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霄
[摘要]通呂運河是江蘇著名通航運河,為南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隨著新興工業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張以及水路運輸的衰落,運河兩岸曾經繁忙的碼頭、工廠日漸衰敗,留下了大片工業廢棄地,而受城市水污染、環境污染的影響,也加劇了通呂運河尤其是市區段南北沿岸的濱水生態環境污染。本文以生態濱水景觀設計為切入點,對改變通呂運河市區段沿岸現狀和水環境狀況,如何使古老運河的歷史文化、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更好體現,從理論層面作一探究。
[關鍵詞]通呂運河 濱水景觀 生態景觀
我國的運河建設歷史非常悠久,據記載開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此后,我國相繼開鑿了多條大型運河,如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以及浙東大運河等,其貫通后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大運河。時至今日它仍然猶如大動脈一般,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輸送著血液與養分,它既是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更是維系歷史與現代的紐帶。在2014年6月22日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由此,國內興起了新一輪對大運河保護和利用的熱潮。同時,也引發了對相關運河其歷史文化、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重新認識。通呂運河是江蘇著名通航運河,南通地區第一運河,它西起南通市區,東至呂四港,流經南通崇川區、港閘區、通州區、海門市、啟東市境內。全長78.85km,灌溉面積約18.86x104hm2,排澇699km2。其中,通呂運河市區段全長約13.5公里,是連接南通主城區——崇川區與港閘區的樞紐河道。該運河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咸淳元年(西元1265年),由兩淮制置使李庭芝調動民力開鑿了從金沙、余慶場(今余東)至黃海的大運河,原名“運鹽河”,供王師調行軍舟之用,1959年通呂運河全線貫通,西通長江,東入黃海。曾幾何時通呂運河上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為南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隨著新興工業的發展和城市的擴張以及水路運輸的衰落,運河兩岸曾經繁忙的碼頭、工廠日漸衰敗,留下了大片工業廢棄地,而受城市水污染、環境污染的影響,也加劇了通呂運河尤其是市區段南北沿岸的濱水生態環境污染。為了改變通呂運河市區段沿岸現狀和水環境狀況,在南通市政府決心大力推進通呂運河市區段景觀帶建設的背景下,本文將針對該段河岸進行生態濱水景觀修復性質的設計、改造提出一己之見。
一、通呂運河市區段沿岸濱水景觀設計要突顯生態理念
城市水系中的生態濱水景觀設計,具有修復或保護原有水系生態環境的功能,對改善和保護城市整體生態環境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縱觀國內城市中不少濱水景觀設計,忽略了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即生態這個根本前提,這些所謂的濱水景觀設計往往不遵循生態的自然規律,片面追求濱水景觀表象效應,導致破壞了城市水體,對營造宜居的生態型城市產生了負面效應。作為生態濱水景觀承載體的城市濱水區,它往往與天然的湖泊、河流相比鄰,在陸地或建筑區域所形成“水場”,它是集景觀、商業、文化、娛樂、休閑和體育鍛煉設施于一體的空間環境,其中親水區域是最有活力和最具魅力的場所。在城市生態濱水景觀設計中,常用的表現形式有親水平臺、濱水步道、棧道、踏步,以及濱水廣場和人工親水沙灘、綠地和相關植物等。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審美認知能力的提高,國內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也不乏涌現出一批優秀作品。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后灘公園、無錫市九里河中央公園設計、中山市岐江濱水公園、遷安市三里河生態走廊、秦皇島湯河公園等等。這些濱水景觀設計不僅在藝術的形態美、視覺形式感方面做到了妝點城市水系區域空間,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更具有修復被污染河道生態環境的實質性功能。其秉持的生態理念在通呂運河市區段沿岸濱水景觀設計中,值得借鑒和運用。
進入工業革命后,人們一味追求著經濟的發展,卻無視大量的農業、工業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而河道設計理念的落后,后期生態管理和維護措施的缺失,又造成了河道形狀單一、駁岸結構單一以及水環境惡化等問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發達國家逐漸淘汰了采用人工硬質材料堆砌河岸、河道的城市水系治理方法。反之,對生態河道的設計和建設成為了新的趨勢。然而,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起步較晚,但城市人口的物質需求增速卻較快,因此很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先破壞后治理”,甚至是“不治理”的錯誤理念,企圖在短期內營造出城市的繁華景象卻忽略人為造成的污染,尤其是對河流、水系的過度干預問題。
