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椅、床鋪和電腦,再加上臉盆和鏡子,構成了于錫明的“家”。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二道河子鄉二道河子村村部,這間樸素的“家”,他已經住了一年多。駐村結果最明顯的,用村里人的話說,是“1949年修的路,2014年見亮了”。
于錫明是國家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機關工會主席,2014年8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受辦事處黨組指派,作為3人工作隊的一員,帶著黨組織關系到二道河子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走上了3年的“村官”路。
從去年炎熱而干旱的暑期開始,這個中等身材、59歲的“第一書記”,手里拿著本子,問人口、問地力、問收入、問困難,走遍了全村6個自然屯、463戶、1640口人。要精準扶貧,關鍵要把扶貧對象摸清搞準,把家底盤清。于錫明找出村兩委班子之前上報的貧困戶名單,挨戶走訪后發現,一些已經建檔的“貧困戶”算不上真正的貧困戶。在他的日記本中記著:吳某,男,50歲,和大兒子同住,共5口人,12畝地,房子較好,有面包車、拖拉機各一臺。在他的日記本中記下了很多這樣的戶,旁邊都畫上了大大的問號。
通過走家串戶,于錫明了解到,二道河子村幾十年來沒有一條像樣的路,道路坑洼不平,車輛出入本來就很困難,加上街道兩側柴草堆、糞堆、垃圾堆“三堆”擠占路面,臭氣熏天,環境就更差了。
“一下雨,全村4趟街,哪趟街也過不了車,都得陷到坑里?!痹摯逶半u養殖大戶李榮和說,“雞蛋裝上車還沒出村就震稀碎,好好的致富項目給我震黃攤兒了。”
在找出全村的致貧原因、資源優勢,摸清村“兩委”班子狀況、村集體經濟狀況、村民收入狀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問題之后,于錫明就如何實現該村3年脫貧致富,與村“兩委”班子及黨員代表、村民代表、6個村民組長及貧困戶進行了深入交流,搜集群眾意見建議百余條,根據實際采納了5條合理化建議。
在于錫明的眼里,他盯住的首要問題就是農民的產業。去年國家審計署駐沈陽特派辦為二道河子鄉協調幫扶資金428萬元, 有77萬元花在了二道河子村,其中用50萬元建了 500畝的樹莓基地,為該村農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
過去定點幫扶二道河子鄉時,于錫明已將芝豇種植項目引入該鄉。進駐二道河子村后,他發現村民們對芝豇種植已經普遍認可了,便協調資金支持大伙繼續發展這一簡單易操作的種植項目。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于錫明在該村原有一個芝豇種植合作社的基礎上,又幫助成立了兩個芝豇種植合作社,再聯合起來與南方客商統一簽訂包銷合同。農民種植再無后顧之憂,每畝比種植玉米多收入2000余元。
實際上,他從2008年就參與了審計署對彰武縣二道河子鄉的扶貧工作,這些年來幫助該鄉協調資金達2400萬元,怎么還是富不起來?他發現,過去花1300元買的種豬發給貧困戶,是讓他們“造血”脫貧,可是很多戶不是把豬給殺了,就是三瓜兩棗地賣了,到頭來還是一場空。于是他決定,這回給貧困戶發羊,每戶兩只,但是不能交到貧困戶手里,而放在將要成立的養羊合作社,統一管起來,按每只羊每年400元的收入讓貧困戶受益,至于今后怎么發展再“研究”,總之要讓扶貧使上長效的勁兒。為此,于錫明給鎮里打報告,讓鎮政府擔保此事,使之不會落空。
眼下,于錫明與村干部、養殖大戶想出了一招妙棋,準備于近期實施:首先給貧困戶的羊為可繁母羊,然后由貧困戶以羊入社,將羊交給大戶“托養”,每年按一定收益比例給貧困戶返利,承包周期過后,將可繁母羊如數返還貧困戶,既替貧困戶避開了經營風險,又以較低的成本壯大了養殖大戶的經營規模,還保證了扶貧項目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一舉三得。
于錫明瞄準的第二件事,是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問題。于錫明帶著手機拍下的照片和村民們的期盼回到沈陽,在國家審計署沈陽特派辦領導的幫助下,找到省交通廳等相關單位,積極尋求資金、政策支持。當他提出的“通過治理村容村貌修砂石路,為下一步硬化路面打基礎”的方案得到認可后,他便馬不停蹄地趕回二道河子村,連夜召開村兩委班子會議,發動全村干部群眾整治村容村貌。鏟車、鉤機連續工作20多天,對6個自然屯37條村屯道路進行了整治,清理幾十年的各種死角垃圾900多噸。
“三堆”進院了,路面取直變寬了,22.7公里路面上鋪了3萬多立方米砂石。該村王當鋪屯村民劉遠才高興地說:“你看這條連著兩個屯子700多米的街,從東頭能看到西頭了。道見亮了,我們老百姓的心也見亮了。 ”
目前,該村去年鋪就的砂石路中,已經有10公里鋪成了水泥路面,在彰武縣率先實現了水泥路面“屯屯通”。這次施工所需的250萬元資金也是于錫明協調到位的。施工期間,為了保證工程質量,于錫明每天總是第一個來到現場,一米一米地檢查,從未間斷,直到工程全部完工。阜新世紀路橋監理有限責任公司駐彰武監理駐地辦監理主任王開宇佩服地說:“我每次到這兒來,都能看到于錫明,他可認真了,該咋地是咋地,我這專門搞監理的都自愧不如。”
路好了,村民脫貧致富也有了信心。李榮和等養殖戶也重新搭起了雞舍,新抓了雞雛,馬上就要安雞籠了。村民劉遠志說:“于書記來后,最大的功勞是把村里的‘三堆清理了,評定貧困戶的事也給解決了,還琢磨著發展產業的事。”
而村民劉遠財對于錫明在村里搞和諧家庭建設更感興趣。他說:“有的人家為了評上貧困戶,硬要老少三輩分家立戶,實際上得不到幾個錢,還把親情整沒了。如果在和諧家庭上給點鼓勵,那就不是幾個錢的事,而是一種榮譽。”
于錫明說,“村官”雖小,責任重大。搞不好,百姓是“水”,“官”就成了浮在上面的“油”,不能融合;搞得好,百姓還是“水”,但是“官”就由“油”變成了“魚”。搞好,才是黨的群眾路線。
“他這個省城來的‘村官,帶出了干部作風,凝聚了村委班子,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形成了科學的工作方法?!编l黨委書記陳愛民這樣評價于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