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湜
[摘要]《野蜂飛舞》問世以來,由于它的自身魅力,這首管弦樂小曲具有詼諧的風格和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而受到中外演奏家的青睞,加之后人對它的改編,他儼然已經變成了一首雅俗共賞的音樂珍品。
[關鍵詞]野蜂飛舞 鋼琴曲 特點 風格
《野蜂飛舞》原是俄羅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所寫的歌劇《薩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場中管弦樂演奏的插曲。問世以來,由于它的自身魅力,加之后人對它的改編,他儼然已經變成了一首雅俗共賞的音樂珍品,如今由于這首管弦樂小曲具有詼諧的風格和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而受到中外演奏家的青睞,多年來被改編為各種樂器版本的獨奏曲,在世界樂壇盛演不衰,其影響力早已超出原歌劇。
一、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與拉赫瑪尼諾夫的介紹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是俄羅斯19世紀民族樂派的重要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之一,他出生于1844年,后因氣喘病于1908年6月8日逝世。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生活在俄羅斯歷史上的革命時期,沙皇政府對人民的剝削非常殘酷,由于受西歐資本主義思潮產物的影響,那些有著先進民主思想的革命家企劃并且多次發動了反對沙皇專制的起義,這些起義引起了俄羅斯在各種領域如文學,藝術和其他領域的思考,作家們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給當局的殘酷統治以無情的攻擊。而《野蜂飛舞》這一家喻戶曉的作品,便是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創作的3部神話歌劇《薩旦王的故事》中第二幕第一場的管弦樂插曲,此歌劇寓意為諷刺昏庸沙皇統治。
拉赫瑪尼諾夫是第一位鋼琴版《野蜂飛舞》的改編者,他以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歌劇《薩爾丹沙皇的故事》里的音樂為基本素材,改編出了第一部鋼琴版本的《野蜂飛舞》。在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在鋼琴和作曲班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從此開始了他獨立的音樂家生涯。1931年拉赫瑪尼諾夫對《野蜂飛舞》進行了改編,使這首改編曲成為了世界最著名的鋼琴改編曲之一。
二、《野蜂飛舞》作品結構分析與特色
“從海面的遠方,飛來一群大黃蜂,圍繞到天鵝的四周,盤旋飛舞。”這首原為管弦樂曲的《野蜂飛舞》(又名《大黃蜂的飛行》)曾在原曲譜上這樣標記。此曲用小提琴、長笛或小號獨奏時,更能生動地表達出大黃蜂振翅疾飛的情景。那么,《野蜂飛舞》的鋼琴版,由半音階的下行樂句開始,經過輕快而有力的中段旋律后,又回到第一主題上,保持了曲目的原有風格,最后半音階上升樂句,則描寫大黃蜂的離去,直到消失在視線以外。因此ABA形式的三段體,就是它的曲式。體裁則是無窮動體裁。
鋼琴版《野蜂飛舞》始于a小調,從第41小節開始進入g小調,此處解決了前面和聲模糊的效果,增加了幾分穩定的色彩,但這種穩定的感覺剛剛持續了4個小節,旋律便又一次轉入了a小調,45小節出現了一個非常明確的a小調屬和弦,47小節低音出現了輔助性的音調,是一個I級-IV級和弦的分解,非常穩定,來自于對于調式的肯定。全曲是a小調,d小調,g小調,和聲小調和旋律小調都出現過。樂曲的1-8小節是a小調的半音階下行,和聲在9-16小節沒有太大的波動,從17小節開始兩次出現K46-v2-v7-I的進行,之后有比較完滿的終止。在25小節,出現了a音的持續,其中升g和降b音環繞a進行,其功能性不是很明確,而在33小節又出現了d音的保持,有一種大調的感覺,#C和降e音環繞其進行的一段摸進的旋律,直到第41小節,調性才開始明確為g小調。并且25-40小節,進行了兩次力度上的漸強與減弱,而且漸強的部分音調低于減弱的部分,這樣營造出了野蜂忽近忽遠的氣氛,隨之形成對比的半音階旋律則是野蜂盤旋場景的描述。因此,這段和聲變化繁雜的樂章,呈現出了一種猶疑.神秘的感覺。
降I46和弦制造的和聲效果很是特別,這出現在62小節。當旋律進入63小節時,幾乎出現了對于主旋律的再現,和聲的安排與主旋律非常類似,71小節處進入了d小調,77小節轉入a小調,其中IV和弦反復出現。
第83小節開始,旋律再次出現了堅定的“復仇”音調,是IV級與Ⅱ級和弦的分解,旋律也隨之升高,一度出現漸強的處理而把音樂不斷推向前進。92小節的IV46和弦不用原位體現了d小調的調性,95小節又回到了a小調并出現k46,但只是一個框架,隨后的兩小節之內出現了V/V-V的進行后97小節又一次出現了k46,使音樂有動力就有必要推遲音樂的解決。98小節出現了V7和弦則是非常清楚的,而第100小節的降IV級的和弦代替了樂曲的最后一個半音階的上行,最后的結束音完滿的落在了主和弦上。