南通市濱江臨海,城區內擁有濠河、通呂運河兩大人工水系,為構建宜人的生態濱水景觀走廊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礎。城市的河道既是供水引清通道,又是排水通道,建設生態河道尤為重要。但正如上文所說,受某些老舊的城市建設觀念的影響,市區內大多數河段沿岸依然采用以硬質護岸為基礎的濱水景觀設計。在城市環境中尋求“自然”,是當今國際上先進的城市治理理念,對于城市水系及河道的治理同樣應遵循此道。通呂運河既是一條傳統的水路運輸航道,又是城區內供水引清的重要河道。因此,在如今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之下,設計、修復并建設通呂運河的生態濱水景觀帶不僅是為了提升老運河的歷史文化、經濟價值之舉,更是一個利在千秋的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生態價值的重要景觀改造項目。
二、創新理念在生態濱水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通呂運河市區段的生態濱水景觀帶設計,在“生態保育”和“生態優先”的前提下,應該先期對通呂運河市區段河道進行清淤疏浚,同時,對沿岸的自然形態、水文地質等進行充分細致的調研考察,尤其是對區域內本土的濱水植物資源進行針對性保護和利用。本土水生植物資源,是構成整個通呂運河市區段濱水景觀生態環境的綠色基底,其生態穩定性遠優于外來的引進物種。此舉目的在于以最少的人工干預,保留運河沿岸自然的鄉土植物,并以其作為標本進行大規模栽培、擴種。在此基礎上,可適度引進觀賞類水生景觀植物作為補充點綴其間,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濱水區域內生態穩定性的同時,又滿足了人們對濱水景觀區域內景觀植物多樣性和綠色生態環境的需求。建立一個相對完整有梯度有層次的,以本土水生植物資源為主,外來引進水生植物為輔的,且能夠自循環、有“生命”的河道生態體系,并以此體系作為后期的相關濱水景觀設計、改造工程的基底。嚴格保護原有水域和濕地;嚴格保護現有植被;工程中不砍一棵大樹;避免硬化河道護岸,保持原河道的自然形態,對局部易塌方河岸,采用生物護堤措施;豐富本土物種,包括增加水生和濕生植物,形成一個鄉土植被的綠色基底。使所有濱水景觀設計單元均沿通呂運河市區段長達13.5公里的河岸而為。使水體景觀、植物景觀、人工景觀三者有機結合,從而達到藝術效果、視覺效果和生態功能的和諧統一。
由于目前通呂運河市區段河道的生態環境不容樂觀,水質下降、沿河大面積土地成為工業廢棄地的狀態,且幾乎全線河段均被常見的干砌石護岸、漿砌石護岸、混凝土護岸和土工模袋混凝土護岸等硬質型護岸所堆砌。使硬質護岸割裂了河道駁岸土壤與水流之間的生態關聯,導致植物不能生根,魚蟲無法筑巢,陸地與河流的生態物能交換被人為破壞。被硬質材料禁錮的運河,其水質得不到植物的天然濾凈,加之城市污水的侵襲,致使通呂運河城區段沿岸缺乏生機。在借鑒、學習國內、外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成功案例的基礎上,同時根據通呂運河市區段的實際情況,以創新思維和理念,在通呂運河市區段生態濱水景觀帶設計中,應減少硬質護岸鋪裝面積,取而代之的運用生態護岸技術,營造回歸自然生態模式。生態護岸一般采用環保型材料,如石材、木材、天然沙土等,并配合具有景觀觀賞效果的蘆葦、梭魚草、花葉蘆竹、香蒲等,以及浮葉植物和水緣植物構建而成。由于這些材料均取之于自然,不會對水體和周邊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時,修復濱水生態鏈,使物種多樣性得以保存。生態護岸防護坡植物能夠為運河航道水體中的水生動物、兩棲動物提供較好的生存環境。采用卵石護岸、草皮護岸、木樁緩坡護岸等多種形式的生態護岸還可控制航道水體流速。實踐表明,生態河流治理法比傳統的河流治理法能更有效地促進不同基質界面之間的水分、營養、能量的循環,提高水邊環境的自然凈化功能。
在通呂運河市區段沿岸的生態濱水景觀設計中,還可以通過改造并有選擇的利用沿河廢棄工業廠房及塔吊、油罐、水塔、機械傳送帶等相關工業遺留設施,向市民及游客展示通呂運河市區段的過去和現在,進而展示南通地區獨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使通呂運河市區段沿岸的生態濱水景觀成為連接歷史和現實的節點。力求將通呂運河市區段濱水生態景觀走廊打造成為集觀光旅游、科普教育、文化宣揚與一體的濱水休閑區,并與市區濠河風景區、長江沿岸風光帶一同構建成未來南通綠色生態、環境優美的大區域生態濱水景觀帶。
結語
綜上所述,南通通呂運河在歷史上曾對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江蘇沿海經濟開發的歷史機遇下,尤其是作為“一帶一路”節點城市之一的南通,通呂運河市區段的現狀顯然是與此不相適應的。通過設計、修復和改造通呂運河市區段沿岸生態濱水景觀帶,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有提升城市品位的豐富內涵。在已經成功打造國家5A級南通濠河生態圈之后,再造一個第二生態圈,為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綠色基礎。未來的通呂運河市區段不僅是一條景觀河,同時還是一條交通樞紐河道,因此,在“生態保育”和“生態優先”的前提下,要統籌兼顧航運、景觀、文化和歷史的要求,通過因形而設,因勢而為的設計、改造和疏浚,使通呂運河全線(包括市區段)由目前的5級航道升格為3級航道,通航與運輸能力將大幅提升,從而促進南通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屆時,通呂運河市區段沿岸將使生態護岸建設與生態濱水景觀、城市景觀、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融為一體,并以此帶動和促進南通旅游觀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古老的運河經過科學合理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其蘊含的歷史文化、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將得以更好體現。