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鋒
駐村扶貧意義重大、任務艱巨,駐村干部必須加強自我磨礪,努力追求四種境界:
駐村幫扶需要共產黨人的責任與擔當,必須始終不渝地追求愛民為民的境界。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有這樣一種不成文的說法:“救急不救貧”。這句話不是說我們這個民族沒有仁愛之心,而是深刻提示了扶貧的艱難度。相反,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讓勞苦大眾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作為宗旨,建國后更是在實現共同富裕上付出了不懈努力,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矢志不渝。作為一名駐村幫扶干部,我來自農村,對貧困有著切膚之痛。到貧困山村為群眾服務是對黨的號召的回應,是對組織培養的回報,是個人情感的回歸。只有始終把愛民為民作為駐村幫扶的立足點和歸結點,才能始終不渝地做到感情上熱愛群眾、工作上服務群眾、生活上親近群眾、利益上體現群眾。
駐村幫扶需要服務群眾的素質與本領,必須努力追求勤學深思的境界。駐村幫扶以來,在對中央和地方扶貧政策了解不足、市場經濟知識特別是發展農村經濟知識儲備不足、立足鄉村風情服務群眾的方法手段掌握不足的情況下,我在廳機關和縣、鎮領導幫助下,開始學習如何規劃項目,如何爭取資金支持,如何做產品營銷。由此,我認識到,駐村干部必須認真學習中央和地方出臺的有關扶貧開發的政策法規,并落實到駐村幫扶的具體實踐中;必須努力掌握農村工作的特點規律,在掌握規律、尊重規律、運用規律中推進扶貧開發;必須虛心向勇闖市場的能人學習,把爭取上級支持與運用市場手段推進扶貧開發有機統一起來;必須虛心向村干部和普通群眾學習,在增強班子團結、密切與群眾的感情中凝聚起脫貧致富的主體力量。
駐村幫扶需要推進發展的力度與強度,必須努力追求只爭朝夕的境界。國家向貧困地區選派干部進行駐村幫扶,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加大推進扶貧開發的力度和強度,更好更快地讓困難群眾盡快富裕起來。駐村以來,我深切感到貧困山村的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非常擁護,脫貧致富的愿望非常強烈。扶貧工作盡管繁重而艱巨,但等不得、慢不得,必須弘揚緊張快干的良好風尚,切實做到真干、實干、快干、高標準地干、想著法子干、在克服困難中干,不負組織培養、群眾期盼。
駐村幫扶需要凝聚力量的魅力與形象,必須努力追求清正廉潔的境界。駐村干部來自村外,行事比較超脫,可以不受村里存在的各種人情和利益關系左右。但駐村幫扶不是一個人的戰斗,必須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實踐證明:“只有干部真像話,群眾才能真聽話”。我們村干部不能單打獨斗,更不能成為孤家寡人,必須以人格魅力和清廉形象取信于民,這是干事創業的前提。打鐵還須自身硬,駐村干部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嚴三實”的要求,切實強化“底線”“紅線”意識,以清正廉潔為鐵律,始終牢記黨和政府信任、社會各界關注、廣大人民群眾期盼,堅持正派做人、正規做事,切實認清貪欲之害,以共產黨人無私無畏的品質嚴格要求自己,不為一場酒、一份情、一分利改變自己做人做事的準則,不給組織抹黑,要讓群眾從駐村干部身上體會到共產黨人的情操、增進對黨的感情。在從嚴執行紀律規定時,不心存僥幸、不打擦邊球、不繞道走,確保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始終處于從容、淡定、泰然的狀態。
記得剛駐村2個月時,一天,我在路上遇見一位還未見過面的村民,他主動打招呼,伸出大拇指:“書記,好!”我問:“你怎么知道我好?”他答道:“因為你大公無私呀!”當時,一種自豪感、被信任感、感動交織著的復雜心情由然而生。這種感覺至今鼓舞著我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努力做一名讓群眾滿意、讓組織放心的駐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