多個國家的發展戰略緊密契合,覆蓋面廣、合作內容豐富、合作方式與路徑多元、互利共贏合作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期中國經濟外交還提出了亞太經貿區談判路線圖、金磚國家“大市場、大聯通、大融通、大交流”倡議等,都創新了國際合作模式,為中國和世界發展注入新動力。
中國在聯合國、G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為發展中國家仗義執言,著力擴大發展中國家整體話語權,使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這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又一獨到之處,與西方大國搞經濟霸權、把持于己有利的全球化利益分配權力不放,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也是中國外交政策主張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歡迎和信任的重要原因。
近代以來,分析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等相繼發展崛起的歷程,可以發現一條相同的主線,那就是這些國家都善于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自身發展。
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國內和世界經濟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其界限漸趨模糊。目前,中國在上海、天津、福建、廣東四大自貿區積極推進“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模式”試驗、以同一模式為基礎展開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都是典型的例子。
最近幾年,中國更多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格局重構,中國經濟外交成果豐碩。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加強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協調,為IMF提供更多金融資本支持,擴大其資金盤子,幫助全球金融市場擺脫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陰影。這些都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再平衡提供了助推力。中國作為主要經濟體在金融監管、石油補貼、穩定大宗商品價格等方面不僅積極參與G20、IMF和WTO等組織的磋商,而且提出許多建設性建議,身體力行,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
中國經濟外交任重道遠。
首先,2016年中國將作為輪值主席國舉辦G20峰會及系列會議,需要發揮好主場外交優勢,充分利用多邊外交舞臺,促進各國經濟的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會見“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外方代表時強調,G20峰會應該著重解決世界經濟的突出問題,加強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如今,世界經濟最突出問題是復蘇緩慢、面臨發展瓶頸。今年中國作為候任主席國已經加入G20“三駕馬車”,在土耳其峰會上已經開始介入,運用中華文明的智慧,制定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推動全球宏觀經濟協調更有成效,世界經濟盡快進入發展新軌道。明年,中國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其次,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這將有利于中國同國際社會一起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完善國際經濟金融治理,起到平衡作用,促使發達國家更加重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訴求。
2000年以來,新興經濟體占全球GDP總量比例從7%上升到39%;在G20創立的金融穩定理事會(FSB)中,新興經濟體占比也從1/4升至1/3。全球治理體制的現實問題是占世界人口70%以上的發展中國家話語權匱乏,與經濟規模不匹配。中國經濟外交需要努力促進全球治理體制更均衡發展,在國際經貿規則重新制定中,重視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整體利益和話語權,使國際秩序調整符合全球力量對比消長的現實。
在這方面,中國需要優先考慮國際經濟金融領域“三駕馬車”的改革,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三駕馬車”為戰后全球經貿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新世紀以來,“三駕馬車”均遭遇發展戰略和治理機制困境,無法適應全球化形勢的變化。例子不勝枚舉。如WTO多邊貿易體制“一攬子談判”希望渺茫、爭端解決機制繁冗無力、TPP等區域貿易協定無序發展。IMF和世界銀行本身存在結構性矛盾,面臨美國一家獨大、漫無戰略目標、內部結構梗阻等難題。中國需要與其他國家一起認真研究上述問題的解決辦法,引導全球治理體制和國際經濟秩序的重構,提升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金融組織的影響力。
再則,經濟外交一項重要工作是穩步推動全球貨幣體系的多元化,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從結算貨幣向投資、儲備貨幣邁進。國際貨幣的競爭格局反映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大格局。
截至今年8月底,人民幣已進入全球貨幣結算前4名,世界占比2.79%,超過日元的2.76%。現在不少國家開始把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包括一些發達國家。今年下半年,習近平訪英期間,倫敦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是個重要標志,加上人民幣全球支付系統正式投入使用,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將加快。
中國作為主要的新興經濟體,又有巨大美元外匯儲備,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一直在設法降低過分依賴美元的金融風險。這是中國經濟外交的重要目標。現在中國已經形成不斷擴大的境外人民幣市場,并與32國簽訂了超過3萬億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一帶一路”倡議等區域和跨區域合作的實施,特別是中國倡議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將為人民幣更廣泛走出去提供強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