《野蜂飛舞》的特色非常獨特,全曲始于a小調半音階的下行樂句,力度為f,表示非常強,形象地顯示出野生蜜蜂飛行和咆哮的場景。“并且,這一段下行的旋律也奠定了整首曲子的發展基調,始得源源不斷,無窮無盡的情景從此呈現。”(尹婷婷鋼琴曲《野蜂飛舞》演奏方法初探華章2011.1.20)整首樂曲建立在小調上,但中間不斷地出現轉調、離調,使調性非常的模糊,突出了旋律的“無窮動”的特點,表現力很是豐富和震撼,十分具有吸引力。全曲的主線條也都由十六分音符占據,也是本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鋼琴曲《野蜂飛舞》演奏實踐分析
《野蜂飛舞》速度非常快,為Presto的急板,這是“無窮動”的一種結構形式,帶有一定的略微變奏的意味。所以就《野蜂飛舞》來說,要解決右手連續不斷,并且是極其快速的跑動,還要結合多層次的力度的變化,是演奏此曲目最重要的問題。對于表演者來說,在樂曲開始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而這種準備是兩方面的,首先是技術層面上的,其次是藝術表現力方面的。
(一)技巧體現。一開始,樂曲的音區從小字二組急轉直下,野蜂猶如瀑布直流而下,迎面撲來,迅速下行兩個八度后旋律走向趨平,但鋒芒不減。在經過一段中低音區的徘徊后,旋律又突然開始拔高,并且融入了新的旋律動機,在音樂的最后漸漸再次推入高潮,讓音高停留在高音區,暗示群蜂亂舞,嗡鳴不斷。因此,想要很好的表現蜂群嗡鳴的感覺,手指的迅速跑動和踏板的運用變成了本曲很重要的兩個技巧體現,特別是手指的跑動! 從技巧上來講手指的技能必須在一瞬間進入演奏狀態開始極其快速的,連續不斷的跑動,要彈好《野蜂飛舞》,重點在半音階。若是在不熟練半音階指法的前提下,并且還不認真練習,做不到用快板把半音階彈得清晰流暢的要求,那必是肯定無法演奏好《野蜂飛舞》的了。
由于此曲的速度為Presto的急版,速度非常之快,是“無窮動”的一種結構形式,其實踏板時可以不使用的,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如果踏板沒有運用恰當,反而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讓逐漸變強的蜂群嗡鳴聲變成了聽不清楚的渾濁之音。因此,在練習過程中切記不要使用踏板。但若想要把野蜂飛舞演奏得接近完美的話,在最后彈奏時,踏板的運用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這就需要我們關鍵是如何掌握這個適量的度,首先,所有的踏板要踩的很干凈,必須果斷堅決,不能拖泥帶水!不能有長延音的感覺!從第一小節開始,若想使用踏板就只能微微踩下去一點,并且耳朵的靈敏度一定要極高,音質稍出現渾濁便要松掉踏板。到了第九小節,則可以根據左手的和弦音去踩抬踏板,運用點踩的方式,而到了25小節,可以微微半踩的方式,烘托音樂效果。之后每當遇到左手和弦音,踏板都要迅速點踩。總之,用鋼琴演奏此曲的時候,我們的耳朵聽覺定是要處在高度集中的狀態,時刻提醒自己踏板是否該踩抬了,唯有如此,踏板的運用才能成為此曲的點睛之筆!
(二)情感表達。從藝術表現力上來說,必須先調整好呼吸,瞬間進入音樂形象,突然營造嘈雜,轟鳴的音樂形象,必須充分準備好然后立刻進入樂曲的內涵之中。第九小節開始,樂曲進入了由半音階變化而來的不斷上下波動的旋律,伴奏聲部則出現了整和弦的形式來營造戲劇性的張力。此時樂曲在pp的力度上演奏,旋律非常的輕巧,但是卻具有十足的動力,給人一種蓄勢待發的感覺,此時應將音樂強度降低,重力不要放下來,手指運動更傾向于摸著鍵盤走,略微有點故弄玄虛的感覺。
從41小節開始,演奏應當略微沉穩,仿佛略加定神。到了47小節,從和聲的部分我們也很快得出結論,此時進行調式的肯定,要求我們一定要演奏得肯定、有力及具說服力。果然,在47小節出現了marcato(意為強調的,著重的,加重音的),因此,我們就肯定了此處須奏得果斷而有力,或者一個聲部明顯突出(即左手的每個音都需強調)。而這個襯腔便是體現故事中王子復仇的堅決決心的。并且在之后,此襯腔又再次出現。
從63小節開始,在演奏此段時,我們會發現作者此時將原來的旋律升高了一個八度,而力度依然是極弱的pp,但是,此時的演奏應處理得更為戲劇化,漸強漸弱的感覺應處理得反差更大,與最開始的主題有明顯的區別。83小節開始,此時我們明顯感覺音樂像揪著人的心在走一樣,一定要處理得扣人心弦,手指的重力最大限度的落在琴鍵上,用盡所有戲劇化的變化力量。101小節,此時的演奏應富有層次感,不要一下子弱下來,營造一種漸行漸遠,逐漸消失的感覺。
作曲家非常注意用調性、和聲、輔助音調等手法達到作品的統一,同時采用一些和聲的微變使得作品的色彩變化更強烈,使樂曲更加豐富,而這些變化無疑也是我們演奏中需要去考慮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但想要比較成熟的展現一首作品,就需要研究者挖掘作品的內涵,從多方面對其剖析,而不僅僅是音符準確,節奏完整,同時作為演奏者在理解作品的主旨后,情感體會與之相通,明白作曲家創作的意境,融入到自身,靈活運用技巧,使這一切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最后才能完成一個完整有音樂的作品。只有認真對待每個作品,在進行深度的揣摩之后,運用恰當的技巧手段,再進行深情的演繹,才會將作品絢麗的色彩得以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